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批判: 为什么客人吃饭女人要上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6-20 00:30:42 / 个人分类:随笔杂谈

民俗批判为什么客人吃饭女人不能上桌

 

             王宪昭

 

 

  今天从新浪网上看到一篇很有意义的博文。不妨先剽窃过来,与大家分享。

 

【材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53360100jhkw.html?tj=1

【原文题目】为什么女人吃饭不上桌?

【相关信息】(2010-06-19 12:41:22)转载标签:杂谈 

【原文内容】

                           

为什么女人吃饭不上桌?

 

前些时在河北农村调查妇女地位问题,发现了一个非常刺眼的情况:在家里有客人来时,总是男人作陪,请吃饭时,女人从不上桌,只是在灶间和饭桌前伺候。全村不仅严格实行这样的习俗,而且在观念上,全村男女一致认为,女人就不应当和男人一样平等地坐在桌子前吃饭。

    一位农妇这样说:“一般是男人陪客人,女人做饭,上桌让人笑话。”另一位说:“女人做饭,做好饭后也不能上桌,不能进屋,在外面等着收拾桌子。男人陪客人。谁家的女人也不能上桌啊!”这习俗甚至能够强悍到超越亲子关系顺序的程度。一位丈夫已去世的单亲母亲说:“他(丈夫)活着的时候他陪,没他了俺小子(儿子)陪。”这习俗有时能达到荒谬的程度:村里有个女强人,以一己之力搞起了全村最大的工厂,可就连她也没法摆脱习俗的罗网。她是这样说的:“地毯厂是我开的,但有客人来,他陪着吃饭谈事,我做饭做菜,端茶倒水。他讲半天废话,我趁机说几句对工厂有用的话。他在厂子里的任务就是:吃喝、抽烟、休息。外人都知道他现在成了老板,我是他家不拿工资的保姆。”

    女人吃饭不上桌这个习俗在形成之初,很可能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因为在我们中国这样的男权社会中,几千年来做饭都是女人的事,在男人跟客人谈话时,女人在忙着做饭上菜;在男人陪客人吃完饭后,女人还要忙着刷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习俗。尽管如此,当女人不上桌成为一种固定的规则并带有禁忌的严厉性之后,它就变成一种令人难以容忍的性别歧视了。

    这个看上去很扎眼的习俗背后其实是“男主外女主内”时代的遗俗。

    “男主外女主内”首先表现在劳动分工上:几千年来,除了个别南方农村,女人是不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男人下地干活种庄稼,女人在家里做饭洗衣带孩子。这样的劳动分工千年一贯制,早被视为天经地义,有人甚至为它找到了生理依据——因为女人要哺乳,所以只适合做家里的事,根本不适合出去工作。

    其次表现在社会交往上: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有的待客作陪、社会交往就都是男人的事了。

    最后还表现在道德观念上:女人“抛头露面”是不合适的,跟男人平起平坐也是不适当的,既怕有损于妇道,又怕给男子汉的权威造成威胁。

    社会学的文化滞后理论(政治经济变化在前,文化变迁滞后)在这里找到了证据:虽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广大农村妇女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参加到社会生产劳动里去了,虽然女人早就参与到超出家庭范围的社会交往中去了,但是她们在这个河北的小村庄中还是不能抛头露面,还是不能跟男人平起平坐,还是不能在家里来客人时上桌吃饭。

    夫妻平权模式虽然已经出现在不少农村夫妻的关系当中,但是,仅从陪客吃饭上桌的传统习俗看,男权制的残余在我们的农村仍然存在,而且以一种不容分说的严厉性霸道地呈现出来,仿佛在炫耀它延续了几千年的权威,为我们昭示男权制曾经的辉煌。值得庆幸的是,男权制的光辉已经黯淡下来,只剩下这一点点可怜的余晖了。

 

 【我也说几句】

 

这的确是一个很客观现实的问题。

第一眼看了博客原文的题目,就觉得很有意思。看了内容,发现更有意思,是说女人不是不上(用)桌子吃饭,而是有客人时才不去凑热闹,怕在宴席上丢人现眼。看了若干眼之后,竟有“嘤其鸣矣”之感。尤其是博客的点击率大得惊人,说明这是一个人们关心的大问题。但自己的电脑屏上却显示不出网友评论。于是,也就有了想说几句的想法。

 

问题一:桌子是干什么的?

