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文章均系博主原创,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及时通知,有稿酬多多益善,否则视为侵权,且欢迎约稿,邮箱:youxing12008@126.com。

岩门前师教与黄喜初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5-02 13:12:30

查看( 1884 ) / 评论( 0 )
  綱要:
  一、黄喜初和他的罗坛
  二、岩门前的来历及其宗派源流
  三、岩门前派的社会价值
      (一)、治病救人;(二)、除瘟消灾;(三)、扫邪除怪。
  四、岩门前派的艺术价值
      (一)、音乐价值;(二)、舞蹈价值。
  五、岩门前派的文学价值
  六、岩门前派法事内容
      (一)、大教法事;(二)、小教法事。
  七、黄喜初的科范本
      (一)、请圣用;(二)、阴会用;(三)、皈答用;(四)、阳会用。
  八、科范本内容举例
      (一)、阴会申奏;(二)、阳会申奏;(三)、抚梅山。
  九、法事科仪举例
      (一)、三天四晚的道场;(二)、三天四晚会兵道场。

  岩门前师教是一个始成于湘中地区岩门前的地方宗教流派,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传承历史。黄喜初是岩门前师教的第十代传人。岩门前,古属楚国,为苗、瑶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唐代后属湘乡,是梅、潭的相接处。而“梅”据《宋史》称:系“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的广大地域,岩门前亦属其中。尽管朝庭曾早于汉代,即在附近涟水(孙水)之东置有连道县,不久并入湘乡。岩门前宗教,其内容当是梅山文化与湘楚文化的结合。它既保留有梅山原始宗教的各种信仰和文化内涵,又深深渗入了湘楚汉文化及佛、道宗教的许多精髓成分。本文试从社会背景、历史状况等多个方面,首次昭示了其成因、发展的全过程,并根据岩门前派法事的进行,系统地阐述了其所行法事的方式、内容、做法、诀式和所应用的法器、乐器、服饰等,深刻地剖析出其内容、做法的科学性与否,探讨它的社会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宗教思想。

  
一、黄喜初和他的罗坛

  黄喜初,男,汉族,1928年生,湖南省娄底市万宝镇清江村人。据涟河《六修黄氏族谱》记载:“宋末元初,涟河鼻祖均齐公为避胡乱,由江西吉安泰和迁湖南邵阳的东路三溪桥涟河。”其后裔子谦公,生于明景泰四年,殁于嘉靖四年,青年时为“抱负开拓进取之志,落居湘乡四十一都天堂[1],旋转托山[2]”,尊为小江[3]黄氏之鼻祖。其孙云雷、洞雷不久迁荷叶塘黄獭湾[4],第四代秀峰公分居小江,“其时正值明清交错之际”。从子谦公到黄喜初,已是第十五代。黄喜初十八岁开始学教,师法上承岳父邓礼岩。
  邓礼岩,生于光绪二十年,即1895年,殁于1953年五月。他读过不少书,也一心爱教,平时极少与外界联系,每当他在外行教回来,即总是一个人呆在楼上他的个人斗室里,从事宗教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家务事是从来不作的。他的字写得相当好,现在该教派所使用的经忏和科范本几乎全都是他的手笔。
  邓家是个宗教世家。邓礼岩,法号道初,法坛(也叫罗坛)名称玄云坛。其父邓福山是个瞎子,法号邓法平,人称雷钵师傅,生于清光绪丙子年(1876)正月二十日,殁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十月三十日,其坛称五雷坛。祖父邓吉昌,法名法昌,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二月初四日,殁于民国二十年(1931)腊月二十日,为岩门前派重要代表人物,黄喜初之行教,对于重要法事和“关键”时刻,也经常要手捧吉昌太公塑像,以求其阴灵扶教,显灵助法。
  岩门前派在清时当地是极有影响的,方圆几十里都流传有“元靖观的道士,岩门前的师公”的说法。传说邓吉昌曾往武冈州[5]拜法,曾正式参加由清朝政府主持的法师考试[6],取得“武法师”名号,一生传授徒众四十八人。
  岩门前派是典型的湘中地方宗教的代表。黄喜初学教二年后,即正式抛牌过印。所谓抛牌过印,就是徒弟正式出师行教。抛,本意为丢弃、撇开,这里引申为传、授的意思;抛牌,就是传牌授教;过,是转移、交付的意思。其仪式含义即是徒弟已经在师父处学艺结业,正式可成为其宗教的继承人了。只有通过此仪式后的徒弟方可在地方上单独行教。
  抛牌过印,类似于今天的毕业典礼,是一个非常隆重的宗教仪式。也有一系列固有的规定程序,一般要做三天四晚的法事,要抛牌,要过印,要介卦[7],师父还要叮嘱有关教仪、教规、教条等。介卦的含义就是某某师父已经悉数将技艺传授给徒弟了,徒弟以后就成了行教的师傅。据宗教内部讲,师父介的卦对徒弟相当重要,也只有介了卦,徒弟今后所行的法术才会有灵气。一般地,师父是要介三个卦的,三个卦的卦形、方位及当时情形,徒弟都要牢记在心,永志不忘,它在其人今后的行教生涯中会要经常遇及,即所谓宗教活动中的“观原形”。如果再加上师父临死前介的生死卦,则就成了该宗教真正的衣钵继承人了,师父也将如影随形,临坛助法。
  抛牌过印,也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徒弟要出师了,师父要申奏上天,要给徒弟起法号,取坛名。黄喜初法号法吉,坛名玄雷坛。在法坛旁边还要张挂对联,对联通常是嵌名联,黄喜初法坛的嵌名联是:“玄音妙化通天地,雷声普法振乾坤”,是师父邓礼岩亲自撰写的。
  抛牌过印通常在徒弟的长住地举行,意思就是向社会宣布徒弟出师的信息。抛牌之先,主家要请来当地有名望的人和师傅、师父,分别称作东王公、西王母、引坛师、坐坛师、证明师、厨官师、文职师等。传教师父称度师。其法事程序首先依如唱太公,要诵经拜忏、迎香拜庙、会兵聚马,到最后一日,也要上刀山、过火海、度香水、封牌巾,然后受传。受传要扎立三清台,将所有应请人员都安排坐立在台上。惯例是,引坛师、坐坛师、证明师居中而坐,其它人员或站或坐,度师立于前,手捧一个碗,问:“×伢唧,你长这么大了,也跟了师父这么些年,你也晓得筷子在哪里,碗在哪里不呢?”徒弟答:“不晓得。”师父问:“×伢唧,师父撒[8]碗饭给你呷[9],要不要?”徒弟答:“要。”师父:“师父的饭辛苦哩,越塞[10]哩,你呷不呷?”徒弟答:“呷。”师父即故意用微量香灰等把饭弄脏[11],徒弟则要当面吃下。师父即开始叮嘱有关教仪、教规,诸如:“不要欺师灭祖”;不要嫌弃主人报酬多少,称“碗米事主也要去,担米事主也要行”;“有也去,无也去,带信求官则不行。”也就是说,有报酬的也去,没有报酬的也要去,但事主如果是为了求官作福,是带信传言而不是诚心求请则不行。从而这也体现了岩门前派对官僚、不善者的憎恨和行教态度;“有义之人可度,无义之人不传”;“要恒心学教,不要卖弄法术”等等,即着徒弟发誓,然后师父介卦,师父即将牌壳、牌裙、法衣、卦令等行教工具一一捧给徒弟,至此,方告抛牌仪式全部结束。
  教人抛牌过印后,即要在自家厅堂设置一个法坛,也就是祭坛,今后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和所知道的师祖前人的生辰和忌日,都要烧香打供饭,进行祭祀。教人每当出外行教都要先在此发神,也就是要先在此把师祖前人和神兵神将请动,一同前去行威施法。行教回来还要在此回神,即是安顿好这些兵将和前人,教人方可去做其它的事情。
  教人家的这种法坛通常和平常人家的福神没有多大区别,实际上,它就是法坛与福神的组合体。上面是一张写有“天地国亲师位”的大红纸,现在多采用红底镜屏,挂在厅堂正中稍上。教人的罗坛则另在“天地国亲师位”旁写清教派来源,两边再另有一副对联;稍下,则用竹梢钉两个扎,托住一块木板,板上摆放师祖前人雕像;最底下,靠墙脚则是中宫牌位,其整个布置如图一。




