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陶立璠]名家谈四大传说·总序——民间传说与传说学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9-11 16:41:01 / 个人分类:序说民俗

《名家谈四大传说·总序》

——民间传说传说学

陶立璠

 

中国是民间传说大国。在民间文学中,广泛流布于全国各地区及众多民族中的传说,浩如烟海。其中的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说》则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称得上是中国民间文化中最引人瞩目的现象。千百年来,这些优美的传说伴随着民众的生活,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影响着民众的思想、情操、伦理和道德。

民间传说不同于一般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大都是根据人们的想象虚构的,传说却具有历史性、可信性特征和解释性功能。这种特征源于传说的创作一般都有相应的附着物。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有一定的事物做依托,或历史人物,或山川风物,或名胜古迹,或文化创造,或动物植物、或风俗习惯等等。传说的创作者往往根据一定的附着物想象构思,形成关于各种人物和事物的优美的解释性故事。然后借用人们的口碑,采用口耳相传,耳提面命的形式,代代相传。

中国的各类传说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多彩。传说是一种口头文学,它的流传主要靠人们的口传心授播布民间。后来由于文人的染指,民间传说被收集起来用文字写定,变成文本形式被保存下来。中国的四大传说也是如此。如《孟姜女的传说》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左传》杞梁妻郊吊故事;《牛郎织女》由《诗经·大东》、《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古诗和人们的星辰崇拜心理演变而来;《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宋人根据一定的人物编造出来的故事(钱南扬《梁祝故事叙论》);《白蛇传说》成形于南宋,完整的记载是明代冯梦龙的《惊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戴不凡《试论〈白蛇传〉故事》)。历来学者们往往根据如上古籍记载,判断这些传说的文献年龄。殊不知这些传说的产生、流传和演变,远比文献记载的时间要早得多。至于由这些传说流传和演变所形成的类型和众多的异文,则多到数不胜数。建立在现代田野考察基础上的四大传说资料,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中国古籍对民间四大传说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梳理四大传说源流的依据,但和民间传承比较,文献所录资料不过是沧海一粟。毕竟民间文学的研究在田野,不在书斋。目前从民间采录的四大民间传说资料不计其数,它为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关于它的产生地,就有着众多说法。浙江宁波说、江苏宜兴说、山东济宁说、河南汝南说等等不一而足。梁祝故里之争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传说的流传之广和影响之深。这些传说不仅在口头传承,而且被转化为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故事歌谣、民间谚语是民众的创造和传承,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民间美术、电影电视以及民间艺术家们也常常采纳它作为创作素材。笔者曾到河南省汝南考察梁祝传说。在汝南县马乡、大王、和孝、三桥等乡镇,民众中至今仍广泛流传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故事和歌谣。令人惊奇的是那里还保存着许多和梁祝故事相关的文物古迹。在传说流传的中心地区有朱庄(朱与祝同音,据说是祝英台故里)、梁岗(梁山伯故里),马庄(马文才故里);有梁祝读书的红罗山书院;有传说中草桥结拜的“曹桥”;有梁祝分葬墓(当地风俗像梁祝这样的徇情男女不能合葬,也不能入祖坟,故葬于京汉古道两旁),邹佟夫妇墓(梁祝老师的墓)以及十八里相送的古道等。这些遗迹大都与传说内容一一印证。据此,汝南人认为梁祝传说的发源地在汝南。浙江宁波、绍兴,江苏宜兴,山东济宁等地也有各自不同的说法和依据。据统计目前发现的关于梁祝遗迹有20多处,其中包括读书处6处,坟墓10处,庙1座。既然梁祝传说在民间被认为是真实的存在,故里之争在所难免。在中国,疑冢历来就是不解之谜。除梁祝传说外,四大民间传说中的孟姜女、白蛇传遗迹也有许多。孟姜女哭损的长城在哪里?全国有多少姜女庙?故里名分之争如此热闹,说明四大民间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地区和民众心目中的位置。但故里之争不是问题的核心。因为传说虽有历史性、可信性特征,但它毕竟不是历史的真实。传说的流布与变异以及引起各种变异的历史的、社会的、民俗的、心理的因素才是值得重视的。

关于四大民间传说的源流、演变和传播,历来为学者们所重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学者对它们的源流进行探讨。如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以及后来钱南扬先生的《梁祝故事叙论》等,开了中国四大传说研究的先河。不过那时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考据,即对四大民间传说作文献学的研究。那时的研究除梳理文献资料外,研究者也开始重视民间传说资料的收集,不过他们是通过书信和刊登广告的方式征求散落在各地、各民族中的四大民间传说传说,却很少有学者深入民间,对传说流传地域以及产生变异的原因等进行田野考察。因此,这一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和各地分会的成立,一支民间文学工作者队伍逐渐形成。田野考察被提上研究日程。此时,也只有在此时,中国四大民间传说通过民间文艺家的采录,从各地、各民族中被发现和搜集起来,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如传说的起源发生研究、流传变异研究、社会背景研究、传说风俗研究、比较研究等都有学者涉足。收录在这里的部分论文,正是不同时期学者们研究中国民间四大传说学术成果的结晶和检阅。