 

因为这的确是北方一些农村的习俗,我到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子吃饭,情况一般不是这个样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仅围坐桌子吃饭,还可以拉手跳舞,很惬意。虽然这些地方经济很落后。这应该也是一种习俗。

那什么是习俗呢?我想得快要头疼的时候,从字面上看出,大概就是一定范围内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俗事,时间长了就形成“风”,所以又叫“风俗”。风俗应该有某些通约性,即约定俗成,大家都习惯了,别人看来有时可笑,但自己觉得也没有什么不好。这就像一些群体喜欢往脖子上套些非有机的金属,多多益善。别人看他们很累,他们却觉得很美。这样想一想,一些习俗还带有某些自适的色彩,只有一些先知觉得这些东西太没人性的时候,才会带头去做出反抗性的示范,当然有时需要一些代价,例如以前一些青年男女私奔,有被砸断腿的极端示例,今天应该叫做有本事。即使在农村也都是年轻人随便外出到铁岭那样的大城市,谁管谁呢?

联想到桌子,这里特指餐桌,功能之一应该是让人用来吃饭的吧。“为什么女人吃饭不上桌?”怕有传染病传给别人?不可能,我国的重大疾病预告系统上一直没有公示这个问题。因为她们嫌桌子不好?也不可能,绝大多数农村妇女都有敝帚自珍的好传统,何况是那么大的家具?是别人不让她“上”造成的“被不上”,还是她们自己根本就“不想上”?从当事人的话语中,“上桌子”问题可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这是一个类型化的问题,而“类”的特征的得出需要相当的抽样统计。不然,就会一叶蔽目,不见太山。除非你是一个一叶知秋的高人。一说起“泰山”,就牵出点感想。好多人知道儒文化发源地的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人,当然,那道黄黄的水,不能居为己有,是从人家太行山的西边流过来的。但那个圣人却是目前争名人竟拍活动中无须争议的,好多人认为这个人与“女人不能上桌”有些干系。这干系有多大,还真说不清楚。

但他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没有争议的。“儒”从造字表意上看,是“人”“需”,大概是说“人人都需要”它。既然需要,它的一些思路也就流传到民间,甚至有一些形成民俗,到底是不是这样,只是一种推测,如果不让读文化的人主观一点,推测点结论,也是很痛苦的。

我的老家也是一个很农村的农村,有幸坐落在山东那片土地上。前些年村子里的红白喜事等重大吃饭活动,一般女人是不会到男客人的宴席上争一争“女士优先”的名分的,但一般也有女人自己的席位,如果远方的女眷驾临,多少也要有所招待,所以,要看什么规格的“上桌”,例如来了一个很陌生的貌似有文化的男人,女眷一般不去凑热闹,即没有习俗的可通约性。本家娶媳妇,如果来了儿子的丈母娘,或者德高望重的老太太,有时也可以在有男性的桌子上露一下峥嵘,必然把她带到没有桌子的灶火台子旁边,偷偷搓一顿,于情于理也不合中国礼仪之邦的规矩。

所以,我想,文章中所说的河北(也算是北方吧)的“不上桌”,应该是特殊环境中的特殊的桌子。比如家庭小范围来了一个或几个特殊身份的男客人之类。但话又说回来,女人对男人的勾当,眼不见心不烦。干脆躲一躲把桌子让给那些爷们,反而觉得心静。还有极个别男人们在饭桌上抽烟喝酒,胡吹海懵,几两酒下肚,就不知道自己吃几两干饭了,非把女人拉到桌上,不知利不利于双边交流。女人自己做饭时,偷偷往嘴里塞上几块一指厚的肥肉,也不至于招来男权者笑话,特别是在以前揭不开锅的日子。

问题二:“不上桌”的习俗与“女权”有很大关系吗?

