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鞋饰》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1-12 09:37:48 / 个人分类:读书读报

(按语:)由叶丽娅女士编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鞋饰》大型图书,已于20115月出版问世。笔者早在此前就阅读了该书的文稿部分并鉴赏了部分珍贵的插图。做为该书的序言作者,我愿在这里向民俗学界朋友推荐此书,希望同仁们共同关注。首先把我写的序言发表在这里,供大家参考。随后,我将把我阅读此书的精彩章节陆续做为“精品文摘”推荐给大家阅读鉴赏。

 

《中国历代鞋饰》序

当我安静地阅读放在案头的这部《中国历代鞋饰》书稿时,首先对于这类民俗专题研究的不断升温,不胜感慨。

关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民俗研究,历来都是民俗学的热门课题,因为这一个民俗系列的事象是和人科动物演化为人类的“人”与生俱来的,它们既是物质的直接消费民俗,又是非物质的智慧创造和工艺技能民俗。人类的民俗文化传承,首先就是生产、生活的民俗,离开了衣、食、住、行这四大民俗要素,人类也就无法生活生存了。所以,由此而发展起来的服饰、饮食、居住、出行(或旅行、交通)等民俗文化的研究,自然随着社会的前进都有了极其博大精深的成果,既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史。

在以农耕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几千年来总是把穿衣、吃饭作为民生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天灾人祸的威胁下,温饱成为民心中最大的企盼。那时,研究粮谷桑麻的丰产多收,解决温饱问题是排在第一位的学问。研究者和绝大多数民众一样,有便宜的鞋穿已经可以“将就”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去“讲究”鞋文化呢!改革开放奔小康的30年实践给中国人带来了最佳机遇,人们几乎都从切身的体验中得到了明确的启示,已经从吃饱穿暖的目标实施了向吃好穿好的新目标跨越。其中有一批审时度势的聪明人瞄准了服饰消费文化的全面迫切需求,做出了满足穿衣需求、满足戴帽需求和满足穿鞋需求的行业生产经济开发,于是才有了后来形成的鞋文化的繁荣。这是社会发展规律和民俗文化法则所决定的必然结果。正是这个结果创造了中国鞋都温州的鞋产业和鞋文化。以红蜻蜓集团为代表,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就是在这里成就了从“数量时代”到“质量时代”的新型鞋产业;21世纪的最初8年就是在这里开拓了“文化时代”的新型鞋文化,从而使中国的鞋行业在将近20年的时段里做了一次跨世纪的当代产业文明的飞跃。我们不妨把这种飞跃称之为从“产业之履”到“文化之履”的飞跃。

由开创鞋文化新纪元的红蜻蜓集团钱金波策划 ,由民俗学家叶大兵担任顾问、由民俗学者叶丽娅编著的《中国历代鞋饰》一书,正是在“文化之履”新阶段隆重推出的新成果,很值得特别关注。只要把这部书放在红蜻蜓集团“文化之履”的整个鞋文化发展体系中,就不难估量它的重要价值了。

早在新世纪初,红蜻蜓集团的新型鞋文化带头人就已经认识到:鞋文化要从服饰文化中单列出来,就应该做出对鞋文化的再认识。首先,鞋依然具有和服装一致的共性,即做为物质产品的使用功能,但同时还具有鞋子特有的标识性、装饰性的精神产品的价值。应该承认,鞋有鞋的文化个性,鞋文化的发展只能在鞋文化传统的丰富内涵中探寻继承和创新的根据,而不可能由其他事物所替代。于是他们先后做了5件大规模开拓鞋文化的事情。

第一件事:成立全国第一家鞋文化研究中心,钱金波亲任中心主任,同时聘请著名民俗学家叶大兵任常务副主任,共同对博大精深的中华鞋文化进行梳理研究。

第二件事:利用对鞋文化的研究成果,先后在杭州、上海、成都、温州和香港等地举行了6次红蜻蜓中华鞋文化展览,以图片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展示了从远古到民国时期中华鞋履的发展,以及鞋与历史文化众多领域之间的密切联系,并邀请专业模特用时尚的展示方式将古代鞋履文化做出现代演绎,让观众领略到现代商品与传统文化在冲撞中交融的文化魅力,引起轰动。

第三件事: 我国首部专业鞋文化丛书——《东方之履》,由温州市红蜻蜓集团鞋文化研究中心编辑、民俗学家叶大兵主编,已有数辑问世。其中发表了来自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民间文艺学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多年来在鞋履研究方面的成果,展示了中国各民族和各地区的历代制鞋史以及鞋文化发展史的真实面貌,介绍了由鞋所引出的成语、民歌传说、文学作品、戏曲传奇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记忆

