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杨亮才]顾颉刚:民俗、民间文学的先驱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17 21:03:03 / 个人分类:书签

顾颉刚:民俗民间文学先驱
提起顾颉刚先生,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尚书研究》、《古史辨》、《孟姜女研究集》、《吴歌甲集》、《妙峰山》等巨著。顾先生是我国民间文化园地里的一位拓荒者。这一朵朵、一颗颗从未开垦的处女地里开出的鲜花、结出的硕果,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为他在海内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顾颉刚其人
顾颉刚,曾用名顾铭坚。1893年5月8日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世代读书的人家。属蛇。少年时期是在家乡度过的。其少时最喜欢读的书是《三国演义》,他酷爱民歌,还喜欢看戏。“四书”、“五经”是父辈逼着他读的。先生自幼聪敏好学,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继而升入本科哲学门。1920年毕业,因成绩优秀被蔡元培校长留校,分配到研究所国学门任助教,并兼任北大《歌谣》周刊编辑。此期间曾与容庚、孙伏园等去京西妙峰山调查。1926年赴厦门,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研究教授。1927年应朱家骅之邀到广州,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创办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周刊。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通讯研究员。不久回京,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此间参加燕京大学师生抗日会,创办“三户书社”(后改名为通俗读物编刊社),任社长 。19 34年成立禹贡学会,任理事长,出版《禹贡》半月刊。同时创办歌谣学会,任会长。并兼任北平《晨报•歌谣周刊》主笔。1938年到昆明,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翌年到成都,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创办《边疆周刊》、《责善》月刊,《文史杂志》等。同时与娄子匡合编《风物志》。1946年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主编《文迅》、《民众周刊》。
解放后,任上海学院教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2年复任复旦大学教授。1954年回京,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还主持过《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
1979年,与钟敬文、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联名发出《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史称七教授上书。
1980年12月25日,一颗巨星陨落,顾先生驾鹤西去,享年八十七岁。
胡适先生最得意的门生有三位,即顾颉刚、傅斯年和俞平伯,顾颉刚则是第一位。
顾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他一走进大学校园成为教师,就反对压迫和愚昧,倡导民主、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文化,提倡新文化,这些至关重要的“五四”文化精神必然成为他教书育人的思想基础。先生坚持独立思考、学术创新,以及学术视野的开阔,文史知识的丰富,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境界和高度。
教授有两种,一种是能讲,口才好,讲课时滔滔不绝,把自己的学问发挥到极致;一种是不善讲,口才较差,有十分学问只能讲出八、九分。顾颉刚先生是属于后一种。
张中行说:“顾颉刚先生,那时候他是燕京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兼课,讲《禹贡》之类。顾先生专攻历史,学问渊博,是疑古队伍中的健将;善于写文章,下笔万言,凡是翻过《古史辨》的人都知道。可是天道吝啬,与其角者缺其齿,口才偏偏很差。他总是意多而言语跟不上,吃吃一会,就急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疾书。写得速度快而字清楚,可是无论如何,较之口若悬河总是很差了。”