当然有很大关系。这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衣食住行中“民以食为天”,上桌子吃饭,这是每一个人的权力。博文中通过习俗看女权,从理论上说,不但慧眼视金,而且挖出了金子。因为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会多多少少地暴露出一些权力眉眼来。我推测,人的民俗秩序之初就是一种权力的约束,后来才转嫁成一些虚无缥缈的王八的屁股“规定”及规章制度之类。这些规定在草拟时,一定是一个很有学识或远见的人。因为习俗在当时应该是与时共进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的理性的进步。

因此,我想说一下制定伦理规范的孔老二先生。他当时不知疲倦地到其他国家(这自然不是政体意义上的“国家”,无论古今,这些国都是中国,只不过当时人类交通通讯手段落后,也叫出一些“国”来,十分狭隘,如,前几天放假过节纪念为楚国而跳到汨罗江里的屈原,虽然爱的是楚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当时也并不一定真爱那个荒唐的“国”,反而像是更爱自己,因为至今看那些骚作中鲜有岳飞鹏举那样的豪情,所以人们后来都认为他爱楚国,也就是爱中国。这里我可能读作品不太深入。)免费旅游,并顺便宣讲一些伦理道德的零言碎语,也不知道当时有没有讲课费,不想后来被有本事的徒弟们整理成一部影响了中国人一千多年正规考试的试卷母题《论语》来,要从再版次数和发行量两个指标考量,赶上这个小册子的实在不多,不能不说“社会内需”拉动的重要性。因此,这里面的东东,也多少有过曾经闪光的时候。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孔老先生说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如果与“上桌”联系起来,可能是要保持距离的物化了的做法吧。但是不是多年后不让女人上桌吃饭就靠了这个理论依据?也未必然。这些话有当时特殊背景,就不再纠缠春秋末年的礼崩乐坏社会背景了。但倒是有另外一些不知真假的传说说,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女士也很不容易,在尼山的一个山洞里偷偷地生了孔子,既没有把这个来历有些不太清楚的老二变成弃儿,也没有因为他是老二就放弃对他的教育,这方面真是和三迁的孟母有得一比,也为母亲争足了颜面,一个伟大的母亲并不需要靠子贵而标榜自己的光荣。这样看来,孔子也应该是热爱和尊重母亲的,他定的一些秩序在当时和后世一定时期还是有点用处的,但不知道被哪个和尚编书时,引经据典归纳总结为“三纲五常”的蓝本,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我倒觉得,还有一纲作为潜规则悠然自得地生存着,即“婆婆为媳妇纲”,不信你看看为什么《孔雀东南飞》?所以直到前不久(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样子罢)有些地方的“婆婆”还十分了得。一旦熬到婆婆份上,有的在家里就成立垂帘听政的太后,权力极大,媳妇的最大愿望就是盼着以后也熬成婆婆。如果你是看过现代文学反映家庭活动的学者,可能都有点印象。但那些期盼着熬成婆婆的很多人在不得不变的习俗中低下了本来应该昂起的头,这也是今天许多“婆婆”们徘徊于儿媳妇与儿子情感之间极为痛心疾首的所在,大权荡然无存后才真正知道了权力的重要。为什么呢?当然,这世道不是你说了算,也不说我说了算。说了算的是那个无所不能的老天爷,但不知道他到哪个星球上开会去了,要想把他召回来,难!

