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随笔“早立子”和枣、栗子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0-16 07:55:09 / 个人分类:民俗随笔

 

 

我国北方,民间旧式婚礼有一种不同于南方的“撒帐”习俗。这种习俗的做法是:新婚夫妇入洞房前,由亲属中长辈妇女选一名吉祥人,手执托盘,盘中盛枣栗,边抓枣栗撒向寝帐,边唱《撒帐歌》:“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用这种方法祝早生贵子,子孙满堂。

这种祝福的旧仪式,除了美好的祝愿以外,现在看来已经是古代风俗的陈迹了。枣子,谐音“早子”;栗子,谐音“利子”或“立子”;枣栗子显然是谐“早立子”的吉意,因此,枣和栗这两种普普通通的木本粮食(亦作果品),在民间生活中便具有神秘的作用了。

其实,用枣和栗祝愿早生子,完全是后来的事。在我国民俗发展变异过程中,最早关于枣和栗的习俗仪礼和“撒帐”毫不相干。

枣栗并提,在我国古代早已成习,那完全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盛产枣栗。《战国策》上有一段很清楚的记载:“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这里苏秦把燕国北部盛产枣栗的国防及民生价值都说清了,枣栗并提在这里绝无“早立子“的含意。到了汉代枣栗之乡就不止于北部。《汉书·地理志》介绍说:“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俗与赵、代相类,有鱼盐枣栗之饶。”可见枣栗种植早从北部扩展到西部和东部了。元代诗人马祖常有诗曾咏:“家家收枣栗,处处种榆柳。”更证明了北方枣、栗树在当时是十分普遍的。

北方民间盛产枣栗,给当地百姓、官家及军士的日常饮食习俗丰富了许多内容,别有风味。无论宴会、馈赠、行军、逃难、哄小孩、待客,几乎都离不开枣栗。远在周朝,枣栗就进入宫廷,那时犒劳诸侯,设玉案十二个,每个案上都要摆枣栗,甚至摆的位置都有规定。据《东观汉记》载:“邓禹征冯喑,粮尽,无以犒,军士饥饿,皆食枣栗。”《后汉书·伏皇后传》里记了一段史事:“李榷、郭汜等,追败乘舆于曹阳,帝乃潜夜渡河走,六宫皆步行出营。……既至安邑,御服穿敝,唯以枣栗为粮。”可见,古代行军、落难绝粮时,枣栗便是主食了。在古代家庭食俗中,枣栗更为常见。《南史·王泰传》里记载了王泰幼年时期,“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竞之”。这一段话至少可以见到枣栗在民间为常见食品,并非什么神秘奇果。

从民俗史观点看,那时的枣和栗,完全看不出与“早立子”之间有关联。有一则古代吃枣栗的轶事可以做证,也是在《南史》里,记载了梁武帝和他的旧交萧琛的一段交往。梁武帝每天早餐都要把萧琛接来与他同筵。有一次萧琛吃醉了酒,伏在桌上。武帝便拿桌上的枣子打琛;琛反过来取栗子,正好打中皇帝的脸。因为有御史中丞在座,武帝便动怒了,责备琛当着别人不该这样做。可是萧琛回答得很巧妙,他说:“陛下投臣以赤心,臣不敢不报以战栗。”于是,武帝高兴了。这里把红枣比做赤心,栗谐战栗之意,也与“早立子”风马牛不相及。

由日常食俗的枣栗,再看社会礼俗的枣栗,就更加清楚了。在古代有关仪礼的记载中,就有了枣栗。如《仪礼·士昏礼》说:新妇拜见舅姑(即公婆)时,“妇执樊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据原解释说:“此妇见舅之事也,必见舅于枣栗”。为什么新妇要向自己的公爹献上枣栗呢?据《公羊传》说:“枣栗取自早自谨敬”;《礼记·曲礼》也说:“妇人之贽,犋榛脯,修枣栗”,并解释说:“枣,早也,栗、肃也。以枣栗为贽取其早起战栗,自正也。”《国语》、《卑雅》也都记载了用枣栗以表示虔诚恭敬,“枣取枣敬,栗取恂栗”的意思。这就是说古代枣栗早已用于婚礼了,但是它的用意是谐早与栗之音,表示媳妇孝敬公婆之意,并没有表示要“早立子”的道理。可见,婚礼中使用枣栗的古俗,与近代用枣栗祝早生贵子几乎没有共通的含义。除婚礼外,古代在下聘礼、迎宾时也用枣栗。迎宾仪式为用两只有盖的竹篓,一盛枣,一盛蒸栗,迎宾于近郊,先右手进枣,后左手执栗,以右手共授。这项仪式也毫无“早立子”之意。

不过,枣栗之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早在施行周礼时期就有变异的痕迹。据《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把枣栗改为币,自然是一种破俗例的做法,所以“御孙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侑,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而由夫人乱之,无乃不可平。”但是这种以币代栗的做法,与“早立子”也无关系。

用枣栗“撒帐”祝早生贵子的习俗,是民间很晚的事。随着民间口语对许多物名习惯于广加“子”字之后,枣子、栗子、桃子、李子、橘子、榛子、柿子在在口头传承中与儿子、孩子、子女、子孙的“子”紧密联系起来。于是,早子、立子、早立子才应运而生,成为人们喜用的祝词术语。