  黄喜初的罗坛:正中为黄喜初师父邓礼岩,邓礼岩右手边为师祖邓法平,左边为师曾祖邓法昌。邓法昌雕像过去为邓法平所使用过的旧雕像。另为家人魂坛。
  在黄喜初的罗坛,则多有一些拜寄的大红纸帖。它既是一种宗教信仰,同时也是一个师傅在地方上的人缘关系的表证。
  拜寄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风民俗,它与古传的命理学有关。小孩一旦生下来,主家就要请八字先生为小孩推算八字,对于那些八字过大过硬,或克爹克娘,有什么缺憾的,其父母就要给他(她)找寄爷寄娘,叫做拜寄。湘中拜寄的种类很多,有拜八字先生、师公、道士等为寄的,叫做拜人寄:有拜观音、龙王、庙王等为寄的,叫做拜神寄,还有以拜石头为寄的,叫做拜石寄,拜桥为寄的叫做拜桥寄等等,名色众多,方法不尽相同,但以拜人寄和拜神寄为主。
  岩门前派师公接受拜寄,类似嫁娶旧俗,通常地,首先要有人穿针引线做介绍,也叫作媒,谈好后,即选定良辰吉日,由父母、媒人带领小孩去师公家中,正式进行拜定。拜定时,拜定人(通常是小孩父母)要给寄父母送上礼金、新衣料等作为厚礼,寄父母则也要为小孩准备一套新衣服作为见面礼。拜定需在寄父母家厅堂中、神龛前举行。过去,小孩对寄父母要行三跪九拜大礼,如今则通常简化为只要叫一声“寄爷子”、“寄娘子”就行了。寄父母则要安排一个仪式,叫做告祖,就是请师祖前人作证,保佑小孩,并把小孩的生辰八字用大红纸写上,贴于神龛照壁上,一般贴于神龛下、中宫牌位上。黄喜初的帖纸写法格式则如下:



  写法也有左写“树大”,右写“根深”的,也有左写“长命富贵”,右写“关煞消除”的,无太多硬性规定。
  小孩行此拜定后,两家即成通家,寄父母即把小孩视为己小孩,寄养小孩也要以寄父母为己父母,逢年过节时,小孩要进行礼参,称其为寄父、寄母。生父母和寄父母之间则互称亲家。
  在解放前,教人家的罗坛上还要摆放一个身披红袍、头生双翼的傩王菩萨,以区别于普通人家的神坛,因为,解放前的平常人家也有摆放祖宗神像,朝夕供奉的。傩王菩萨,传说乃是西汉名将韩信的法身。史载:秦朝末期,天下大乱,韩信不能自理生计,“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12],用今天的话来说,则是常靠吃白食来维持个人生计,大家也就都很讨厌他。韩信却忍而不发,甚至宁受胯下之辱。等到农民起义军项梁渡淮作战,他即从了军,但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项梁被项羽打败后,韩信又投靠了项羽,并多次献计给项羽,也没得到重用,只做了个郎中的小官。到汉王刘邦入蜀,韩信又逃离了楚国,归了汉王,可还是不得出身,只做了个连敖的官。后来因为违犯了纪律,要被刘邦取斩,同案十三人都已经被杀了。在正要杀韩信时,韩信不禁仰天长叹,说:“汉王不是要打天下吗?怎么先斩壮士呢?”监斩官滕公听了,则以为他是个有胆识的人,也就放了他,并推荐他做了个治粟都尉。后来,韩信和丞相萧何交谈了几次思想和对时局的看法,萧何认为韩信确实是个人才,就直接向汉王推荐了多次,可汉王还是屡屡不以为然,不予重视。直到大军到了南郑,许多将士都逃走了,韩信也逃走了,萧何连忙就追,至今也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戏。最后,汉王被萧何的举动和极力推荐所打动,乃“择良日,斋戒,设坛场”[13],亲自登坛拜请韩信为大将,韩信也即不负厚望,终于为汉王朝打下了半壁江山。事后,韩信也就成了坛场的坛主,死后,在民间,他的法身也即成为坛场的标志。因为韩信拜将是在冬天腊月,也就逐渐与驱邪祭拜的傩舞结合到了一起,故法坛又称傩坛,湘中地方称罗坛,罗坛应为傩坛的音误。
  黄喜初自二十岁开始行教,曾最长主持过七日八晚的道场,最远曾去过湖南南县行法事。文化大革命中,黄喜初曾受到严重的摧残和迫害,至今谈起来还是心有余悸,尤其是1966年十二月至1967年开展的大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大立“四新”(即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运动,不少学校和私人的图书资料都被烧毁了,一些庙宇庵观也被推毁了,就连私人家收藏着的禁坛子、神主牌也一齐被打碎。黄喜初行教的所有工具和经忏书籍、菩萨影像塑像也全部被洗劫一空,付诸火炬。现在,黄喜初的行教工具部分都是改革开放后新置的。
  现在,湘中宗教岩门前派又有了新的继承人,他就是黄喜初的小儿子黄全田,法名法全,1986年正式抛牌过印。黄法全也已有了两个徒弟:一名曾海华,法名法志,坛名雷震坛,1996年抛牌过印;一名王国成,法号法成,罗坛名玄共坛,2004年抛牌过印。

