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史诗:由苗族史诗《亚鲁王》说开去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9-17 01:00:15 / 个人分类:随笔杂谈

魅力史诗:由苗族史诗《亚鲁王说开

 

                           王宪昭

 

在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史诗的流传,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或者民众不会使用文字,史诗的传统也就在他们之间充当了历史记忆,史诗使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近些年发现的苗族长篇史诗《亚鲁王》。

关于苗族的族源,据说很难说清楚。因为说法太多,如蚩尤说、三苗说,还有唐宋以前的“南蛮”、“荆蛮”、“五陵蛮”等,就被很多人所接受。当然,这是汉语文献强加的称呼,在湘西地区的苗族还自称“果熊”,其他地区还称“卯”、“猛”或“蒙”等。据笔者见到的一些日本学者,也曾到苗族地区访祖问宗,但不知结果如何,是否找到了蚩尤战神的精神,毫无疑问,苗族的复杂历史必然产生多样的文化。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遗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代表了目前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今天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放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其实在记忆中中央电视台似乎在几年前已经播出过有关《亚鲁王》的事情。

《亚鲁王》是贵州紫云县麻山苗族丧葬仪式中广泛唱诵的史诗,据说在其他一些地区也有流传。许多少数民族都非常重视丧葬,这是一种文化,也是本民族的民间宗教或大智不愚者让民众了解本民族(本村落)历史的好机会。

 

 

【图片说明】贵州紫云县麻山的丧葬。丧葬时要诵史诗《亚鲁王》。(百度网图片)。

 

 

《亚鲁王》史诗开头有创世的开天辟地、万物起源、洪水滔天、箭射日月等神话。其后从亚鲁王的先祖哈珈王开始讲起,好像是从公元前的两千年讲起,亚鲁王是这支苗族的第18代首领,令人惊奇的是该诗涉及到10000多个人物,400多个古苗语地名,20余个古战场,至今口头传承于麻山苗族地区的3000多名歌师中。填补了南方民族没有史诗的空白。

据观察,凡是没有书面语言或者书面语言不太发达的民族,保留史诗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诗便于记忆,便于口头传承,不像散体文那样讨厌,很难背诵。所以每一个民族都有保留民族记忆的权利,每一个地区的人都有传承自身文化的需求,这要可以使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或者应该这样干,他们没有文字,可以是文盲,但不能说没有文化,文化最大的作用是让人知道生存意识,知道人和动物的区别,所以,史诗在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中的流传是一种普遍现象。当然,史诗离开神话也显得有些离谱,因为史诗也同样需要民众的认同,而民众,对周围的事情不是随随便便就认同的,要有点“神气”。

电视节目中,该县的领导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代表了民众的心声,说,开发《亚鲁王》,就是为了让人们都知道紫云麻山有个《亚鲁王》,让人们记忆中有这个偏僻的地方,让人们来投资旅游,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没错。当许多人住上高楼坐上小车的时候,怎么能让他人为了保护风雨飘摇的文化遗存而舍去自己幸福呢?而当你自认为找到了今天的原生或本真文化时,又怎么会知道这些文化正以巧妙的包装张扬着你所需要的文化个性呢?

这时,我们也许不得不想,我们以那么的真情面对非遗,到底是为了什么?非遗的持有者和话语权拥有者在想什么?如果文化成为产业,文化成为商品,就会你想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那么,当精神与物质能够划上等号的时候,人又是什么?地球人,物质的人,文化的人,还是超人?

 

 

                                    

2010/9/17

写于听雨阁

 

 


分享到:

TAG: 魅力 苗族 史诗 说开 亚鲁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王宪昭

王宪昭

爱好神话,尤其是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走近神话,也感悟了一点民俗。愿意拿些自家产的东西到这个blog集市上与大家分享,更希望从别人那里学到美好的东西。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66707
  • 日志数: 305
  • 图片数: 18
  • 文件数: 207
  • 书签数: 521
  • 建立时间: 2009-09-01
  • 更新时间: 2014-07-08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