说远了。还是回到女人上桌吃饭上。母系社会时,她们上桌吗?真给考古学家出难题。因为这几天河南正很起劲地挖曹操墓,也不知道魏晋时期有没有女人专门用的桌子,却挖出一个怪怪的陶猪圈来。结果引起学界墓主人是不是曹操的舌战。很早很早以前每个家庭怎样吃饭,我看到的很少,再考虑的远一点,找点早期女权的活动,就要说神话资料了。这也是人类早期最有点真事的文献了。早期汉文神话中又有几个女首领呢?据说“虎齿豹尾”挺吓人的西王母算是一个,但一花独放不是春,人们说来说去的全是那老掉牙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了。哲人恩格斯好像说过,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但我直到今天,也不知道如何去判断“失败”这个问题,恩格斯站得高看得远,是从解放全人类的高度去审视女性的失败。那么,小的范围看,比如现在小男人没有房子,就是个白脸也不嫁你;你不让我管家里的财政大权你就别想过安稳日子,有几个男生从幼儿园里起就喜欢当女生,而有几个女生我就愿意很男性。很中性、很个性!我突然想起来中国的男足来了,当然让男人们有点血性,不是去欺负另一性,而是有点信念,有点敬畏,有点信仰,这样活起来,是不是更像个人。上桌不上桌,随着时代会出现改变,但一个人或一类人有没有坚定的信仰,也许在能吃饱饭的前提下,更是应该给他们说清楚的。有些时候,一些截然不同的制度,却会同样取得一样的效果。也就是就是人的过动物之处。

再说女权。一个不赞成女人有同样生存权、名誉权、幸福权的人,简直就不是人。但在权力分配方面,我想请教社会学者,现在我们的社会关于男人与女人的谁的权大的问题是“男权制”、“女权制”,还是“男女混合权制”;是农村与城市一国两制,东部与西部、南部与北部各自自治,还是“家里”与“外面”谁厉害谁制?当然,要是国家的大问题,在性别比例上必须有科学的定位。在一些民俗活动中,我们不能强调必须让谁谁谁保护那些为秋风所破的茅草屋,陈年陋习,而对于那些我行我素的事情,如上桌不上桌吃饭,我倒是觉得让她们去选择自由一点更好。因为现在的村子很多都是留守妇女和儿童,她们封闭了自己这么多年,那些见多识广的打工男人回来后,饮酒作乐高谈阔论时,让她们上桌不知心里是啥滋味。但我想劝告那些男人,如果女人们上桌,是看得起你们,一定要坐上座,敬好茶。别认为自己坐过汽车就长了4根腿。

习俗需要道德评判。关键是谁来评判的问题。我见过一些村子有了问题,不找法律靠自律,不求村长求族长。他们在那个环境中,受愚但不傻,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有的时候真希望能用道德的天平给所有的问题和所有的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但每一次都会在耍刀弄棍时打了个子高的,跑了个子矮的。自己喘息的时候才发现,这个世界原来很多元,很玄妙,很压抑。有些人喜欢被压抑惯了,需要用机会来解放自己。机会有时也不能强求,就像一个很富有的大腕非要把自己家里的山珍海味拿出一半,捐献给过街天桥下面草席子底下那个衣衫褴褛的要饭的,可能的结果是,不是你把他吓一跳,就是你被他吓一跳。因为,这个人本身还没有做好接受天降馅饼的心理准备。

什么时候能准备好呢?已经说了,知道这个事的老天爷开会去了。

问题三:【太多了,只好存目】如村里的老年小芳上了桌之后、……(建议以后参加高考的学子们多考虑一下)

 

 

                                                    2010/6/19

 


TAG: 客人 民俗 女人 批判 上桌

大高的声色犬马 引用 删除 大高   /   2010-08-13 13:23:16
我上回做田野,半个月,家里的女人们都没上桌吃过饭,给我整的很尴尬
吴晓东的吊脚楼 引用 删除 吴晓东   /   2010-06-25 12:01:25
南方也是这样啊
瑶族小妹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瑶族小妹   /   2010-06-20 01:36:34
我们家那边也这样,农村里女人和小孩是不上桌的。
TeigEnte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TeigEnte   /   2010-06-20 01:28:14
民俗学者PK李银河应该很有意思。不过说实话,没看懂或者说没看清楚博主的观点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王宪昭

王宪昭

爱好神话,尤其是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走近神话,也感悟了一点民俗。愿意拿些自家产的东西到这个blog集市上与大家分享,更希望从别人那里学到美好的东西。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68788
  • 日志数: 305
  • 图片数: 18
  • 文件数: 207
  • 书签数: 521
  • 建立时间: 2009-09-01
  • 更新时间: 2014-07-08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