  
二、岩门前的来历及其宗派源流

  什么是岩门前派?它的起源来历如何?这是每一个关心本文者,都首先想知道的事情。岩门前,原乃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地名,意思是一个岩洞的门前。“岩”,娄底方言读“安”的第二声;“门”读“门”的第三声。据地方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杭州王展成所署的《宝庆府志》,其《山川纪八》中有“三溪六都”一条,注中有载:“其小村落有岩门前、财神庙……”是为据。岩门前派就是由岩门前兴起的一个宗教流派。
  为什么岩门前派会取得方圆几十里的称誉和赞赏?为什么岩门前派会成为湘中地区一支流传久远的宗教流派?据当地人讲,这是风水的缘故,是这里特殊的风水孕育了这里注定要出师公。传说岩门前的来历,源于一口井,这口井如今归属涟源市水洞底镇井冲村,其井下有一个深深的岩洞,在干涸的季节,人还能走进岩洞里去。可惜,笔者在进行采访时,正是春夏雨水较多的季节,未能领略到井底岩洞的风彩。据说这个岩[14]还很有灵性,每当半夜子时,在井口还能听到里面有鼓声。而在离井不远处,有两丘田,田当中各有一块坚硬的大石头,一块象一颗印,一块象一个牛角,另还有一个笔架。可惜的是,在1958年时,因田主人嫌耕作不方便,将两块大石头都炸毁了,使今人再也难以领略到它的神貌。由于此,甚至于还有人说,也正是因为这些风水被人为破坏了,所以岩门前才再也出不了好的师公。
  当然这是一些传说,是一些人们的臆想,是不足为据的。而实实在在,假如不是象邓吉昌,辛辛苦苦,勤于参研教派,学习他人,不断吸收新的营养,补充新鲜血液,不是象邓礼岩,连家务事都不作,一心呆在楼上自己的个人斗室里,认真钻研教义,岩门前派哪能有那样的风光?再又,岩门前派在徒弟出师时,师父要不是在抛牌时紧致叮嘱:“学教要有恒心,要有信心,还要非常用心。”要不是如此的认真督促,又哪能有那样崇高的威望?
  那末,岩门前派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宗教流派呢?
  看黄喜初的罗坛,福神纸上分明只写着“元皇”和“道教”二派,而看他所存的一个手抄本《先天表奏申状格式》,其中有一篇《晓谕榜文》则又多出了“红莲、寺门、真空、玉皇”四教派,也就是已有了六教。另据黄喜初自己则称,只有“红莲、寺门、真空、元皇”四教,是四教合一的,这就又有了一定的差别。究竟情况怎样,是二教合一?是六教合一?还是四教合一?我们且来多方慢慢论证。
  我们先来看看《晓谕榜文》是怎么说的。

晓谕榜文


  腾云驾雾精修匪由乎市楼
  请雨呼星观像自在于龟马
  九洲足踏觅大禹之芳迹
  八卦手轮绍伏羲之妙旨
  巫教之兴,历代遥遥,阅无悠悠。启于唐虞,盛于东周。东巫击鼓,健鹘飞翻于空霄;大巫吹箫,妖狐叫啸于幽谷。鲁巫祷雨一舞雩,滂沱遍野;晋巫言麦于景公,毫厘不爽。尼山论恒,以许巫之手,术以称巫。注于诗,咏于书,载出于传,若释道二教。总出晚代。不经圣贤之品提,不著传史之表扬,何可谕也。然则唤神祈岁灵谈鬼,舍其巫谁兴归。
  敕上奉
  三十三天五雷盟威都功经箓兆极驱邪院门下勒令金莲御前  奉
  三天都省院掌法弟子△△△
  上体天地之正气,下立阴阳之润泽,自古天地有好生德则有人民,有人民则神鬼,所以立天地之道,曰阴曰阳、柔与刚,故曰阳之人民,阴之神鬼。居以阴阳之正气,奏抚谢安在阴阳之邪崇,驱摄遂收是以承行。
  先天元阳老皇上帝,红莲、寺门、真空、元皇、道门、玉皇门下,法通天地,道贯古今。弟子△△△叨行香火,佩判法名,代天生化,伐庙拿邪。诚惶诚恐,稽首顿首,端拜上诣。凡有皈投敢卜,一心皈命上达者昌。
  今又奏为
  省 市 镇 村 庙王 土地
  奉师首愆求吉信人 洎合眷人等 即日焚香,上午洪造意者,敬为上祖△△△修建会兵,俯将良因(几天法事,详细写清)。
  为鉴修醮事,整肃皇坛,仰望执事人员,均各虔诚恪意,临场老幼、观众务宜洁敬,遵守秩序,确保醮事功果圆满。
  仰
  经 籍 度,三师三天扶教辅,玄体道静佑真君,斩妖伏魔鬼神惊。服事正一大法天师张、葛、许,证盟省 奉 先天无阳皇,元阳淮南北极驱邪院,上清三五法职,神霄玉府掌清微,辅化明瑜珈应教,五雷盟威伏魔斩法仙卿弟子△△△
  太岁 年 月 日本坛悬。

