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程玉梅]民俗资料学的建构 —— 以陶立璠的学术研究为中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23-08-03 14:21:41
/ 个人分类:闲客日志

民俗资料学的建构
—— 以陶立璠的学术研究为中心
程玉梅
[ 摘要 ] 民俗资料学着重研究能够为民俗学学科提供有效信息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文本、图像、文
物和影音资料等。陶立璠在“民俗资料学”领域坚持四十余年的深入研究与实践,为民俗资料学 的建构夯实了基础,其关于民俗资料学的学术研究呈现三个特征:丰富性、现在性和主体性。
[ 关键词 ]民俗资料学;陶立璠;主体性
民俗资料学着重研究能够为民俗学学科提供有效信息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文本、图像、文 物和影音资料等。民俗资料学借鉴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文献学、博物学、数字信息学 等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进行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属性分类、保存利用等研究。在中国民俗学界,最 早提出“民俗资料学”概念的是钟敬文,他在《关于民俗学结构体系的设想》里概括了民俗学结构体 系的六个方面,最后一个即为“民俗资料学”。陶立璠响应钟敬文的倡议,在他的专著《民俗学》中 谈到: “根据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发展以及学者们所做的努力,关于理论框架的问题逐渐明确起来,它的理论框架似应包括基础理论、应用民俗学、民俗学史、民俗资料学四大部分……”a 在此学理认知基 础上,陶立璠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实践,推动了建构民俗资料学的探索。
一、民俗资料学的丰富性
首先,民俗资料学具有广泛的研究内容。在2003 年最初谈及民俗资料学时, 陶立璠简单概括为“民 俗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等”,对于民俗资料学的具体内涵及研究方法,也尚未展开论述。经过近 二十年的努力与沉淀, 2021 年 5 月, 由学苑出版社结集出版了“陶立璠民俗学文存”,包括《民俗学》 (修订本) 、《民族民间文艺学》《中国风俗发展简史》《民间文学与民俗学论集》《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论集》和《田野民俗学采风录》六部著作,充分验证了民俗资料学的博大精深。
文献民俗资料,主要包括历史上以各种文体形式保留下来的古代民俗志。其存在形态不仅有文字 文献,还有图像、遗迹和实物等史料。浩瀚古籍中保存下来的民俗资料,不仅对于探讨民俗事象的发展、 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可以通过对文献的研究,达到以古证今、以今溯古、古为今用的目的。陶 立璠将这部分民俗资料概括为八种:历史书,政治书,地理书,各类地方志、野史笔记等,类书,语 言学著作,先秦诸子著作,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田野民俗资料,主要包括近代以来的民俗学者通 过田野调查所搜集和记录的第一手资料。往往辅助使用现代化的录音机、摄像机、电脑等。民俗学研 究向来重视田野作业,这是民俗学学者必备的基本功。这类资料学的分析主要见于《民俗学 •再版序言》中陶立璠对“描述与研究问题”的详细论述。“描述”即对具体民俗事象的观察和记录。民俗是一种 时空文化,它的蕴涵是极其丰富的,既有物质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因素。民俗考查要注意兼顾物质(表层)
[作者简介]程玉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a 陶立璠:《民俗学》,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3年, 第18—19页。
119
与精神(深层)两个方面,并且将二者的联系精细地描述出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不少描述只是停留 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细节描述,尤其缺乏心理描述。这不仅涉及民俗学描述的科学性,也涉及民俗考察、 描述的技术和技巧问题。a 日常民俗资料,主要包括当代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文本或实物资料。文本 类资料有家谱、历书、医书、唱本、契约文书等;实物类资料有神像、农具、玩具、乐器、手工艺品、 表演器材、占卜及祭祀用具等。其中有的是生产和生活中实用工具,有的则偏向于指导性或仪式性功能。综上,民俗资料的范围十分广泛,一切能够为民俗学研究提供有效信息的文字和非文字资料都可以称 之为民俗资料。面对如此历史悠久、数量庞杂、形式多样的民俗资料展开研究,探讨搜集、整理、分类、
保存和利用的科学方法,正是民俗资料学所应关注的焦点。
