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陶立璠】在中国民间叙事与民间故事讲述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0-18 19:05:05 / 个人分类:闲客日志

【陶立璠】在中国民间叙事与民间故事讲述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同仁、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

大家看看大会议程表,本来确定的总结发言人是万建中教授,他临阵脱逃了。昨天早上我赶到会场,就被林继富“绑架”,指定要我做大会总结发言。他们这是合伙欺负老年人。不过我这个人向来比较听话,年轻的时候听老年人的话,现在年迈古稀,就得听年轻人的话,所以还是勉强答应下来。

不过,我这次参加会议,主要目的是想见见韩国的崔仁鹤先生,我们已有20年没有见面了。记得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为钟老从教和学术研究70周年举办座谈会,崔先生前来参加会议。会议结束后,应我的邀请,到民族大学我的家中做客,同行的还有日本筑波大学的佐野贤治先生,就在我家的蜗居之中,大家促膝谈心,开怀畅饮,我这里有老照片为证。当时我和崔先生都正值盛年,彼此都期望着中韩日民俗学的交流。之后不久,崔仁鹤先生便邀请中国学者参加在韩国举行的比较民俗学会会议。已故的张紫晨先生,在座的刘铁梁先生参加了这次韩国之行。当时中韩尚未建交,是崔先生率先架起中韩学者交流的桥梁,这是我们永远难忘的。大家知道,崔先生是韩国也是亚洲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家,他从事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成果累累,而且一直与中国学者合作,进行民间故事类型的研究。参加会议的另一个目的是想实现会会新老朋友的愿望,其中有大家熟悉的台湾成功大学的陈益源教授,他也是我多年的挚友,在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的学术活动中十分活跃。他这次率领庞大的学术团队与会,带来台湾学人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大会增色不少。

谈到对会议的总结,实在谈不到,也不敢。因为会议在进行中,每场交流都有评议人对每位发言者的讲演都做了精彩的点评,这是最好的总结,我完全同意他们的点评,所以不再赘述。不过,我还是要谈谈自己与会的感想或者感言。

1、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设计为“中国民间叙事与民间故事讲述人学术研讨会”,这一议题立意十分明确。将民间叙事与故事讲述人联系在一起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是一个创新。尽管近几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中,民间故事的代表性传承人,已经和国家名录一起进入评审和认定,但专门就民间叙事与讲述人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研讨,据我所知,目前国内还没有召开过这样的学术会议。可以说,这次研讨会开了一个先例,很好的先例。它必将促进关于“非遗”传承人的研究。“非遗”传承人,不只是民间故事领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项分类中,目前公布的代表性传承人就有1000多位,每一类的传承人都应召开专门的会议进行研讨,这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具有现实意义。所以要很好的宣传这次会议的学术成果,通过出版论文集、网络大力宣传,因为它的意义绝不限于此次会议。

2、这次会议的亮点,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是将传承人请入学术的殿堂,和学者们一起研讨,打破了民间文学研究中学者唱独角戏的局面。讲述人是民间文化的持有者,对文化持有者,我们要抱着崇敬的态度,礼贤的态度,尊重他们。因为我们的有关民间文化的知识都是从他们的智慧宝库中获得的,在他们面前我们是小学生。只有不断的请教,才能使我们的知识比较完备。不然我们就会永远处于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这次我们专程请故事讲述家刘德方先生到会议现场,并做了现场讲述。许多学者在会上宣读了他们关于刘德方研究的论文。我不知道刘德方先生听了诸位学者的发言,有什么感受。会议的不足是没有安排讲述者与学者互动,应该听听刘德方的意见。在他的眼中,在他的感受中,也许认为学者们的研究有不切合实际之处,甚至是“胡说八道”。我们的研究应该和讲述家沟通,取得彼此的认同。这样,我们的学术研究就可以上一个新的台阶。其实,作为民俗学研究来说,我们的理论在哪里,在书斋还是在田野,至今许多人还没有搞明白。实际上我们的研究理论就在田野之中。在田野作业中,故事家讲什么,怎么讲,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讲,有什么变化;讲述的空间环境对讲述者有什么影响;他们的传承谱系是怎样的;语言风格有什么变化等等都要在田野作业中获得的。这些方面讲述者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认定了代表性传承人,但真正做到尊重他们还有一定的距离,多数情况下,传承人还是在坐冷板凳。这次会议打破了这种局面,和传承人建立起亲情关系,以后多请一些讲述人参加会议,展开讨论。会议上有的学者提到“田野伦理”问题,这很重要。我们的研究,特别是对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研究,一定要得到被研究者的认同,最好达到共识。从事田野作业不要“一去不回头”,要“一步三回头”。从田野中来到田野中去,充分尊重被调查者、被研究者,这就是田野伦理。

