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非遗概览014:海城高跷(鞍山)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2-03 10:53:37 / 个人分类:好书推荐

海城高跷秧歌是辽南高跷秧歌的一支,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海城市及周边市县。据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海城县志•岁事》记载:“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庄古镇三义庙亦有高跷、旱船沿街跳舞。”早期海城高跷人物脸谱、装束是渔、樵、耕、读及“拉花”等,动作也比较简单,发展到明清两代,逐渐与传统戏曲相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海城高跷属大鼓高跷,按传统习惯,通常是由七付架(14人),多者十二付架(24人)组成。人物有生、旦、丑等行当,扮相各具特色,动作扎实有力,手上脚下翻飞灵活。海城高跷表演形式分过街楼”、“大场”、“小场”和“下武场”。在气势粗犷的大场和表演细腻的小场中,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演唱、戏曲等各种形式,堪称是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广场艺术。海城高跷秧歌的表演大致可分三种:一种是以舞为主。浪得好,稳中有动,浪中见美,动律带“艮”劲。节奏分快、中、慢板,能看出技巧和秧歌味。另一种是以唱见长。演员唱功好,大场下来“清场”之后演唱《蓝桥》、《大西厢》等曲目,有时也唱《王婆骂鸡》、《赵匡胤打枣》等喇叭戏。第三种是唯跷功较好。一遇“赛会”(艺人叫“对会”)即两队以上的高跷队碰头,为了争取观众,压倒对方,就表演“下武场”,整个高跷队表演“下叉”、“地工剪”、“跌蛤蟆”等跷功技巧。海城高跷秧歌表演技法主要有四种:“扭、浪、逗、相”。“扭”为舞蹈基本形态,“浪”作审美标准,“逗”来抒情达意,“相”即“叫鼓亮相” ,在于渲染气氛、转化情绪、变换节奏。频繁的“叫鼓亮相”是海城高跷秧歌的一大特点,突出了海城高跷秧歌欢腾、奔放、热烈、火爆的艺术风格。

TAG: 概览 高跷 海城 辽宁 鞍山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7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08528
  • 日志数: 474
  • 图片数: 34
  • 影音数: 24
  • 文件数: 55
  • 书签数: 232
  • 建立时间: 2008-09-20
  • 更新时间: 2016-12-2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