先生是一位大学问家,他通晓中国旧学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史学。他一生致力于史学和民间文学研究。他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无与伦比的。但由于他与胡适博士有瓜葛,又挨过鲁迅的骂,故在解放后的很多年里,他一直被认为是“臭老九”、“反动学术权威”而翻不了身。幸亏有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地草木复苏,先生这棵撑天大树,才又被人们重新提起,他的学术成就才又重新得到学术界的承认和肯定,受到尊重,被打成“毒草”的“孟姜女故事”也平反了,还以历史公道。“家祭勿忘告乃翁”,先生地下有知,亦可瞑目矣。
疑古派种种
顾先生作为一位史学家,他在古史研究上的卓越成就,为世所公认。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并出版的《古史辨》(共八册),和到他逝世前才完成的《尚书研究》(未全部刊行),是先生留给后人的一宗重大的宝贵文化遗产
顾先生在历史研究领域,被人称道的是他那具有独创性的新历史学。先生把自己和别人研讨历史的论述,编成《古史辨》,这是他古史研究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之作。先生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做考辨古史的工作,数十年来从未间断。其成果累累。不仅在古史资料的搜集和研究上有重大进展,而且在地理学和边疆地理学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顾先生在古史研究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他最先提出“层累地造的中国古史”理论 。“这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曹聚仁语)
先生的“层累地造”的见解,包括三个意思:
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物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秦时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比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明君,到《尧典》中就成了“家齐而后治国”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至忠至孝的模范人物了。
第三,如何看待传说与历史。依上所述,我们不能知道某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却可知道这一历史事件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我们即便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便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顾颉刚指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封建史学体系),是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造出来的。确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一古史系统的典籍是儒家经典《尚书》。他认为,要摧毁这封建史学体系,必须首先摧毁《尚书》的经典地位。顾先生一生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对《尚书》的整理、译释和研究上。
顾先生对《尚书》的研究开始于1922年。
最先,他曾将《盘庚》、《金膝》诸篇今译发表。1926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时,率先开了“尚书研究”课程,编写了《尚书》讲义和《<尚书>学参考资料》八大册。后来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也开了“尚书研究”课,编写了《尚书研究讲义》五种,还编了《尚书文字合编》、《尚书通检》、《尚书学讨论集》三种。