传说一般来说具有地域性特点。但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绝不是局部地域性的文学现象。首先,它的传播遍及全国各地、各民族。有些传说甚至远播东亚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和世界华人社会。其次,内容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汉族的民间曲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以四大传说为内容的作品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当四大传说传入少数民族地区时,同样借用了各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除口头讲述外,还被赋予民歌和叙事长诗的形式。白族的《读书歌》是关于梁祝传说的叙事长诗。全篇用白族民歌形式演唱。而且将梁祝读书的地点改在苍山脚下的大理地方。广西的壮族、侗族用壮剧和侗剧形式表现这一传说;贵州水族用单歌和双歌的形式演唱梁祝故事;甘肃、青海等地的“花儿”演唱,也常常取材于四大民间传说。其三,四大民间传说被融合到中国许多节日和民众的生活习俗之中,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习俗相结合,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天河配》是每年七夕节各种剧种,各个剧团必演的传统保留剧目;《白蛇传说》吸收了媏午节习俗的许多内容;《孟姜女传说》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寒衣节;《梁祝传说》和中国传统的中元节习俗相联系。如河南省汝南县有中元节向梁祝墓送白灯的习俗等。传说伴随着民间习俗,使它具有深厚的传承土壤。所以对于中国民间四大传说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局部的地域范围,它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的传承中不断演化出丰富多彩的内容。

四大民间传说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向中国民间文艺学家提出了传说研究方法论的问题。既然中国是一个民间传说大国,传说资料浩如烟海,那么能不能用现代手段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将传说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时序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的热潮,中国文化部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动手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口头传承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加以关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着手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这套全书分县立卷,出齐后有2000多种,其中不乏民间传说。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抢救和保护运动的开展,众多的传说将充实到民间文化宝库中来。以往民间文学惨淡经营的局面被新的文化思潮打破,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如何面对浩如烟海的传说,对它进行科学的研究,不仅是四大传说面临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中国传说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的问题。

和传说大国的蕴藏宝库相比,目前中国的传说研究还停留在内容的整合和分析上,这远远不能适应传说传承的现状。关于民间传说研究,虽然早就有学者提出类型研究的设想,建议编纂《中国传说类型索引》,但迟迟没有展开。大家知道,在世界民间故事研究中有“阿尔奈·汤姆逊体系”,即“AT”分类法。这一芬兰历史地理学派创立的民间故事研究方法和他们编制的《世界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被世界各国学者用来研究本国的民间故事,取得了很好的学术成果,也推进了世界民间故事的研究。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传播特征上——口耳相传,耳提面命。应该将民间文学的传承视为民俗现象。因此民间文学的研究多少带有传播研究的性质。也就是说,民间文学既是文学,又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民俗现象。如果对民间文学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内容研究上,必然会脱离它的传承的民俗文化背景,传说研究也是如此。

当然,中国的传说研究有自己的历史,以往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对四大民间传说的研究,许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的探讨,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如前面讲到的关于四大传说的起源发生研究、流传变异研究、社会背景研究、传说风俗研究、比较研究等。另外,学者们还对中国传说还进行了内容的分类,将中国民间传说归类为两大类型:人物传说和风物传说。其中人物传说包括创世英雄、帝王将相、文化名人、宗教人物传说等;风物传说包括地方传说、动植物传说、民间工艺传说、风俗传说等。但是,仅有民间传说的内容分类是不够的。鉴于民间传说的特殊性质,还应该进行其叙事结构和传播研究。民间传说虽然具有地域性特征(在某一地区、某一民族中流传),但有些传说突破地域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形成同一母题下的不同异文,情节上产生许多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情节单元索引的方式被分解和整合起来,构成一定的类型。中国的四大传说实际上是以类型方式存在和传播的。我们可以将其归为“梁祝型”、“姜女型”、“牛女型”、“蛇女型”等。在确定传说类型的基础上,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流传的相关传说做情节单元归纳,就会发现传说的原生地和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发现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的、民族的、心理的、民俗的原因。如果将各种类型的传说资料汇集起来,对每一个传说做情节单元归纳、比较,再绘制传说地图,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一传说的产生地和传播路线,这对传说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是一个传说大国,传说的蕴藏甚至超过民间故事。美籍华人学者,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家丁乃通先生在编纂《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时1986年版)时,严格区分了神话、传说与故事的界限,将神话、传说排除在民间故事类型之外。尽管如此,像梁祝传说和牛郎织女传说因为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吸收了许多民间故事的因素,还是出现在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之中。如400型“丈夫寻妻”,400D型“其他动物变的妻子”中含有牛女传说的情节;而470A型“生死之交”故事中则含有梁祝传说的许多说法。丁先生对这种现象作了说明。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的在情节上的交叉传播情景。中国民间传说的研究,也可以根据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编制自己的类型,对中国民间传说作类型索引。这对传说的深入研究和中国传说学的建立是十分有益的。企盼有志于传说研究的同仁早日完成《中国民间传说类型索引》。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四大传说论文集,汇集了100多篇不同时期传说研究者们的论文精品,对四大传说的起源发生、演变、文化背景以及相关的民俗生活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论述,这是一种集大成的事情,值得祝贺。出版社邀我写序,于是将阅读四大传说论文集的一点想法,写在这里,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2005年冬至日于龙城花园寓所

                原载《名家谈四大传说·总序》(全四册),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  



Link URL:http://taolifan.bokee.com/viewdiary.34347134.html

 


TAG: 民间传说 四大传说 传说学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