3、既然如此,我们要提倡在以后的研究中,结合民间叙事的研究,要建立讲述人口述史,口述史档案。这种档案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最好和数字化工程联系起来。中央民族大学文传学院设有民俗学硕士点和博士点,更应该这样做。

4、这次研讨会的参与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多手段研究民间叙事的特点和讲述人的风格。既有韩国、台湾学者的先进经验,又有国内学者的独到的视角。从宏观到微观,大家在分享各自的成果的同时,相互启发。许多论文达到了理论的高度。这次研讨会论文所涉及的叙事范围很广,既有单个的故事讲述人,如大家熟知的秦地女、金德顺、谭振山、孙家香、朝格洛布、靳景祥、张海,还有台湾的扬黄宛、林火才、刘远扬等,在座的刘德方老先生更是身临其境。他们都是民间故事个人传承的典范;其次是家庭、村落传承的研究,再次是族群传承研究。这种研究范围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规定的传承主体——群体、团体、个人。过去我们只注重了对传承个体的研究,对传承群体、传承团体的研究严重缺失,这对保护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不利的。

5、中国是民间故事的海洋,民间叙事的场景无处不在。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展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1988年的统计,当时全国共采录了民间故事137.5万多篇,歌谣192万多首,谚语348.5万多条,这是民间叙事文本研究的宝贵资料,目前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已将其数字化,建立了数据库。这次会议上许多学者关注以往民间文学文本,指出以往的记录和研究对叙事语境关注不够,这是事实。但反过来说,这些文本的获得,不能不说是从当时叙事语境中得来的,只是过去对讲述主体的重视不够。可见那时还是注意了讲述语境问题,如故事讲述家、故事村的发现,就提供了讲述语境的背景。今天我们的研讨是大家回过头来,检讨讲述语境的缺失,说明大家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民间叙事只有和讲述语境结合研究,才能使研究步步深入。回想以往走过的道路,中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无疑在走着“语境——文本——语境”这样一条曲折的道路。从民间出发,再回到民间,从生活出发,再回到生活,使民俗学研究变成一种鲜活的学问。

6、最后,这次讨论会论文的取材,体现了中国多民族特点,多题材特色,既有神话传说又有民间故事,还涉及到民歌、叙事诗、英雄史诗。民歌和史诗的演唱是不是叙事,我认为是。只不过形式不同,它们用的是韵文叙事,散韵结合。不能说民间长诗、特别是中国三大著名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不是叙事。民间叙事的多民族特点,应该成为中央民族大学未来民俗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央民族大学有着民间叙事研究的得天独厚的环境,有取之不尽的研究题材,多民族的研究队伍,只要田野作业中重视民间叙事的语境问题,完全可以承担起多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的重任。要充分利用民族大学多民族,多学科,多民族研究人才的特点,做好民间叙事研究课题。

   以上是参加会议的感言,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谢谢。

 

 


TAG: 故事 民间 研讨会 中国

普洱绿茶 引用 删除 黄雯   /   2011-10-19 11:39:31
能在会议中聆听陶老师等前辈们的教诲是俺们这些初学小辈最大的收获  PS:没有听到刘德方大爷的参会感想是挺遗憾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1-10-19 06:06:48
要充分利用民族大学多民族,多学科,多民族研究人才的特点,做好民间叙事研究课题。
瑶族小妹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瑶族小妹   /   2011-10-18 21:50:24
听了陶老师总结,很动容。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