解放后,先生计划对《尚书》作更全面、更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他以一生的大半力量,搜集资料,分篇整理,并认真校释,光是读书笔记就写了十巨册。他的《<大浩>今译》(摘要),是对《尚书》按篇进行校释整理的开山之作。同时还先后完成了《尚书甘誓校释译论》、《盘庚三篇校释论》、《尚书汤誓校释论》、《西伯戡黎校释论》等,可谓洋洋大观。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先生的这些大作,到他逝世前还未能全部刊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尚书》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一部文献资料书。它集结了朝廷命令、文告、誓词等文史资料,集“文、史、哲”之大成,文笔上乘,被誉为是散文的鼻祖。但它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难懂,二是其中有不少伪文。历来全部读懂它的人不多。顾颉刚先生等一批学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尚书》各篇一一进行研究分析、辨伪,去伪存真,还《尚书》各篇的真面目。无论是校勘、考订,还是对文字和内容的诠释,都远远超过了前人。
1922年顾先生开始考辨古史的时候,也开始了对历史地理的研究,他研究《尚书》时,特别注意《尧典》和《禹贡》。《禹贡》是我国最古的地理书,先生很看重它的价值。在他所编的《尚书讲义》五种中,就有两种是研究《禹贡》的。他感到《禹贡》的问题太多,几乎牵涉到中国古代全部地理,必须深入研究,才能把问题搞清楚。于是他和谭其骧等共同发起成立禹贡学会,以便对禹贡进行系统研究。学会成立后,出版《禹贡》半月刊,共出八十期,先后发表论文近千篇,成绩斐然。《禹贡》出版不久,研究重心即以边疆地理取代古地理的研究,同时还重视少数民族史和中外交通史的研究,开我国边疆地理研究的先河,功不可没。
顾颉刚是胡适的高足。在治学方面自然要受胡适的影响。胡适说:“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我们读顾颉刚先生的研究文章,其中不乏创建,功夫就在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顾先生自己也说,我的《古史辨》,是在胡适《水浒传考证》和《井田辨》等文字里得到启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胡圣”(徐志摩称胡适为“胡圣”)是博,顾颉刚先生是专,在这一点上,顾颉刚是超过了胡适的。
《尚书研究》、《古史辨》是顾先生留给后人的重要著作。这固然难得,但更为难得的是他那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和划时代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是我等一 辈子也学不完的。
在民间文艺园地里
顾颉刚先生在民间文艺园地辛勤耕耘六十年,可谓硕果累累。我这里不妨给他开个清单,以便读者了解。顾先生开始接触民间文艺的时间比较早,可以追溯到“五四”运时期。
他说:“1913年我考进北京大学读书,当时校风很坏,许多官僚子弟花天酒地,恣意嫖赌……我是一个穷学生,不干这些,却好看戏。1913年~1915年间我看了三年戏。我当时在北河沿北大预科上课,下午课很少,每天早上十点钟上完两堂课以后,我就跑到东安门内皇城夹道去看戏牌。那时候都是白天十二点开戏,我要占个好座位,并省下包饭钱,就不吃午饭,只买几个烧饼吃。当时烧饼价很便宜,一个铜子买两个,四个铜子就买八个,一顿饭够了,省下的钱就用来看戏。戏价实在不高,顶好的刘鸿升一班才两毛钱,梅兰芳的戏一毛钱……看着看着,就看出了些问题:同一故事,京戏与梆子戏就不一样。即使同一剧种如京戏,有时内容也不一样。为什么同一个故事在戏里会不一样呢?是不是编戏的人有意改造的呢?这个问题成了我心头上的一块疙瘩,……我开始注意看小说、民间故事,看出民间传说是真真假假,有些则完全不是这回事。不过,故事虽然是假的,它所反映出来的感情和要求却是真实的。它是为了适应人民的需要、满足人民的希望而产生的。”又说:“我是研究古史的,一生读古书,可是对于民间文学方面的兴趣却很高,知道历史上和古典文学上的许多问题必须用民间文艺的眼光方可得到解释和证实。 ”
顾先生从1917年开始搜集民歌和民间故事。他说:“1917年,北大本科教授沈尹默、预科教授刘半农等人,为了作新体诗,要在本国文化里找出它的传统来,于是注意到歌谣,发起‘歌谣研究会’,征集各地民歌,按日在《北大日刊》发表一两首。这又是一个新鲜的玩意儿!许多守旧的教授和学生们叹息道:‘北大是最高学府,《日刊》是庄严公报,哪能让这种不入流的东西来玷污它。’但那时的我已经看了五年的戏,对于一切的民间文艺有了平等的眼光。自己想道:《小放牛》剧中,不是一个牧童跟一个女孩唱对山歌吗?《孟姜女》剧中,不是过关时唱‘十二月花名’吗?为什么要反对?所以也就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个新潮流。过了一年,我为家庭间的变故,一气成病,还家休养。《北大日刊》按时寄来,使我常常接触到会中所收集的歌谣,心想:我虽因病在家,难道竟不能做些搜集歌的轻简工作吗?因此,我就在家中组织人力,从我的祖母起,直到保姆,由她们唱,我来笔记。后来又推广到亲戚朋友家。我的爱人殷履安又在她的母亲家角直镇上为我收到了好些。一年之中居然有三百多首。其中,有儿歌,有妇女歌,有工农歌,也有对山歌。除歌谣外,还连带搜集了谚语、歇后语。”后来顾先生把这些歌谣编成《吴歌甲集》,由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出版。这是当时印行的第一部歌谣专集。它的出版,对于歌谣搜集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还写了《与沈兼士、魏建功讨论吴歌》,也很有影响。后来,先生又结合歌谣研究著文,对《诗经•国风》提出不少新的见解。