第四件事:20015月,投巨资建成了中国第一家中华鞋文化展馆。展馆收集并展出了300多件上至先秦下迄民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代表性鞋履和大量生动感人的图片。展现了鞋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

第五件事:编纂了我国第一部《中国鞋履文化辞典》。20015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辞典收词目5000多条,82万余字,是一部反映我国汉族与其他兄弟民族鞋履文化传统与现状的集大成的辞书,它不仅填补了专项民俗文化辞书的空白,同时也显示出了编纂者全面研究鞋文化的实力水准和厚实的文化根底。

第六件事,正是这部《中国历代鞋饰》的公开问世。

这部图文并茂的著作有两点编著者的独特思考很值得关注和称赞:

第一、本书书名中“鞋饰”一词的提出,别出心裁。众所周知,在民俗文化的传统分类惯例中,“服饰”一词是一个囊括服装、冠戴、鞋履及相关配饰的统称名词,也是日常消费生活习俗中与饮食、居住并列的一个分类名称。穿衣、穿鞋、戴帽具有统一的文化共性,彼此相依相存。在服饰民俗志中记述服装形制、着装习俗时,也一定会连带记录相配套的鞋帽的形制和相关习俗。但是,在研究中人们注意到鞋和帽在其功能性的特点方面,还有许多独特的个性,不是一般性的服装属性可以替代的。尤其是鞋靴,在中国传统的衣、食、住、行四大习俗分类中,它既有穿着类的饰品属性,又有出行类的工具属性,而且鞋靴这种载人行路的工具性特征是十分重要的和独特的。有些服饰研究专家曾经举出古人的解释作证,说鞋履古代又称“足衣”,强调它和服装的共性,其实,这样解释除了咬文嚼字之外,并不能对鞋的独特功能做出否定,因为古人还常常说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一语道破了踩在脚下的鞋履有其独具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本书编著者在书中多次出现了“鞋饰”、“帽饰”与“服饰”平行使用的表述,充分反映了编著者着力彰显鞋文化遗产的选题立意。这一个特点是对鞋文化的一种再认识,似乎不必大惊小怪。从文化的微观研究考察,已往的服饰文化整体研究中,对鞋帽的关注程度和研究份量,显然偏弱偏轻,处于服装的配饰或从属地位,一旦把鞋文化郑重地摆放在显微镜下、放大镜下审视,立刻就发现鞋文化遗产的积层特别深厚,探索的空间十分博大,从服饰文化领域把鞋饰文化部分相对地提取出来专门研究,显然很有必要。本书在这一点上的突破或创新应当受到支持和称赞。

第二、使用了历史分期的序列对历代的鞋履做出说明、解析或评介;而不采取鞋履分类法展开描述,也是本书结构和叙述方式的一大特点。鞋履的分类像服装的分类一样十分复杂,关键在于分类的标准难以确立,因为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是多角度的和多属性的。用鞋的材质、样式、用途划分,用穿鞋人的职业、身份、性别、年龄划分,用所处季节、环境、风俗习惯划分,都可能分成许多类别。但是,如果想了解人类从古至今制作鞋穿用鞋的文化轨迹和流变,以上所有的分类都不可能奏效,唯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沿革顺序展开研究,才有可能达到目标。在这里,有一个难点需要着力克服,那就是必须拥有足够实证的有形有效的材料。因为,千万年来的鞋履实物绝大多数早已经灰飞霉烂,化为尘埃;仅有的考古发掘的出土鞋履,数量有限,不免以偏概全,难以为证,缺乏典型性。二十五史书及各类典籍笔记的相关记载也因缺乏直观而需要注解诠释,甚至不得不猜测判断。本书编著者最终选择了这一条艰难的治学之路,对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典籍资料和一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报告、图片、资料,进行了仔细的钻探、筛选、鉴别、比对、分析和归纳,并对有说服力的史实或物证进行了认真仔细的钩沉梳理,最后完成了这部图文并茂的具有文化史意义的鞋文化研究专书。他对于当代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对于我国当代制鞋产业的创新和文化提升,都有可以预见到的直接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书的出版,显然把我国新世纪的“文化之履”进程又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编著者叶丽娅研究员也因此为中华民族鞋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弘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TAG: 中国 鞋饰

沙野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沙野   /   2012-01-13 00:26:30
5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2-01-12 18:55:25
本书的出版,显然把我国新世纪的“文化之履”进程又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编著者叶丽娅研究员也因此为中华民族鞋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弘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07030
  • 日志数: 474
  • 图片数: 34
  • 影音数: 24
  • 文件数: 55
  • 书签数: 232
  • 建立时间: 2008-09-20
  • 更新时间: 2016-12-2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