  《晓谕榜文》是一个教派在举行宗教活动时,晓谕当地百姓的一篇专用文书,岩门前派一般上了三天四晚的法事,无论是唱太公、纂庙,或是打醮、徒弟抛牌,还是唱娘娘、大谢地等,都要在坛场所在地悬挂《晓谕榜文》。依其文义,《晓谕榜文》的意思是告奏本地神灵,谕知当地百姓,说明法事目的,以及自己的身份和来历的一种特殊文告。
  岩门前派的这一篇《晓谕榜文》,至少为我们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岩门前的根本是巫教,历史悠久,它“注于诗,咏于书,载出于传,若释道二教”;二、岩门前派尊奉先天元阳老皇上帝,乃是“红莲、寺门、真空、元皇、道门、玉皇门下”,他们“法通天地,道贯古今”;三、他们的目的是“叨行香火,佩判法名,代天生化,伐庙拿邪”。文中并提到正一大法天师张(道陵)、葛(玄,又称太极仙翁)、许(旌阳)、上清三五法职、神霄玉府掌清微、辅化明瑜珈应教、五雷盟威伏魔等等。这些内容也籍此说明了岩门前派与道教、巫教、佛教的关系。
  后来,笔者翻看了一下黄喜初所存的经忏书籍,又发现,这些经忏书籍大部分与中国南派道教的正一派有关。正一派,始祖为东汉时期的张道陵,是顺帝汉安元年(142)创教,为中国道教各派中创立最早的一派,甚至于可以说是中国道教的始源。其渊源来自于古代的巫术。其教派始称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它不仅在中国宗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也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著名的如三国张鲁政权,东晋的孙恩、卢循起义,就是最好的明证。到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张道陵的曾孙张盛,因为国家情势所迫,乃从四川移居到江西省贵溪县之龙虎山,即尊张道陵为教祖,自称为“正一天师”。“正一”之名始显。至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张道陵的第三十八代后裔张与材正式接受朝廷“正一教主”的称号,主领“龙虎山、閤皇山、茅山”三山符箓,正一教派即成为中国道教主宰南方的最大教派。
  从黄喜初所用的宫灯,我们也可以得出岩门前派与道教的特殊关系。黄喜初共有宫灯一十八轴,其中一十七轴就是与道教有关的,它们分别是:上清、玉清、太清、十王、玉皇、天师、天府、水府、洋府、南斗、北斗、王元帅、马元帅、司命、功曹、寒林、五老。只有一轴地府是讲目连寻母的故事,当属佛教。巫教没有宫灯。
  为什么岩门前派与道教的关系如此密切呢?据与黄喜初同源流的七十二岁的秦家派老师傅黄立球介绍,说:“我们是师道两教。所谓师道两教唻,过去,我们这个地方有个道观,叫做元靖观。元靖观山面子[15]大些,对于师公,只是那些穷人,搞一天一晚的、一天两晚的,就喊师公子去,搞得两天三晚以上的,就都是叫元靖观的道士去搞了,他们山面子大些。”“为什么我们这个巫教又和这个道教套得起来呢?因为元靖观历代以来,也是我这样想:第一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我们这里近靠元靖观,要是[16]元靖观那里是座庵堂的话,是些和尚,那么,我们这里肯定会是师佛两教。也是由于人与人际间的关系慢慢细唧勾通,慢慢细唧结合,也就是说,只要我和你合事[17],就搞到了一起。”
  文章交待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对这个元靖观作个简单的介绍。元靖观,当地方言读作“泥趋灌,”据有关资料论证,其始建于“唐僖宗年间(875—888),道教羽士刘元靖从南京神岳观至水洞底[18],由道徒朱遐叟在此处建立元靖观,占地十余亩,殿六栋,观内有清泉奇石之胜。”[19]是一座历史悠久、恢宏大气的古代道观。观堂前倚涟水,现称孙水河,后靠凤山,素有“湘乡四十八座观20,元靖第一观”之称,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当地李、邓二姓曾捐修太上老君神像一尊,清乾隆癸卯(1873)年,有童惟伊续修玉皇殿前面,并石拱门地,邓必胜修山间前殿,曾九思遗捐置三清殿石拱门。后又有李思颜及里人多次补修。观门有“涟川禹定当先水,湘邑唐兴第一山”的楹联。可惜的是,元靖观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的拆除,住观道士被解散,连基脚现在也被当地居民作成了菜地。
  刘元靖是什么人?据中国社会研究院朱越利研究员说:“陶弘景总茅山派之大成后,其传人活跃于唐代,著名的有王远知、吴筠、徐道邈、潘师正、王轨、司马承祯、韦法昭、薛季昌、李含光、韦景昭、田虚应、徐灵府、冯惟良、刘元靖等。”21《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八也说:“(唐武宗会昌)五年……九月……以衡山道士22刘玄(元)静(靖)为银青光禄大夫、崇玄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为之治崇玄馆,置吏铸印。玄(元)静(靖)固辞,乞还山,许之。……六年(846)……冬十月……甲申,上受三洞法箓于衡山道士刘玄(元)静(靖)23。”24对于刘元静的突出贡献,卿希泰、唐大潮所撰《道教史》上也载:“在唐武宗时却出现了一次尖锐的斗争,发生了灭佛事件。这次灭佛事件,虽与唐武宗本人崇信道教和道士赵归真、刘元靖、邓元起等人的共同排佛有关……”25这次排佛事件,史称“会昌法难”,据当时记载:“凡天下所毁寺四千六百余区,归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大秦穆护、袄僧二千余人,毁招提、兰若四万余区,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所留僧皆隶主客,不隶祠部。”26是中国历史上对佛教打击面最大、涉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道佛斗争事件。朱越利《道教答问》又说:“唐代茅山宗极盛,金丹术也极盛,表明茅山宗在修炼术中的侧重点发生了转移。另外,灵宝经更加受到茅山宗的重视,陆修静整理的斋仪普遍流行。宋代茅山宗将三洞经法中符箓的作用提到首位,以至于宋哲宗下旨,确定茅山与龙虎山、閤皂山并列为三大符箓宗坛。元代各符箓派并为正一派,与此很有关系。并入正一派后,茅山宗作为正一派中的一个派别,仍继续存在,但声势已不如往昔。”27
  元靖观观址在今涟源市水洞底镇羊古村孙水河边,与本文的主角岩门前仅一公里之隔,与秦家派老师傅黄立球家也仅两公里左右。这里有一个民间传说,说元靖观的建成与一只乌鸦有关。因当地说法无多大差别,我们这里仍以黄立球老师傅的说法作为佐证,他说:

  元靖观有个始祖公是只鸦贼子28带过来的。现在,我们讲,那些鸦贼子是果样的叫,是寻它的师傅,看它师傅是到底到哪里去了。好,那只鸦贼子就在上面是果29叫,是果叫,是果飞。他就跟着这只鸦贼子是果走。一走走到这个——就是如今的羊古凼这个仓库那里,走到那里以后,啊,就发现这个元靖师傅就死在这里。所以,就在这里起了个道观,叫做元靖观。因为这个徒弟是跟着那只鸦贼子飞过来的,他就被尊称为白日飞身始祖,他的师父刘元靖就被称做刘君元靖隐仙真人。

  也就是巫、道的这一层关系,白日飞身始祖、刘君元靖隐仙真人,黄喜初他们在唱菩萨请全坛神的时候也还要请他们。这就难怪黄喜初的罗坛上专要写明“元皇”和“羽化(道门)”两个教派了。而这两个教派的师祖前人岩门前派也专要在朔、望、寿节特加祭拜。
  然而,实际上,岩门前派也不只是“元皇”、“羽化(道门)”这两个教派的揉合,我们试再引岩门前派的请神诀语来展开证据。

