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的批判: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发文批电视相亲节目低俗风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6-23 15:16:00 / 个人分类:随笔杂谈

低俗的批判: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发文电视相亲节目低俗风

                      

王宪昭

 

  严格地说,许多“低俗”并不是真正的习俗或风俗。牵强一点去说,也只不过是一小撮习俗的变种,就是因为有个“俗”字,爱屋及乌,不妨拿过来说说。主要的还是看看人家的看法。虽然抽象出来的“看法”是很难用眼看到的。

 

【信息一】

【题目】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发文批电视相亲节目低俗风

【来源】http://www.sina.com.cn 2010062303:22 大洋网-广州日报

【内容梗概】 

 昨日,人民日报发文《收视率诱导逐利乱象相亲节目低俗化当止!》,同日,新华视频:广电总局整治相亲节目严禁拜金低俗炒作。(原来源:CCTV《新闻联播》)

  新华社发文《“电视红娘”:如何牵红线而不踩“红线”》,指出要“坚决驱除低俗风”,两大国家级媒体同日对电视相亲节目表明相同的态度,实属罕见。

记者采访一位《非诚勿扰》女博士嘉宾已居留美国12年的高中同学未婚的华先生,华先生发出了感慨:“这些女人太可怕了。”吃惊的是,台上怎么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女嘉宾?母女同场、双胞胎姐妹、一高一矮的“双娇”等等,感觉这台节目策划的痕迹太明显。

  人民日报、新华社也严正提出:别把观众当猴耍!新华社的文章指出,互动交友类节目保持生命力靠的就是诚意二字,嘉宾作假作秀也许能获得一时的高收视和火爆话题,但真正伤害的是普通人群交友的热情。

  华先生很疑惑:这些女嘉宾大多数才20多岁,远没有到靠相亲解决婚姻问题的地步。在舞台上基本上都是看条件,我真怀疑,她们要的是钱,不是情。

  人民日报、新华社:不应放大非主流价值观。近期的一些相亲节目,成了“炫富”、“拜金”的大舞台、“曝晒场”。在《人民日报》的读者调查中,有读者表示表示,一些嘉宾言行的“出位”,固然展现了婚恋观、价值观的多元,但电视作为公共平台,不应该放大明显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新华社的文章指出,相亲节目可以成为价值观的辩论场,但不可成为非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地。在影响力极大的卫视上一味地迎合低俗猎奇倾向,确实会对很多观众造成不好的心理暗示。

  老外惊呼:东方女子的含蓄到哪里去了?上面那个华先生还疑惑:中国的女同胞真的如此开放吗?他说,曾把一些女嘉宾说的话翻译给一个美国同事后,他吓了一跳:“东方女子不都是很娇小含蓄的吗?”我感觉是在刻意制造敏感话题,刺激观众的窥视欲。台上大多是美女,但如果是我,我是不敢娶这些女人的。这样的女人,我恐怕驾驭不了,我也怕她红杏出墙。

  新华社文章指出,当好电视红娘不容易。太温柔会显得矫情,非主流则会引来骂名。这是值得电视人深思的。“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国家广电总局月初正式下发的两份文件中,对相亲节目的整改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后来,记者观看了612日晚619日晚该节目的播出,发现弥漫于节目之中的“非主流”价值观讨论全然不见,“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一类的恶俗言论也不再出现。

(策划:徐晖 撰文:本报记者张素芹)

 

【信息二】新华社署名文章对相亲电视节目发表观点。

【题目】:《非诚勿扰》当非诚勿播”的文章

【来源:http://www.sina.com.cn 2010062308:03 新华网】

【相关内容】 新华网北京622(记者姜琳)

继国家广电总局连续下发两则通知要求相亲节目进行整改后,备受争议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终于表态将加大审核力度,并对女嘉宾进行大幅度调整。不过,新版《非诚勿扰》能否符合媒体应有的道义和责任,能否博得观众的掌声而非骂声,还取决于制作者的善意和诚意。

  以《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等为代表的一批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号称是普通人参与的“真人秀”,但是许多观众发现,节目中所谓小饰店的老板、煤老板的女儿,不过是兼职模特、临时演员;所谓的婚恋交友,不过是用有彩排、有设计的表演拿不知情的观众开涮。这不仅违背了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原则,其低俗的语言、片面的观点还严重损害了荧屏健康和社会道德。

  有人认为,存在就是合理的,收视率代表了观众的认可。必须承认,在这样一个“剩男”“剩女”广泛存在的年代,速配相亲类节目聚焦最受关注的情感话题,为“齐天大剩”们的焦虑与困扰提供了宣泄渠道,从而获得一定的收视认可。然而,这不代表电视节目可以变服务为欺骗,变婚恋交友为恶俗游戏;更不能靠宣扬丑恶来迎合公众的猎奇心理。

