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漫读《安徽民俗》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7-12 10:09:54 / 个人分类:书签

漫读《安徽民俗

时间:2013-6-25


  核心提示:上世纪80年代初,安徽民俗学界以国家“三套集成”编撰为发端,开始收集江淮大地上“散落的珍珠”—民俗文化的研究资料。但在那个时候,新时期文化刚刚开始,所以对民间文化的概念还仅仅局限于建国初到“文革”前十七年的“歌谣、故事”和“英雄”类的作品,数量相当有限,质量也有很多局限。但是,可以说,这套丛书是复兴...

上世纪80年代初,安徽民俗学界以国家“三套集成”编撰为发端,开始收集江淮大地上“散落的珍珠”—民俗文化的研究资料。但在那个时候,新时期文化刚刚开始,所以对民间文化的概念还仅仅局限于建国初到“文革”前十七年的“歌谣、故事”和“英雄”类的作品,数量相当有限,质量也有很多局限。但是,可以说,这套丛书是复兴当代民俗文化学科的真正奠基石。没有这一批集中了全国几十所高校和社会科学界的学者之力编撰而成的资料丛书为基础,当代社会学科中的民俗文化的蓬勃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对于民俗文化研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当代民间文化领域,与社会同步生长起来的“文革”后的文化已经形成崭新的面貌,彻底改变了建国初十七年连同“文革”时期的文化格局和状态。但从研究论文的实际状况来看,1980年代以来的民间文学成为当下当代社会学研究、教学的主要内容,被众多学人所称颂的百年壮举的“三套集成”,依然成为高校当代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撰写论文的主要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怀念起这套现在看来已经过时、逐渐被人遗忘的资料丛书。从现实的研究状况来看,资料被忽视是一个大问题,由于资料不全面,研究的课题就受到限制,研究的深度也受到影响,学术见解的准确性更加无从谈起。所以,我在各种场合经常呼吁,希望有人能够出来牵头,重新编撰当代民间文学的资料丛书。现在自然也有一些研究者在做这样的工作,但多半是局部的个案研究。

但我深深地知道,在当前如此浮躁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空气下,要做这样一项似乎简单的学术项目又谈何容易?只有退而求其次了,我对于民俗文化的研究的相关成果都抱有期待和支持。所以,这本《安徽民俗》(《安徽文化精要》丛书,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12月版)正是我所期待的。《安徽民俗》全书分八辑,包括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生产流通、居住家什、饮食服饰、游艺竞技、民谣谚语、信仰竞技等方面,脉络清晰地展示了安徽民俗的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的魅力,勾勒出安徽民俗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是一本融知识性、地域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的优秀读物。我认为这样的一本书就比较有价值,一斑窥豹,能够把安徽地域文化中的民俗的特点和内涵系统地地反映出来了。

我们知道,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民俗的特点是:是被视为“无文化”的人们的文化。各民族习俗都有各民族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它和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从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从劳动人民的饮食起居到内心活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许多民间习俗,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民俗的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多样,与社会的发展脉脉相扣。。

民俗文化在国际上并非无足轻重之学科,特别是当今世界,由文化、信仰等原因造成的动乱和冲突,有增无减。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使国际关系面临新的挑战。是“和而不同”,还是“同而不和”,民俗学同样要有自己的回答。

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那种影响着数以亿计民众的社会传统意识、文化积淀和生活习俗,将成为权力或政令控制之外的一种潜在力量。对这种“国情”、“民情”的认识程度任何,将影响着转型期中国的变革质量和发展速度。正是在此意义上,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大众行为模式、文化心理、社会基础及其当下状态等方面问题的学科,民俗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并将发挥重要的社会作用。

  对此,《安徽民俗》的主编邢军认为,在此背景下出版《安徽民俗》,对提升我省文化品质和影响力十分及时和必要。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民间文学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当下新时期的中国社会,民间文学正保持着它最鲜活的姿态,发散出最强旺的生命力。因而这一时期我们搜集所得的民间文学资料,和民间文学趋于衰落的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所能见到的民间文学相比,便有着格外珍贵的文化价值。随着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这份文化财富的价值将更显其辉煌。

我们将《安徽民俗》放在时下文化的平台上去解读,就会感知它的社会意义和文本价值。在这里还须指出,值得我们珍视的不仅仅是书中的民俗记录,还有它们的文化含金量。因为,文化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民俗资源为基本元素,“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在此语境下,《安徽民俗》一书为我们研究当代安徽和江淮民俗文化提供一种文本。



作者:王贤友 来源:网络
分享到:

TAG: 安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82628
  • 日志数: 486
  • 图片数: 190
  • 影音数: 4
  • 文件数: 84
  • 书签数: 190
  • 建立时间: 2008-09-09
  • 更新时间: 2024-01-27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