唱谢地·请神诀语


  宝座灵霄殿,玄光照玉轩,神仙开宝殿,真口永流传。上香一柱,黄云盖天;中香二柱,紫云盖地;宝香三柱,奉请:
  玉祖玉公师父大和尚,开通香火;惠岩祖师;袁州府瑶正山玉华堂启教;彭公玉佛;天心道心人心文章三位太祖;天下七十二山,七十二会,凤凰山惠岩正觉禅师,万阳山秋仁祖师,年山得道白鹭真人,明月得道妙仙真人,神霄玉府须公高人,茶陵得道李公真人,义勇山元盟元觉宗师,岳麓山太平堂,录山寺普化堂,万阳山双枫树,九尾松,黄河桥代行师水,何柳二师,三代人师,十代弟子,五部前人,请赴炉前,作扶弟子。
  一心奉请:红莲启教,李君定兴,颜君普显,卜君普应,周君斗岩,夏君传真,正明扶教。[20]
  一心奉请:寺门掌教,开支发派,文宝峰、珊高峰,源门记惠宗师,道仙道政,有槐有柯,年高年灵,时清时丐,光瑞光琦,太水太空,普济普正,照烟照璜,灵夜今时,助吾弟子。
  一心奉请:真空启教,师祖肖年高、许道灵、朱灵应、秦应灵、秦道远、秦道达、肖道显,一切前人,是夜今时,助我弟子。
  一心奉请:元皇启教,陈法通、陈靖姑、李法传、赵法显、赵法应、曾法旺、曾法明、曾洞玄。老太师、太太师、太师、公师、度师,一切前人,是夜今时,助吾弟子。
  一心奉请:安化县石板桥水灵寺夏正宗、陆正辉,一切前人,作扶弟子。[21]
  一心奉请:扶教太祖、邓君十四郎,邓君六郎,邓氏妙真,曾君斗雷、正甫、应甫[22]、廷甫,毛君寿山,黄君洞天、洞雷,童君法雷、法诚,万户颜君善心,聂君宗武,朱君法雷,谢君九郎、十三郎,朱君龙、魁,刘君太郎、仁甫,请赴炉前,作扶弟子。
  一心奉请:扶教梅山,邓法通,邓法秀,童法泉,童法贵,李法兴,李法岳,洪法灵,朱法雷,童法青,一切梅山,请赴炉前。
  一心奉请:家居香火,×氏门中,儒、释、道,九流三教,福德高真,祖上前人,上座法官、仙娘、梅山、阴司法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来山去水、地脉龙神、司命府君,请赴炉前,作扶弟子。
  一心奉请:人天启教,开通香火,普济大德禅师,菩萨十一化身,妙门尊佛,清净化身、罗价,佛园化身,卢舍佛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文佛、圆通教主、观世音菩萨、东方世界乐师琉璃光佛、南方世界孔雀明王尊佛、西方世界无量寿佛、北方世界鹿逊诛佛、中央世界消灾炽盛玉佛,祖祖母母,如黄氏,如来慈母。赵氏姑姑,官主大觉禅师、菩萨,请赴炉前,作扶弟子。
  一心奉请:名山洞府,五岳驱傩大王,太乙将军,东岳齐天仁圣帝、南岳司天昭圣帝、西岳金天顺圣帝、中岳嵩天崇圣帝,五岳五天圣帝,五盟皇后夫人,东岳二圣姨妹,家阳柳阳将军,哪吒太子,纂上阴兵,纂上阳兵,二十六人铜头铁面,二十四人巡海夜叉,把罗住罗,白旗先锋,罗前土地,是日今时,证盟助教(香火住,今年今月今日叩卦)。
  一心奉请:三天门下,天符大帝,行氏神王,上首灵官,下首七宝,求财七圣郎君,山林寨主,本境土地、庙王,虚空过往一切神祗,是日今时,助吾弟子。
  一心奉请:五曹门下,叩请祖师、本师、生身度师。……(通乡贯地址、信人、事由等)。

