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陶立璠]:春节文化仅有表演是不够的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11-10 13:12:19 / 个人分类:闲客日志

陶立璠:春节文化仅有表演是不够的

2014年11月03日08:46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春节文化仅有表演是不够的

  “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华人世界。对于影响中国人,又传承了几千年的春节文化,这一活动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的目的,是要中国人充分认识它的人文价值,同时使春节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但是要回答中华春节文化为什么“走出去”,怎样“走出去”,“走出去”以后会怎样,却是很难的问题。难就难在如何通过“春节符号”征集活动,取得春节文化在全球,或某个地区、某些国家、某些民族对它的认同感。中国人对自己的春节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并积极地参与创造并传承了这种文化几千年;全世界的华人对中华春节文化也有同样的认同感,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将它带到了世界各地。但是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来说,中华春节文化完全是一种陌生的异文化,是很难有认同感的,也就很难接受这种文化,使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文化离开了它的生长土壤,在别人看来只是一种表演形式而已,对这种表演形式产生好感就已经是最好的回报。
  一种文化“走出去”,在异地传播是有许多条件限制的。中国周边有所谓“汉字文化圈”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这些国家与中国相邻或一衣带水,民俗文化的传播随着长期以来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彼此互相影响、接受和传播,这就是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春节文化”的原因。可见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历史上造成这种传播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种文化包括像中国的春节文化,首先总是在相邻的地区和国家传播,逐渐扩展开来。历史上东亚各国和中国比邻,文化的交往历史悠久。特别是中国的汉字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日本、韩国、朝鲜、越南都曾经用汉字作为书写工具,许多文化现象通过文献记载,通过书面文化的方式,被介绍到国外,得到传播。
  文化的传播取决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华春节文化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和中国毗邻的东亚各国也是农业社会。节日文化是一种时序文化,一年四季随着季节的不同,人们创造了相应的节日文化。时序文化的产生在于历法的确立。中国从汉代起,颁布了今天仍在使用的夏历,一个个节日文化被设定在一个个节点上。东亚各国移植了中国的历法即农历,所以春节都在正月初一。越南、韩国、朝鲜都将春节定为法定节日,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改用公元历,将春节移到元旦,但是过春节的仪式、内容没有变化,只是时间的前移而已。
  文化的传播从来都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我们将这种传播方式称之为“采借”传播,即在和平的环境中,通过异文化的自然交流和影响,当一方的文化引起对方的兴趣时,“采借”才能开始。就如我们在花园里采摘花朵,最引起你感兴趣的那一朵你才会采下来,可见采摘是有选择的。所谓文化的“采借”本身就含有选择的意思,也就是对方的文化中,选择对自己最有意义和使用价值的部分,加以改造,然后植入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完成文化的传播过程。战争、灾荒、人群迁徙也可能造成文化的传播,但这种传播是带有强制性的,接受的一方是被动的,而“采借”则是主动地接受。和中国周边汉字文化圈各国的春节文化相比较,虽然时间上都是正月初一,内容都是祈祷农业丰收、祈求阖家平安,但具体的文化内涵是不一样的。比较而言,在这些国家中,越南的春节更像中国的春节,如忙年、扫尘、贴对联、请门神、燃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和中国的春节文化如出一辙。而日本、韩国、朝鲜的春节文化则有了许多变异。比如日本春节不贴对联,而是用门松装饰门面,迎接春天的到来。
  当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接受、改造、传播以后,就变成它的一部分。民俗是一种靠口头和行为传播的文化,它的传播是不受国界限制的,因此民俗文化的传播是没有国家主权之争的。就如我们不能指责韩国的“端午祭”是侵犯了中国的文化主权。韩国的“端午祭”完全是他们民族接受中国端午文化加以改造,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它和中国的“端午节”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文化,只是在时间上和中国的端午节重合,内容完全是变异了的。春节文化也是一样,不能说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的春节是中国的春节文化。
  除了东亚各国春节文化的传播方式之外,还有世界各国华人社会的春节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作为移民文化,最能体现中国特色。在移民国家过春节,最典型的是新加坡。新加坡人管春节叫“华人新年”,届时要吃团圆饭,送红包、拜年,被禁放的烟火爆竹35年后又燃放起来,年俗沿袭广东、福建习俗。此外世界各地凡是华人聚居区,如有些国家的“中华街”,春节文化气氛就很浓。中国移民社会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所以当我们提出中华春节文化“走出去”时,不要忘记那里的移民。他们才是中华春节文化“走出去”的先驱。和中国内地的春节文化相比,世界华人社会的春节文化可能更有特点,比如敬神、祭祖,是中华春节文化的灵魂。华人社会大都虔诚地信奉神灵和祖先。每个移民群体,当其离开故土时,总是将祖先的牌位带在身边;当其发家致富时,不忘记故乡,要返回故土,回报祖国。这就是春节文化造成的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今天我们提倡中华春节文化“走出去”,虽然晚了几百年,还是有意义的。但是“走出去”如果只是组织文艺团体的表演是不够的,要和早已走出去的华人移民团体相融合,壮大他们的力量,尊重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使中华春节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之中,才能得到弘扬和发展。


TAG: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4-11-14 16:10:23
今天我们提倡中华春节文化“走出去”,虽然晚了几百年,还是有意义的。但是“走出去”如果只是组织文艺团体的表演是不够的,要和早已走出去的华人移民团体相融合,壮大他们的力量,尊重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使中华春节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之中,才能得到弘扬和发展。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