  还有人认为,这些相亲节目“是揭了社会的老底”,当前房子、车子、票子、位子等社会问题确实引起了许多公众、特别是适龄青年的争议和困扰,但是《非诚勿扰》等节目中女嘉宾一边倒的拜金主义,并未代表社会百姓的真实状况,谈不上揭社会老底,而是对社会的一种变相歪曲,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的公然挑战。

  从母女同场到双胞胎姐妹,从嘉宾的自我炒作到哗众取宠,一些相亲节目并非全面、真实地展示不同群体对幸福观、财富观、婚恋观的态度与选择,而是通过人为策划,刻意突显来挑战人们道德底线的价值观念,故意夸大人性的丑恶面,放大社会阴暗面,不仅无益于包容差异、凝聚共识,也无助于社会和谐。

  电视台制作什么节目,选择什么嘉宾,体现的是一个媒体的品位和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认识和把握。《非诚勿扰》这样的伪真人秀节目,即便是在西方纯粹追求利润的商业电视台都难以播出。而在我国以服务大众、传播真善美为首要任务的公共电视台却得以播出,实在令人惊诧。

如果对社会没有足够的善意,对服务观众没有足够的诚意,相亲节目就不可能脱俗,倒还是不播为好。【原文完】

 

【我也说几句】

 

网上的评论至少也有数千条了。说的都很精辟,看了之后,很受启发,对于中国人理解自我,净化人生,培育正确的世界观很有帮助。这是老老老好了。

“好了”之余,神仙也走了。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等等却留在了市场经济的大集上,忙得火热。熙熙攘攘之后,闲歇下来之余,都想有点精神什么的。

但前些天,网上的权威文章又说中国有大约10%的精神病。开始不信,后来说的多了,也就信了,例如一些有病的有钱人或没钱人都很相信一天吃4斤绿豆的水,这病的治愈就会水到渠成等等。

我不想探讨那么多的人相信这些媒体的东东之后,到底会发生什么。但想问问那些人为什么要信这些东西。这世上本来没有什么路,开始时,只有一个人走出一条路,跟着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这是不是盲从?恐怕无需用这么贬义的词语,是不是走了别人的路就变得丑陋?中国人的心灵还没有丑陋到如此地步。问题是很多人出门问路,问错的路或者别人故意指错的路,你是走还是不走呢?恐怕这必须拷问指路者的良心。因为我也曾经历过一次在京城的问路,本来想去东边的一家饭店,却指成了西边。后来回想起那个小伙子指路后的窃喜,才觉得有些诡谲。但我总相信他不是故意的。即使故意的,也无妨,他毕竟也没有抢钱或者把人推进臭水沟里。可以谅解,逗乐而已。但这样的事情最好别大理宣传。如有媒体这样出招:你想违规停车不被罚单吗?好,告诉你,停车时先把以前的旧罚单放到车子的前窗上。

据说,现在对网络游戏之类,又出台了新的规定,意在保护祖国的花朵。但大城市的花朵很美丽,很温室,那些小村镇的网络谁管?我想,有些急于赚钱的外国的或本土的几个不良游戏开发商,是不会把别人的孩子当衣食父母的。那么,目前状况下,有时法律的武器还显得有点羞涩,那温情的道德何时才能携手龟婿呢?

再说到电视相亲。相信一些人是愿意去看的。因为人对自己身边的物件往往感些兴趣,何况有的还会身临其境。有些人曾愿意看足球,却没有看出腐败。大上其当之后,痛改前非了。有些人愿意看历史,看了以后,反而搞不清是历史还是戏说了。也许历史的记载本来就是戏说,但是打破自己的偶像之后,再也树不起偶像了,痛苦。

文化的进步离不开及时的治理,及时的治理,更离开科学的理念。科学的理念,如果离开了长期的坚持与几代人的发展,再好的初衷也会一了百了。明天作秀的年轻人不去相亲,也可能会出现丈母娘去相老丈人。

 

                                            2010/6/23

 


TAG: 电视 发文 节目 批判 相亲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王宪昭

王宪昭

爱好神话,尤其是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走近神话,也感悟了一点民俗。愿意拿些自家产的东西到这个blog集市上与大家分享,更希望从别人那里学到美好的东西。

日历

« 2024-04-17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68471
  • 日志数: 305
  • 图片数: 18
  • 文件数: 207
  • 书签数: 521
  • 建立时间: 2009-09-01
  • 更新时间: 2014-07-08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