  据黄喜初讲,这种请神法叫做请全坛神。请全坛神一般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该法事相关的神灵和神人,是主;第二部分是本教派的师祖前人,也是主;只有第三个部分,则是扶教30的神灵和教派前人、太祖,是客。第一、三部分,对于各种法事,所请神灵不全一样,有所出入,譬如唱菩萨就是以请菩萨为主,唱娘娘、梅山就是以娘娘、梅山为主,打醮、谢地则是以家堂香火为主。第二部分则是固定的。如果只请第二部分,则称请半神。请半神,一般只在小教法事,请老太师、太太师、太师、公师时要报生殁根源,观原形。如果度师已死,则也要请度师,报生殁根源,未死则不请。从这一点来说,灵魂不灭观念,在岩门前派(也即在湘中民间)是体现得相当完美的,它不论是本教派师祖前人,还是本地宗姓太祖,死者完全成了生者的实际的精神支柱,从而也成了护家佑后、扶助教派的宗教神灵。
  如是,我们不难从请神诀语中看出,第二部分关于“寺门、真空、元皇”这三个教派教祖的请降,都含有“助吾(我)弟子”四字,当属本教前祖,而“红莲”首排在先,又标有“正明”二字,亦当属本教前祖,而后几个自然段落均只标“作扶弟子”、“证盟助教”字样,说明当系扶教(或称护教)祖师无疑。由此,又该证明,岩门前派当是四教合一的。然而,“道门”教与“玉皇”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晓谕榜文》胡扯,或是赘述?我想应当不是,因为,作为一个教派一篇谕知当地百姓,告奏本地神灵,有着上达天庭、下传四方使命的《晓谕榜文》来说,是那样的严肃、隆重,又如何能乱说?然而,笔者翻阅了黄喜初所有的经忏书籍,这两个教派也再不见其踪迹,那末,是不是这两个教派在岩门前派数百年的流传演变过程中,慢慢消失掉了呢?在这里,我们也只能存疑。不过,黄喜初的另一句话却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他说:“玉皇教就是道教。”诚然,玉皇教就是道教这个提法是不妥的,或者,玉皇教乃是道教中的一个小小流派倒是大有可能,那末,“道门”是不是就是指道教,所谓“道门玉皇门下”,是不是就是说道教中的一个支流教派“玉皇派”呢?因为在旧时候,文人们行文历来是不讲究标点的,《晓谕榜文》所言,实际上就是要说“先天元阳老皇上帝,红莲、寺门、真空、元皇、道门玉皇门下……”此当不得不虑。如此说来,岩门前派其宗教派系基本上也就搞清楚了,它实际上也不是黄喜初所说的四教合一,也不是《晓谕榜文》上所说的六教合一,更不是黄喜初神台前所写的两教合一,而真实的情况应该是“红莲、寺门、真空、元皇、道门玉皇门下”的五教合一。其中的红莲、寺门、真空,属于佛教的三个重要支派,而其又是中国三个影响较大的地方秘密宗教流派,也不是简单的属佛教;元皇属于巫教,玉皇门属于道教,也就是,岩门前派佛、巫、道三教都有。
  那末,岩门前派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佛、巫、道”三教都有?这么多教派的揉合,是一人的奇缘?亦或是象许多武侠小说里所描写的故事,其是一人得自多人的传授,还是一教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慢慢的掺杂、吸收所形成的?而若是后者,则将必有一主多副,则主教又是何教;其它教又是由何人在何时、何地掺杂、吸收进来?它的源头在哪里?其基本构架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又专门深入进行了一些调查和了解。
  从以上所引请神诀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岩门前派,红莲、寺门、真空、元皇四教是都各有其发派人的,即红莲教由李定兴发派,寺门教为源门记惠宗师发派,真空教为肖年高创派,元皇教为陈法通发派。然而,根据有关专家论著,此四教也并非此四人创教,譬如真空教,据天津社会科学院民间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濮文起称:“真空教,又称真空道、空道教、廖祖教、空中大道等。同治初年江西赣州寻乌县人廖帝聘创立,是一个以戒除鸦片烟瘾和治疗疾病为主要内容的教门。”31,“红莲教,清同治年间活跃于江西义宁州、上高县、万载县、奉新县、新昌县和湖南浏阳县、醴陵县等地区的民间秘密教门。该教以杨焕章、曾帼才为领袖,按仁、义、礼、智、信编成五个教团。其宗教活动主要有二跪六叩头,口念四句偈语:‘一个团团六合青,三八二一紧随身,阴阳造得汉成事,三年会下三年春。’每月三、六、九日吃斋,朔(初一)望(十五)点灯上香供摆水饭。”32这就充分说明了红莲、寺门、真空、元皇四教的发源地和发派人并非岩门前派所言。到底谁真谁假,谁对谁错,皆因岩门前派记述不多,难下定论。而专家所言,有根有据,且被学界所认可,我们亦只能依从,对于岩门前所述,我们姑且只能认作是引入岩门前派的发派人,原因是,此四派曾确实在岩门前派所在的湖南省有着不弱的宗教影响,如上所引“红莲教”一条,又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之博士研究员马西沙、韩秉方言:“二十世纪末叶……。真空教在国内各省及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所建立的道堂,列表如下:……湖南省有六座道堂:长沙市有妙高山道堂、大东巷道堂。湘潭县有黄济山道堂。醴陵县有茶盘山道堂。华容县有崇道堂。辰谿县有庄坪山道堂。”33而其四教何时引入岩门前派,又由何人直接介入岩门前派之中,皆因记述不多,我们也一无所知。[23]
  又引黄喜初所存的科范本《阴师道场》一书中的一段话,说:“梅山法,张罗挂网,揖索拈弓;洪山法,迷魂附体,报事传言;剥魂法,追魂摄魄,运掌圆光;元皇法,降魔伏瘟,破庙除坛;红莲法,碗水炉香,奉诵佛经;白莲法,真言化善,合掌皈依。”则略知元皇、红莲二教的教旨。黄喜初说:“玉皇教是道教,元皇教则是巫教。”黄立球也说:“我们主要是真空教,那些符箓的脑壳34上面全都是‘佛’字头。喜初师傅他们主要是元皇教。”看前引请神诀语,秦家派秦道达、秦道远也是归入真空派教祖,当黄立球之说是所言不谬。这就难怪,岩门前派的《晓谕榜文》首先为什么要用一大段的篇幅来说明巫教的来源和作用了。
  关于岩门前派整个的发展历史,或者说,岩门前派整个的传承关系,黄喜初已是难以说全,他说:“这个事哪个还搞得清喽。”完全是一种茫然无绪的神态。
  后来,我问:“那你还能搞清好多代?”
  喜初师傅说:“岩门前几代是晓得的。邓法昌上面是邓金权,邓金权上面是邓金修,邓金修上面是邓金生,邓金生上面是邓金元,邓金元上面是邓法才,邓法才上面是邓法慧。邓法慧就是岩门前派的发派人,到我们这一代是第十代了。”
  问:“那末,岩门前是从哪里传过去的呢?”
  答:“岩门前派是从秦夹(家)屋里传过迄(去)的,就是荷叶塘的秦夹(家)屋里,属如今的娄底市百亩乡荷叶村。”
  问:“秦夹(家)屋里又是哪里传来的呢?”
  答:“那就不晓得伲(了)。秦夹(家)屋里如今划(全部)绝寡(指没了后代;寡:完的意思)喱(了),连屋场哒(都)冇得(没有)喱(了)。”
  问:“晓得那里的师傅吗?”
  答:“志(只)晓得个秦道达、秦道远,网连(我们)○(请)神哒(都)○(还)要○(请)他。”
  问:“那末,摁连(你们)○(请)神○(还)要○(请)哪嘀(哪些)?”
  答:“恩给起(那就)还有好多哩,网连(我们)广(讲)陈君起教,四十八代前人,从陈靖姑开始,还有就是李法传啊,曾洞玄啊,曾正显啊,周法印啊,胡法明、熊法来、赵法显、赵法印,再就是石法通,哒(才)○(请)到秦道达、秦道远,秦夹(家)屋里来得。”
  到此,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这是不是就是岩门前派的传承关系呢?黄喜初答:“那就不晓得伲(了),不固(过),应该是。”而黄立球却又如此说:

  恩给起(这个就)搞不清伲(了),就算是,志(只)怕雅(也)不一定准靠(确),因为网连(我们)过去划是(都是)口传,所谓六眼不传道,是冇得文字记载的,象果个(这个),不广(讲)字正不正确,光是人过(的)○字(名字)雅(也)是不一定正靠(确)过(的),主要是那嘀年代远的,有时个崽35过(的)○字在前面,个○(爷,父亲)过(的)○字(名字)反而搞到家后背得(后面)迄(去)寡喱(了),就把辈分搞造(错)喱(了)。因为是口传,徒弟雅不一定会全记得住,要是塌寡(漏掉)一个两个呢,不就雅(也)不准靠(确)喱(了)。另外,关于果个(这个)四十八代前人的说法,网(我)认为,可能是个概数,是个总起来○(请)过(的)虚称。从网连(我们)晓得过(的),雅(也)志(只)有二十几代啊,究竟是中间塌寡(漏掉)嘀(些)喱噫(了呢)?孩(还)是志(只)有二十几代呢,网连(我们)雅(也)搞不清伲(了)。网连(我们)喊陈君起教,四十八代前人,网连(我们)是果样果(这样的)的喊,是果样果(这样的)的○(请),网连(我们)过(的)师父,师父过(的)师父雅(也)是果里果(这样的)的喊,果里果(这样的)○(请),到网连(我们)过(的)徒子徒孙雅(也)是果样(这样)喊,果样○(请),摁给(这个)就失去了真实性。它究竟又是啊个(哪个)手里传到啊个(哪个)手里是四十八代呢?讲陈君起教,陈君是啊(哪)一个呢?是陈靖姑呢?陈靖姑又是个女过(的)。因此,关于果一个问题,其实网连(我们)雅(也)搞不清伲(了)。

