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民间信仰是节会文化的灵魂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0-07 17:13:40 / 个人分类:民俗学论文

民间信仰是节会文化灵魂

陶立璠

        第三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将于9月20日至9月22日在天津举行。据说本次文化旅游节将有来自美国、新西兰、马来西亚等11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海外华人、华侨3000多人参加。本次旅游节还将举办妈祖文化知识竞赛;天后宫妈祖祭拜活动;天津传统“皇会”踩街表演;召开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第一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推介天津——港澳台旅游合作会等一系列活动,这一节会盛况空前。利用传统节会活动,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活动,活跃民众的文化生活,推进文化交流以及商贸活动,是目前中国各地常用的一种文化和经济模式,无可非议。因为民间的节会活动自古以来就与商贸活动密切相连。

        中国是传统节日大国,有人统计如果将少数民族节日和汉族的节日加起来,中国人一年四季几乎每天都在过节。这些还只限于传统节日,如果将五花八门的现代商业节加进来,为应付众多的节日,人们一定会感到十分疲劳。

        最近几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节日文化的保护被提上日程。关于节会文化活动,经常引起人们的思考。本来千百年来传承的节日文化,已经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它的传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节日文化传承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是这种非官方的文化,经常受到官方的质疑甚至干涉(这种干涉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有时被扣上诸如“封建迷信”的帽子,在意识形态上加以限制或取缔。其次,是节会文化自身的调节功能起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节日文化功能在逐渐消退,内容发生变化,比如以往浓厚的信仰活动被娱乐形式所取代,使节日文化只剩下一个时空外壳。这样一来,中国的节日文化不可避免地出现很不正常的现象,许多的节日文化在萎缩,有些甚至濒临消失。值得庆幸的是,民间文化产生在民众的土壤之中,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在外部人文环境(比如“文化大革命“)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仍能得以传承和保存,成为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民众民俗文化意识的回归,节日文化的逐渐恢复是最好的证明。妈祖文化也是如此。

        天津天后宫,俗称"娘娘宫",始建于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是世界三大天后宫(福建湄州祖庙、天津天后宫、台湾北港朝天宫)之一。是天津市现存最早的一处古建筑群,也是天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缩影,天津民间就有“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卫”的说法。这不仅说明这座建筑的古老,更说明妈祖信仰在天津的悠久历史。直至今天,它仍然吸引着众多的中国信众,更有海外华人、各国及各地商人云集天津,造成一种现代人文景观,这也充分说明妈祖信仰形成的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又往往被认为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不可轻视。

        记得在第二届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上,我曾提交过一篇论文《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在那篇文章中从信仰的角度谈到了中国民间造神运动的特点;讲到民间社会之巫术信仰是民间造神活动的孵化器;民间造神的心理历程以及妈祖文化圈的形成及其价值。笔者认为妈祖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妈祖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说明它已不是地域性的信仰,其外延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因此,研究妈祖文化必须要有多学科的协助。只是民俗学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军事学、移民学等学科的介入。目前中国大陆正在掀起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也要求对妈祖文化必须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中国的《妈祖志》,使这一具有千年流传史的文化发扬光大。

        妈祖信仰在中国民间信仰习俗中是非常典型的,它是一种非官方的文化。这种文化不是以文字形式进行传承,而是通过人们的信仰心理,转化为祭祀仪式在民间传播。这种文化与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而难免与官方意识形态发生冲突。特别是中国社会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无神论”教育之后,和以往相比,民间信仰在一部分人的头脑中退居次要地位,但就民间社会而言,“有神论”的思想还是到处存在,它的独特地表现形式是节会文化中的信仰及其仪式。民间信仰与官方意识的冲突历来存在,且将长期存在下去。不仅民间信仰如此,就是被认为合法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也不能说他们是官方文化,其信仰观念不能不和官方的意识形态相冲突。

        其实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从来都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历史研究告诉我们,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许多是在民间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就连国家法律制度的建设也离不开民间习惯法(又称“不成文法”)。民间仪礼上升为官方仪礼是常见的事。这种民间信仰、民间制度被官方利用的事例不胜枚举。就以妈祖信仰而言,自宋代妈祖信仰形成之后,历代统治阶级都曾利用妈祖信仰构建社会信仰体系,巩固封建制度。一种信仰被历代统治阶级“皇封”之事时有发生。如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妈祖被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因此“天上圣母”和“天后”从此便成了妈祖的圣称。由此可见,民众的信仰心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由民间信仰受到官方助势,形成妈祖文化精神宝库。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官方的封赐对妈祖文化的形成往往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使妈祖信仰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我们经常很自信地讲,中国不仅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也是民间信仰大国,而且信仰体系庞大,文化内涵丰富。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一向被视为禁区和“封建迷信”的民间信仰活动,开始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政府的文化自觉意识也在一步步提升。目前各级政府都把妈祖信仰看做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关注它的发掘、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使妈祖文化有了广阔的、合法的活动空间。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对妈祖文化内涵和功能的认识,官方并不都是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级政府对妈祖信仰的态度是有区别的,有时政治的中介作用还十分明显。如在20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中,福建浦田市和天津市都申请将妈祖信仰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果只批准了福建的申请,而且以“妈祖祭典”命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回避了“信仰”一词,可见在对待民间信仰的问题上,多少还存在着疑虑。另一重要原因是政治的,因为福建湄州妈祖信仰与台湾妈祖信仰同出一源,关系密切,这有利于两岸文化的交流,关系的发展。据媒体报道,“妈祖朝圣游”现在已是福建省吸引台湾游客的一大“品牌”。目前,到过湄洲妈祖祖庙的台湾游客和信徒已超过100万人次,尤其是近几年,每年都在10万人次以上。妈祖文化已成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沟通往来的纽带。

