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陶立璠:“七夕节”保护需要坚守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7-31 23:41:29
/ 个人分类:文化杂谈
“七夕节”保护需要坚守
陶立璠
中国的“七夕节”在沉寂多年之后,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终于打破沉寂,复苏并活跃起来。目前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的有甘肃西和的“七夕节”和广州天河的“七姐诞”,即将进入第四批国家级代表作名录的将是湖北郧西的“七夕节”。和“七夕节”相匹配的还有众多的《牛郎织女传说》也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在中国,由七夕和牛女传说构成的节日习俗流传之广,内容之丰富,在中国民间节日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七夕节”又名“女儿节”,顾名思义它是妇女的节日。这一节日的主题是“乞巧”,而且为乞巧设置了许多仪式环节。以甘肃西和的“乞巧节”为例,就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和送巧等仪式,这一仪式和伴随这一仪式的道具,构成民间社会的仪式规则,缺一不可。
今天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首先要尊重民间传承,要怀着敬仰的心情保护民间传承。也许各地的“七夕节”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七夕文化的传承会出现许多差异。比如西和的“七夕节”是以乞巧仪式的完整性,分布地域的广泛性,节日时间七天八夜的持续性,乞巧歌的宏大的叙事性,构成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广州的“七姐诞”虽然含有乞巧的内容,但表现形式不同于西和。它是以摆巧、拜仙、乞巧、吃七娘饭、看七娘戏等为仪式规程。“摆巧”展现的是广州七夕工艺系列作品,如斋塔、芝麻香、鹊桥景观、七娘盘、七夕公仔等。而祭拜的对象主要是牛、女二星,其次还有织女六个姐妹。可见广州的七夕节是以摆巧的方式,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祭祀是广州七喜文化的特色;而湖北郧西地区的“七夕节”又与西和、天河不同。郧西“七夕节”的主要仪式是请七姐,姑娘和年轻媳妇乞巧,占卜爱情婚姻;做巧食,用面粉做成各式花馍、巧果,摆放在庭院中,供织女品尝;做香包、绣球,送给心上人;还有喜蛛应巧。这大概出于《荆楚岁时记》中的“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此外,还有染指甲、坐看牛女星、求子习俗。尽管三地的七夕节存在地域差异,但都是一种仪式文化,这种仪式文化中包含着妇女们殷切的期望——乞巧,表现出妇女的聪明和智慧。而这种智慧是通过各种仪式和作为七夕道具的各种物象来表现的。所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首先要认同七夕文化的仪式性,仪式是由信仰支撑的,对“巧娘娘”的信仰,是创造和传承七夕文化的动力。
目前,在节日文化的传承中,有些失去了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所作的承诺。许多的保护被行政化、表演化、舞台化、广场化、旅游化了,偏离了保护工作的初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守护精神家园的行动。“留住历史、留住记忆”是要告诉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我们的先辈是怎样生活和思考的。
本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的文化,因此才需要去保护。但如果借保护之名,随意篡改,创新,将民间自发的节庆活动,生硬地变成XX文化节,附加许多不必要的内容,甚至将其表演化、舞台化,放弃这一文化的仪式特征,生活特征,那将是一种失败的保护。当然我们不是一味反对创新,创新首先要取得传承者的认同。另外为了宣传七夕文化,政府主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宣传是可以的,但对于保护主体来讲,它只是一种辅助形式,一定要和民间七夕活动的原生态样式严格区别开来。
最后,目前要特别警惕商业化对七夕文化的冲击。对于“七夕节”,目前有一种特别的声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单位、社群不能不引起足够的注意。新华网报道过一则消息,“七夕节”即将到来,作为传统节日,这一节日似乎有逐年升温之势,并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将七夕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是十分荒谬的。但在强大的舆论鼓动下,似乎已经势不可挡。如果在网上输入“七夕网络购物”检索词,相关词条超过400万条。而有的购物网站更是推出一档名为“爱你一整年”的鲜花网购活动,并“搭配”不同款式的情侣戒指。这不能不使我们担心。大家知道,中国的“七夕节”是与《牛郎织女传说》交织在一起的。查阅中国的历史文献,历代诗词和节日习俗,有哪一个文献记载讲“七夕节”是“情人节”?没有。那么,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究竟是情人还是夫妻?他们的夫妻生活是喜剧还是悲剧?鹊桥是情人相会的场所吗?抛开七夕节的“乞巧”主体,杜撰出一个情人节来,蒙蔽真相,但是浪漫掩盖不了无知和愚蠢。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坚守,传统的“七夕节”要坚守,坚守我们申报“非遗”项目时所作的承诺。
有消息说,陇南市已经启动了西和乞巧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作,而且已被文化部非遗司纳入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申报后备库。广州天河好像也有这样的设想。这是一则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任何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别国人民也有分享的权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愿我们的工作能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精神,做好保护工作。同时要和杜撰的“中国情人节”做斗争,因为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中国的“七夕节”不可能具有双重身份。在这一方面我们诚恳地希望媒体的朋友们能贡献一份力量。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传统节日
女儿节
七夕
乞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