  我问黄喜初:“象你们请的这些师祖前人,比如陈靖姑、李法传,他们是哪个年代的人,是哪个地方的人,在你们的经书、忏书,或者咒语里面有记载吗?”黄喜初答:

  早期过(的)已经冇得(没有)伲(了),早期过(的)志(只)有个曾洞玄、曾正显,网连(我们)还晓得是果个王坝塘36曾夹(家)屋里过(的)太祖,摁给雅(也)是前条(前些时期)网连(我们)在王坝塘唱太公时才晓得过(的)。

  于是,笔者又去王坝塘作了一次调查,却并未查到曾洞玄、曾正显二个人的踪迹。据王坝塘六十八岁曾参与过该地重修族谱工作的曾笃庄老人介绍,在解放前不久,王坝塘确实请邓礼岩师[24]徒唱过洞玄太公,那时还有一个雕像,大约五寸高,穿红袍,他见过,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已被焚烧了,至于曾洞玄是哪个朝代的人,已经不晓得了,在他们现存的族谱中也未发现过。照理说,曾家曾在曾国藩手上修过全国通谱,上自曾姓始祖曾蒧(点),下至如今的三岁孩童,只要是姓曾就都有族谱记载,可唯独这一位太祖辈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据行业知情人解释,说可能是称呼名与族谱名有区别,故难以对上名号。曾笃庄老人又介绍,说:“如今王坝塘的曾姓人口都是曾君应甫公的后裔,曾君应甫公是宋末时期由江西迁来的。”后来,我又问黄立球:“你们这个教派现在的分布情况怎样?”黄立球答:

  我们果(这)地方,经常合在一起的就是我们和喜初师傅那一起,我们果(这)一起属秦夹(家)派,是秦夹(家)屋里传到周夹(家)屋里,就是如今荷叶塘周秘书他祖上,再由周夹(家)屋里传到光和湾里37邓夹(家)屋里,再传到我们屋里来的。我们的传承关系,上面与喜初师傅他们相同,从秦道达、秦道远,就传到周道凡,周道凡传周道显,周道显传邓金祥,邓金祥传黄法鼎,黄法鼎传黄法显,黄法显传黄法信,黄法信传邓法仁、黄法钵、曾法吾,我的法名是黄法钵。因为我们果(这)两派,时间相距不远,许多东西还套得起来,就合作得多一些。另外就是新禾38有个先发师傅,就是少麻爷,喜初师傅那里有个已经死寡(去)了的甫仁师傅,甫仁师傅名叫黄甫仁,法名法仁,罗坛名震灵坛,由他哩(的)叔父黄法升传教;黄法升,法名法升;师祖是李法清,涟源市荷塘镇富田桥人。另外就是金塘39的仲书师傅、加立师公,如今的曾伯若,他们属管子山教富零桥40派。

  问:“你们和富零桥派套得起来吗?”
  答:“有不同,要是大法事,我们果边(这边)人少了,雅(也)是果41套。”
  问:“你认为,你们和他们是同一教吗?”
  答:“搞不清伲(了)。我们湘中过(的)宗教广(讲)不清,但应该是同一教的。”
  问:“估计是哪个时候分开的呢?”答:“那就很难说伲(了)。”
  关于岩门前派最初的源头,黄立球这样说:

  接受历史的教训,道教它是要借取于果家(这个)巫教的。我看那个道教的历史根源,整个中国的发展,是巫教在前?还是佛法大如天,道教还在先?这是对过(的),中国现实的看法。但是,道、佛,巫还在前面,它为什么呢?道、佛,都不是,道士是用符,佛是用水,家42巫教唻是打卦,家卦它是借用于家巫教过(的)。哎,所以,巫教还在前面,冇43得巫教就不能揭卦,所以,为什么现在的有些人要问,果里(那么),摁连(你们)易(又)么夹(怎么)打铙钹呢?摁(你)给网(我)广(讲)个原因看,网(我)起(就)广(讲)个道理不出,不晓得是哪个时候融化起来过(的)。

  黄喜初则说:

  网连(我们)摁个(这个)教派实际上是通天教主传下来过(的),因为通天教主不务正业,而后来,要与佛教、道教结合,佛教、道教都是嘀(些)正教,网连(我们)就不尊他伲(了)。

  看明代著名文学家许仲琳所撰的《封神演义》则知,通天教主、元始天尊、老子道君都是鸿钧老祖的徒弟,是由鸿钧老祖所谓一教传三友,乃传出截教(通天教主主教)、道教(老子道君主教)、阐教(元始天尊主教),故有“三教元来总一家”的说法。由于封神一事,截教不守诺言,大摆“十绝阵”、“诛仙阵”、“万仙阵”等绝恶战阵,弄得战乱纷纷,死人无数,是鸿钧老祖亲下凡尘,才收伏了通天教主,平息了三友之争,并将通天教主带回紫霄宫,截教门徒才树倒猢狲散44[25]。自此,“从来心上修仙道,邪正方知成大宗”45,由于诛仙阵上老子一气化三清46,才让道教占了上风,故岩门前一派迄今的法坛也不再尊奉通天教主,而为了谦虚起见,“在社会上不称老子”47。而供“上清、玉清、太清”三位神祉为掌坛尊神。由此一说,则又于《晓谕榜文》文义相合,真的是“阅无悠悠”了。
  至于通天教主到元皇启教陈法通的一段历史过程,则终因没有记录,而莫名所以。对于其中的关系,黄喜初则说:“网连(我们)雅(也)搞不清伲(了),志(只)是一种传划(下)来的传说。网连(我们)雅(也)志(只)晓得个元皇师祖,个元皇真人伲(了)。还有,就是有几句话,说‘太上老君乙酉日,甲申乙酉度法明。三元法主丙寅日,至真传度到如今’。”
  岩门前派也曾与全国巫教一样,饱受过朝庭政治的几沉几浮,远的不说,光在清朝光绪年间就有过一次禁止巫术的行动,这在《吉昌太公咒》中就有着明显的记载,这里特抄录如下:

邓君吉昌太公咒


  志心虔诚皈命礼,奉清法官邓吉昌,腾云驾雾赴坛场。咸丰三年(1853)癸丑公,二月初四戍时生。同治三年(1864)甲子宫,三月初七把坛投。父前今朝传法教,百父今修扬法名。秘佑奏职癸酉年(1873),九月十六得印传。习学先天与元皇,红莲寺门及真空。东土应付生遇教,道术法门处处通。湘(湘乡)邵(邵阳)安(安化)益(益阳)行教法,大小弟子四十八。光绪丙子(1876)把巫灭,天师混元过道场。上关山,下关山,己身七代行教法。辛未岁中(1932)大限宁,原衣丑时别凡尘。己丑甲戍登曹院,雕刻玉像在凡间。九幽超拔安地府,三魂七魄上天堂。棺椁安葬岩石道,在生拜法为巫道。午山子向虔丁癸,皈命一心虔奉请,邓君法昌亲降临。