孟姜女故事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顾先生为了研究这个故事,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其中包括文献记载、剧本唱本、歌谣和还在流行的口头传说。按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形式,清理出这个传说的发展、流传和演变过程,写出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孟姜故事研究的第二次开头》、《杞梁妻哭崩的城》、《杞梁妻的哭崩梁山》、《孟姜女名称的来源》(与姜又安合著)、《孟姜女十二月歌与放羊调》等文章,并编成《孟姜女故事研究》共三册,影响很大。顾先生是孟姜女研究的主将,至今没人能超过他。
与此同时,顾先生还特别注意民间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调查,他搜集和整理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如《妙峰山》、《东岳庙的七十二司》、《苏粤的婚丧》、《春秋时的男女关系与婚姻习惯》、《泉州的土地神》、《天后》、《东莞城隍图》、《撒拉回》、《玉皇》、《甘肃密宗四大喇嘛传》、《白教活佛》、《纸制冥器》、《爨人的祭礼》、《氐羌火葬》、《歌诵谱谍》、《丽江禹迹》等等,都是研究民俗学、宗教学的最有价值的文章。就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还奋笔疾书,结合古史研究,写成了《嫦娥故事之演化》、《<庄子>和<楚辞>中和蓬莱两个系统的融合》、《<周公制礼的传>和<周官>一书的出现》等重要著作。
先生对民间文艺的长期研究,使他认识到民间文艺形式作为宣传工具的重要作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模仿民歌写了一首《伤心歌》,宣传抗日,广为流传。“九•一八”事变后,他又采用大鼓书的形式,写了《胡阿毛开车入黄浦》、《二十九军大战喜峰口》等鼓书,激发群众抗日情绪,效果极佳。这些通俗读物,后来都由先生创办的三户书社(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意)出版,前后共出版五、六百种,拥有广大读者。
不灭的余辉
顾颉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说:顾先生六十年的学术经历中,最突出的贡献,当然在他那具有独创性的新历史学。从二十年代中开始出版的《古史辨》到逝世前还未全部刊行的《尚书研究》,这是我们史学界清理和评论‘五四’以后历史遗产所决不能忽视的。又说:顾先生在我国学术上的贡献,决不仅限于历史学。他在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等方面的活动和成就(特别是前者),是同样具有学术史价值的。跟历史学比较起来,我国这些方面的专门研究者,一直是比较少的(成绩也相对的薄弱),因此,像顾先生这样的学者和他的业绩,就更值得我们重视。何况他实际的业绩(主要是民间文艺学),又是那么光辉呢!
顾先生的治学道路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来源于我们史学传统的疑古派。他说:我的学术工作,开始就是从郑樵和姚、崔两人来的。崔东璧的书启发我传记不可信,姚际恒的书则启发我不但传记不可信,连经也不可尽信。郑樵的书则启发我作学问要融会贯通,并引起我对《诗经》的怀疑,敢于打倒经和传记中的一切偶像。
第二,是乾嘉学派。他说:数十年来,大家都只知道我和胡适的来往甚密,知道我
受胡适的影响很大,而不知我内心对王国维的钦敬和治学上所受影响之深。”
第三,是道咸以来经史致用思想。这从他研究边疆地理中就可看到。
第四,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一点。先生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找出相互间的联系,并应用到学术上来。他对于古史研究的基本观点,就是在看戏过程中得到的。他看到同一个故事,在这个剧目中这样说,在那个剧目中又那样说,从而想到古史原来会变的。他又从民间传说里看到同样的故事,一个时代一个说法,一个地域一个说法,一个民族一个说法,传来传去就会面目全非。他从戏剧和传说中看到这些情况,启发和支持他对古史提出种种看法。