其次,民俗资料学具有跨界的发展理念。在陶立璠看来,民俗资料学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独立的研 究领域,而是一直谋求与多学科共同发展。这种特殊性表现为它与其他人文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文献学、博物学、数字信息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间资料学具有人民性、民 族性品质,大量人类、民族、社会、宗教、语言的材料在民俗资料中得到最直接而形象的反映,所以 它往往具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民俗资料学的跨界特征主要体现在方法论方面。方法论是民俗学研究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其研 究方法多种多样,如田野作业法、比较研究法、历史地理研究法等。这些方法都有相应的研究流程和 调查技术。田野作业法,要求从事民俗学研究的人员深入社会实际,遵守操作流程,具备一定的调查技术。 陶立璠认识到,目前我国民俗学田野作业仍然习惯于使用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即问题调查法,而忽 视田野调查的独特技术和方法。这必然要影响到考察的效率和质量。历史地理研究法在民俗学研究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民俗的传承和传播研究中。芬兰历史地理学派创造了这种方法,将它 应用于民间故事的研究。它对世界范围内流传的民间故事,按照类型进行归纳和分析,取得了丰硕的 研究成果。民俗资料和民间故事一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类型。因此,民俗资 料学的类型研究需要民俗学研究者去尝试和探讨。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厘清某一民俗事象的原始形态
及流传地域,爬梳它的历史脉络和总体发展;而且有助于横向比较研究各民族民俗之间的交流和传播。
最后,民俗资料学具有多元的开放趋势。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本国民俗资料学的研究领域 延伸到相关国家和地区,国际民俗学界开始联合考察,实现资料共享,互相借鉴研究成果与方法,因 而民俗资料学成为世界性学问。
陶立璠是我国民俗学界开展国际交流较早的学者之一,他敏锐地发现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国外民俗学者十分关心中国民俗学的现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学者, 如日本、韩国的学者不仅关心中国民俗学的发展,而且将本国民俗学研究的领域延伸到中国,寻找本 国民俗文化的源头。大批学者到中国各地进行民俗考察,国家之间的民俗联合考察也在频繁进行。与 此同步,中国学者也开始走出国门,和国际民俗学界进行对话,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本 来民俗学被认为是“一国之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本国境内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但在比较民俗 学兴起之后,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完全被打破。民俗资料学从而也具有了多元开放的国际性。
a 陶立璠:《民俗学》, 第352页。此后记写于2018年5月, 当时此书已是第6次印刷。
120
二、民俗资料学的现在性
1984 年, 钟敬文在《民俗学入门•序》中说,民俗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它无疑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民俗学的记述和研究, 是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 象的”a ,这标志着中国民俗学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它不再是陈旧僵死的学问,而是新鲜活泼 的学问。学科研究方向转轨,民俗资料学也随之更加关注现实生活。陶立璠充分肯定了钟敬文关于现 在性的认识,并进一步指出:现在性并不意味着排斥对传统民俗事象的研究。民俗具有传承性,不了 解民俗的历史,就无法把握民俗的现实。所以我们在强调民俗资料学现在性的同时,对传统的民俗事 象,尤其是对当下生活有影响的传统民俗事象要给予重视。民俗资料学的研究,需要从文献、传统和 现实民俗事象三方面入手,将历史的与现实的民俗资料研究结合起来。
比较陶立璠《民俗学》(2003)与原来的《民俗学概论》(1987)二书,除了书名、个别章节进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标题搜索
日历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 | | |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76017
- 日志数: 484
- 图片数: 190
- 影音数: 4
- 文件数: 84
- 书签数: 190
- 建立时间: 2008-09-09
- 更新时间: 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