  综上所述,试将岩门前派发展源流列成下表,以观大概,可能不够准确,仅作研究参考。

  真空启教:肖年高—许道灵—朱灵应—秦应灵—……
  红莲启教:李定兴—颜普显—卜普应—周斗岩—夏传真—……
  寺门掌教:源门记惠宗师—……
  道门玉皇派:刘君元靖隐仙真人(刘元靖)—白日飞身始祖(朱遐叟)—……
  元皇派:元皇师祖—……
  陈法通—陈靖姑—李法传—曾洞玄—曾正显—周法印—胡法明—熊法来—赵法显—赵法印—石法通—秦道达—秦道远—邓法慧(岩门前派)—邓法才—邓金元—邓金生— 邓金修—邓金权—邓法昌(1853-1932,掺武冈州
     —周道凡(秦家 派)— 周道显—邓金祥—……                                                                                                                                                                             —曾海华
                                                        —黄喜初—黄全田—                                                                          —王国成
      法)—邓法平(1876-1947,雷钵师傅)—邓礼岩(1895-1953) —邓易林                                                                        —颜法林
                             —邓法仁
  …… 黄法鼎—黄法显—黄法信—黄法钵(黄立球)
                             —曾法吾

[注释]
  [1],即今涟源市水洞底镇天堂村。
  [2],现为涟源市水洞底镇托山村。
  [3],属今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清江村。
  [4],今属娄底市娄星区百亩乡赛辉村。
  [5],即今湖南邵阳市武冈县。
  [6],按:据吉昌太公咒,应为光绪丙子年,即公元1876年。
  [7],介卦,就是打卦。介,娄底方言读ga,“夹”的轻去声。
  [8],撒:给,有施舍的含义,娄底方言。
  [9],呷:娄底方言,“吃”的意思。
  [10],越塞:娄底方言,“脏”的意思。
  [11],按:至新时期,此做法已基本取消,把饭弄脏现在只是装装样子。
  [12],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岳麓书社,1988年,页677。
  [13],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岳麓书社,1988年,页678。
  [14],岩:在这里有岩缝的意思。
  [15],山面子:也称面子,指场面、摆设格局、人情缘份等方面。
  [16],要是:如果。
  [17],合事:做事情合得来。
  [18],今属娄底市涟源市。
  [19],见《娄底地区志》,下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页1461。
  [20],湘乡:古县名。清同治《湘乡县志》载:“湘乡在长沙府治西南二百一十里(距京师三千八百四十里)。东西广二百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正东至湘潭县界五十里(抵广林桥),次东至衡州衡山界(抵松板桥),东南至衡州衡阳界一百四十里(抵永伏),正南至宝庆邵阳县界一百六十里(抵太平),次南至邵阳县界一百七十里(抵临湘铺),西南至邵阳县界一百九十里(抵龙山),正西至安化县界一百八十里(抵关王桥),次西至安化县界一百五十里(抵白面市),西北至宁乡县界一百六十里(抵杉木坳),正北至宁乡界七十里(抵石坝),东北至湘潭县界三十里(抵马托)。”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年11月重印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917页称:“汉连道县地,后汉分置湘乡县。南朝宋省连道入湘乡,隋并省湘乡入衡山。唐复析衡山置湘乡。元升为湘乡州,明复为县。清属湖南长沙府。民国初属湖南湘江道。”
  [21],见朱越利,《道教答问》,华文出版社,1989年,页57。
  [22],涟源水洞底,在两汉、三国、东西晋时期均属古连道县,南朝宋永初三年(422),连道并入湘乡,隋开皇九年(589),湘乡又并入衡山县,故隋朝时期统属于湘州衡山县,唐武德四年(621)方析出旧域,复置湘乡县,但不少人仍称其地为衡山,《资治通鉴》也仍称衡山道士刘玄(元)静(靖)。
  [23],静(靖):《说文·青部》:“静,审也。从青,争声。疾郢切。”又《立部》:“靖,立竫也。从立,青声。一曰细貌。疾郢切”、“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系传》上乃进一步言:“大,人也;一,地也。会意”、“竫,亭安也。从立,争声,疾郢切。”故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即言:“故安定曰亭安,其字俗作停,作渟。亭与竫叠韵,凡安静字宜作竫,静,其假借字也。”通俗地说,凡“静”应作“竫”,也就是“靖”字,“静”是“靖”的假借字。“玄”,乃“道”、道士的标志。
  [24],见《资治通鉴》,台海出版社,1997年,页2523—2525。
  [25],见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页421。
  [26],见《唐会要》,卷四十七。
  [27],《道教答问》,华文出版社,1989年,页136。
  [28],鸦贼子:乌鸦。
  [29],是果:娄底方言,总是这样的意思.
  [30],扶教:据黄喜初介绍,他们之谓扶教,是扶助教派或扶助神职人员行教的意思,与新化之教派“扶教”无关。
  [31],见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页409。
  [32],同上,页87。
  [33],见马西沙、韩秉文《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页1254、1257。
  [34],脑壳:湘中方言,头。
  [35],崽:湘中称儿子。
  [36],今属涟源市水洞底镇石狮村。
  [37],今属涟源市水洞底镇羊古村。
  [38],今属涟源市水洞底镇,原称新禾乡,1986年撤乡并镇,并入水洞底镇。
  [39],即今涟源市水洞底镇石狮村金塘。
  [40],富零桥:即今涟源市荷塘镇富田桥。
  [41],是果:湘中方言,表肯定,有将就的含义。
  [42],家:湘中方言,语气助词,并非家庭的含意,读间ja。
  [43],冇:没有。
  [44],事见明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
  [45],《封神演义》,八十三回,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页595。
  [46],即上清、玉清、太清。
  [47],黄喜初语。老子:湘中俗信有“爷老子”的含意,“老子天下第一”俗语,就有独步天下、自尊自大、看不起它人的意思。


                                                               (未完 待续)

 

TAG: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曾有幸

曾有幸

1964年生人,不食政府俸禄的民俗学、民间文学草根学者,中国民协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湖南省娄底市民协副主席。出版有专著《湘中民间故事》一部并获奖,编写内部资料《湘军卧龙刘蓉》、《湖南丧鼓歌研究》等多部。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41839
  • 日志数: 26
  • 图片数: 1
  • 文件数: 1
  • 建立时间: 2010-12-30
  • 更新时间: 2014-09-0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