顾先生在我国民间文艺学上的重要贡献中首屈一指的,是他那著名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先生《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发表后,远在法国巴黎留学的原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的悍将之一刘半农就十分激动。他说他看了文章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在通信里称顾先生的文章,“是二千五百年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钟敬文先生说:“顾先生的这个研究成果,不但本身为我们学术界建立了一种崭新的传说科学,而且给长期封建社会的古旧学术传统中开始醒觉过来的青年学者,开辟了一条新的学术道路,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风气。当时有不少的人是跟着他走上这条路的。用不着讳言,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尽管后来我渐渐摸索出自己的新路。”
我认识顾先生,但交往不多。对顾先生我是很佩服的。上天不负有心人,1962年,我有幸得见先生。其时我在《民间文学》当编辑,奉命去向先生约稿。我记得当时他家好像是住在干面胡同。我到府上拜见。我的印象,他个子很高,双目有神,话不多,却很热情。都知道先生治学严谨,是不轻易赐稿的,但这次是例外。我提出要求,他欣然答应了。不久稿子就来了,即发表在《民间文学》杂志上的那篇:《我在民间文艺的园地里》。
从此以后,我就特别留心顾先生的学术活动。他的著作,只要能找到的,我都拿来翻翻、看看。他发表在《民间文学》上的文章,如《旧日民间文学必须抢救》、《关于义和团的故事》(通信)、《读了义和团故事之后》、《呼伦贝尔散记》、《我与歌谣》、《孟姜女名称的来源》等,我都认真地拜读过,并做了笔记。先生的文章写得深入浅出,对我这个初入民间文学之门的学生来说,真是获益匪浅。
我还听过先生的两次学术讲演,都是讲民间文学的。他苏州口音很重,要仔细听才能听得出来。
这个时期,顾先生很少出来,我也不去打扰他,见面不多。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恢复工作,我是筹备恢复领导小组成员,主持会里日常工作。因为工作关系,我与顾先生的接触才多一点。我多次征求过他对民研会工作的意见,有时也请他来参加民研会的一些活动。在交往中,我觉得有两件事对不起先生。
一件是前面提到的发表在《民间文学》1963年3月号上的署名为顾颉刚姜又安合写的那篇《孟姜女名称的来源》。这篇文章好像也是我约来的。文章发表后,一天,顾先生来电话(或是带话来,记不清了),说以后发表他的文章,一定要他亲自签名,或亲自送来,才能发表,否则不要发表。我知道捅娄子了。因为这篇文章发表时没有和顾先生核对清楚。这是我工作上的疏忽。先生治学态度的严谨认真,令人感动。
另一次是在谈到孟姜女故事的搜集、整理、出版时,先生向我提出,希望我能给帮个忙,替他物色一个比较可靠的年轻人和他合作,共同来完成这件事。我答应了。本来这就是中国民协的工作,当时民协也有这个能力(人力、财力)。但后来我因忙于别的工作,把此事给疏忽了。不久顾先生也就去世了。这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我愧对先生。
钟敬文先生说:“顾先生的孟姜女研究,是‘五四’运动之后我国新学术(确切地说,是新民间文艺学)上的一颗明珠。虽然从今天看去,它不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它像一株大树,尽管有虫伤败叶,乃至枯枝,却不妨碍它的整体价值。” 又说:“顾先生这方面的学术成绩,在过去了五十多年的现在,除了它的学术史的意义之外,还有着它不灭的光辉。它要在一定的范围中,裨益着我们的学术活动。”
如今,先生虽已作古,但其音容尚在、精神尚在、影响尚在。
分享到:

TAG: 民间文学 民俗 先驱 杨亮才

朱刚's Space 引用 删除 clamstock   /   2010-02-20 21:24:10
认真学习
施爱东博客 引用 删除 施爱东   /   2010-02-17 22:24:21
哦。
原来陶老师还是个义务电脑扫盲员。
比学赶帮,与时俱进。
赞一个!
虎年吉祥!
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引用 删除 陶立璠   /   2010-02-17 21:55:59
电脑扫盲扫到老顽固了。
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引用 删除 陶立璠   /   2010-02-17 21:55:08
有情况,他家安装宽带了,我们可以通讯发送东东了,哈哈。
施爱东博客 引用 删除 施爱东   /   2010-02-17 21:38:39
陶老师突然贴这么多杨亮才的作品,没什么特别情况吧?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82661
  • 日志数: 486
  • 图片数: 190
  • 影音数: 4
  • 文件数: 84
  • 书签数: 190
  • 建立时间: 2008-09-09
  • 更新时间: 2024-01-27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