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非遗概览012:满族地秧歌(抚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2-02 10:26:48
/ 个人分类:好书推荐
满族地
秧歌又称“太平歌”,俗称“鞑子秧歌”,是一种具有浓厚
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
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于清王朝发祥地的
抚顺地区。满族地秧歌形成于清初,一直流传至今。它与满族先世的民间舞蹈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据史书记载,唐代已有名为“踏锤”的舞蹈,明代有被称为“莽式”的歌舞,它们对满族地秧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满族地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装打扮的“鞑子官”和仅穿皮袄、斜挎串铃及各种
生活和狩
猎器具的“克里吐”(俗称“外鞑子”),其表演以一臂于前、一臂于后、大伸大展为主要特征,上身晃动、下身屈、双脚交错、大起大落为基本动作。这些动作多源自跃马、射箭、战斗之类满族原始状态的生产生活,也有的系模仿鹰、虎、熊等动物的动作,其中多有
传统舞蹈的元素。“扬、蹲、盘、跺、摆、颤”等舞蹈动作,姿态丰富、刚劲豪放,具有满族早期渔猎生活和八旗战斗生活的鲜明特色。满族地秧歌的伴奏音乐是在满族
萨满跳神的打击乐形式上发展形成的,与
汉族秧歌有较大的区别。早期的满族地秧歌以打击乐为主。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中钹四件,采用民间祭祀跳神时所持抓鼓(或单鼓)的打法,以“老三点”的锣鼓点贯穿始终。后来,由于满汉杂居,满族地秧歌引进了唢呐及汉族秧歌的曲牌。鼓手也改为双棒打法,鼓点由简到繁,增强了满族地秧歌的感染力,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抚顺
概览
辽宁
满族
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