        从妈祖信仰传承来看,台湾的确是妈祖信徒集中的地区。目前,岛内共有大小妈祖庙800多座,信众逾千万。在台湾,大甲镇澜宫妈祖南下“绕境”,是一年一度的信仰盛会,时间长达七天八夜,前来朝拜进香的信众每每超过百万人次。

        跟踪妈祖文化发展史,台湾妈祖信仰习俗主要是从福建传入的。早在宋代,开发台湾的先驱者将妈祖信仰习俗带进台湾。从南宋开始,台湾民众一直就有渡过海峡到湄州岛朝拜妈祖,从湄州妈祖庙请妈祖神像回台湾供奉的习俗。这也决定福建湄州作为台湾妈祖信仰的祖庙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今天妈祖信仰在两岸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

        中国的许多节会文化,无一例外都带有信仰特色,没有信仰内涵的节会文化是不存在的。

        信仰是民众的心理诉求。以天津妈祖庙会而言,民间对妈祖神灵的信仰是妈祖文化得以传承的灵魂。天津天后宫原来它只是渔民、船工祭祀海神天妃,酬神演出及聚会娱乐的场所,妈祖信仰则是渔民祈求海事平安的活动。旧时每月初一、十五或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到这里焚香祭祀天妃,香火十分旺盛。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妈祖信仰为中心,不仅祭祀仪式越来越完整,而且增加了许多娱神的内容。如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妃诞辰日,都要举行"皇会"表演,民间的龙灯、高跷、旱船,百戏等加入妈祖祭祀活动。“皇会”民间俗称“娘娘会",它所祭祀的不止是妈祖,还有其他神祗。具体仪式是在海神娘娘诞辰之前出会4天,即农历三月十六日送驾,即将海神娘娘、眼光娘娘、子孙娘娘、斑疹娘娘和送生娘娘的神像,送到闽粤会馆天后殿供奉;十八日接驾,再将这五位娘娘的神像接回;二十日和二十二日,人们抬着五位娘娘的神像,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沿街游行,名“出外散福”,接受信众的香火。这就是最初“娘娘会”的活动。每逢此时,民间的法鼓会、大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沿街表演各种技艺,盛况空前。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乘船下江南路过天津,看"娘娘会"的各种表演,对出色的演员加以封赏,从此以后“娘娘会”身价倍增,易名为"皇会"流传至今。可见天津的妈祖信仰是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庞大的祭祀活动,它的传承由原来的船工信仰变成整个天津的城市信仰,甚至影响到天津周围省市的信众。

        中国的民间信仰习俗源远流长,在经历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目前,对待民间信仰的态度,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信仰是心理状态,它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往往体现信仰者的哲学观和世界观,是人们对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述。人不可以没有信仰,只有信仰平衡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中国文化是多元的,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包含了信仰的多样性。我们从妈祖信仰中可以看到,正是这一信仰凝聚了华人世界,引来无数的信众前来朝圣,抒发心中的虔诚。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的不断加强,我们无疑应当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信仰世界,对民间信仰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当然民间信仰也有迷信的成分,不过大部分的民间信仰都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劝人“向善”是民间信仰的精髓。妈祖文化流行于汉文化圈内上千年,是一种源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奉者近2亿人,在中国的多神信仰中,妈祖与关羽、岳飞一样,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志向都是以慈悲为主,济世救人、扬善除恶已是不同人群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一致认同,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及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赞美。妈祖信仰的文化内核是热爱和平、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这种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无疑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大力弘扬。

        民间信仰是节会文化的灵魂,在节会文化中如果删除信仰的内容,结果是不可想象的。今天天津市政府正是认识到了妈祖信仰具有文化资源价值,并利用这一资源,举行规模盛大的妈祖文化活动,既顺应了民意,也打造了天津文化旅游品牌,获得了双赢效果,是值得赞扬的。


分享到:

TAG: 灵魂 民间 文化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