人们通常都以为撒帐之俗始于汉代。据《戊辰杂抄》记述说:“撒帐始于汉武帝。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予告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这种古俗,利用婚礼撒果祝子,和现代是一致的,看来这种习俗是传之有源的。但是,所不同的是,这种祝子的做法,是“以衣裾”接果;“得果多”象征“得子多”,也与枣栗子象征“早立子”不同。可见“早立子”一俗,是撒帐习俗的一种变异。还有一种说法也说撒帐起源于汉代,但做法又不同了。据《知新录》记述:“汉,京房之女,适翼奉之子。房以其三煞在门,犯之,损尊长,奉以麻豆谷米禳之,则三煞可避。”从那以后便出现了撒帐习俗。这种用五谷杂粮撒帐以避邪煞的做法,用的是粮豆,与枣栗无关。这种做法传到现在,也由撒粮豆转为撒五色彩纸,由驱邪辟灾转为献花庆贺了。又据《东京梦华录》记录宋代撒帐习俗说:“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向右,女向左坐。妇以金钱彩果撒掷,谓之撒帐。”撒金钱以求富贵,撒彩果以求吉祥、长寿,当也有求子了。

从枣栗在民俗发展史中大体显示出的轨迹,可以看到,民俗事象的传承过程,同时也就是变异的过程。枣栗在婚俗中的运用,传袭了几千年,也不断地演变了几千年。

宋代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议礼局修订了皇子纳夫人及帝姬下嫁礼,规定仪式是:赞礼人设公婆(舅姑)位于堂上,“东西相向,舅位于东,姑位于西,舅姑服其服,俱就位,后立女相者引帝姬升自西阶,诣舅位前,再拜讫,赞者以枣栗授帝姬,帝姬奉枣栗于舅位前,舅即座……”这里,用礼仪制度把古俗仪礼规定下来。这样一来,至少在宫廷里稳固地保留了古俗遗风,因此,这一婚俗的变更便十分缓慢。

在宫廷官府的规定以外,宋代还广为流行着朱文公朱熹制订的《家礼》。这个《家礼》中的婚礼,规定新妇在新婚第二天清晨拜见公婆时:

妇夙兴,盛服俟见。舅姑坐于堂上,东西相向,各置桌子于前。家人男女,少于舅姑者,立于两序,如冠礼之叙。妇进,立阼阶下,北面拜舅,升奠,置币于桌子上,舅授之侍者以入;妇降,又拜毕。诣西阶下,北面拜姑,升奠,贽币,姑举以授侍者,妇降,又拜……

这套由俗到礼的规矩,和奉献枣栗的原来意义有了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点:一、由献枣栗变成“贽币”了。含义自然由“早敬恂栗”的谨慎伺候公婆,转为孝敬公婆以财物了。二、自古献枣栗之俗,都是新妇升堂入室拜见公婆,朱子家礼却偏偏定为:公婆坐堂上,新妇于堂外阶下拜,献币后,仍须降堂下再拜。十一世纪就已有这两种变异,使奉献枣栗的习俗更趋于鄙陋,封建家族制度压迫妇女的性质也更为明显。这种习俗的变化,是便于封建统治的一种逆变和倒退。无怪乎早在朱熹出生之前司马光就称赞这种变化,曰:“古者拜于堂上,今拜于下,恭也。”

到了明代,按《明会典》记载,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也定了品官与庶人的婚娶礼。在关于品官婚娶、为子聘妇的规定里,有下列记载:

见舅姑,执事者先设舅姑位于堂上,舅在东,姑在西。妇沐浴盛服立于堂下;俟舅姑即座,赞者引妇就拜位,四拜。保姆引自西阶至舅前,侍女奉枣栗授于妇,妇受之,置位前案上,降阶复四拜讫……

这又是古俗旧礼的原封不动的照搬。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定亲王举行盛大婚礼时,正是按这种古俗进行的。婚后第二天清晨,王、妃至宫门外。皇帝皇后升座后,赞礼郎引王及妃入东门,到皇帝面前。王立于东,妃立于西。这时宫人捧枣栗盘立于妃的右边,然后赞礼,王、妃都四拜。执事者二人在皇帝前设案,宫人把枣栗盘交给了妃,妃捧枣栗盘置于案上,执事者举案,妃随捧至皇帝面前,然后妃复位,再四拜。……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朝廷曾向民间下令说:“凡民间嫁娶,并依朱文公家礼……。”可见当时制定的庶人嫁娶规矩,和宋代民间无大差别,照例拜见公公时,“侍女以贽币进授于妇,妇受贽币奠于桌子上,舅抚之”,然后四拜。

这样,宫廷品官与民间庶人在婚礼上拜见公婆的习俗,就在传承与变异中沿袭下来。随着买卖婚姻的蔓延,近代新妇拜见公婆,反而要由公婆赏给媳妇银钱财物了,至今东北还流行着“递红包”及“装烟钱”等名目,都是这种习俗的变异。

枣和栗,都是古已有之的大众食品。它们将随着新俗的发展,甩掉“早立子”的帽子,回到民间的饮食习俗中来,还它们以本来的面目。


TAG: 民俗 随笔 早立子 栗子

小慢的天天年年 引用 删除 小慢   /   2011-01-07 20:02:09
5
生活世界中的雅与俗 引用 删除 liwenx1984   /   2008-11-22 10:24:06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06977
  • 日志数: 474
  • 图片数: 34
  • 影音数: 24
  • 文件数: 55
  • 书签数: 232
  • 建立时间: 2008-09-20
  • 更新时间: 2016-12-2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