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节日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问题——“非遗”所思之五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5-04 12:35:43 / 个人分类:问题思考

既然节日民俗文化遗产遭遇过种种损伤和破坏,急需抢救和保护,于是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连带的问题;在抢救过程中要不要对缺失、损坏了的节日民俗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作出修复?怎样修复?由谁来修复?有的人回答是:“陈谷子烂芝麻”就是要抛弃,“四旧”就是要砸烂。有的人回答说:既然是跨越式现代化高速发展,那些陈旧的古老节日文化又何必一定要保留下来呢?完全创新不是更好吗?但是,传统节日的产生自有它深刻的、为千百年来民众认同的成因,延续也有它自身的生命力得到民众的认可;因而,节日民俗文化遭遇破坏时,民众自发的自我文化修复就成为一种良好的传统习惯。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的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为世世代代传袭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

历代民众从来都是尽其所能要使民俗节日过得好上加好,正像民间俗语流传的那样:“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即使是像杨白劳那样身陷躲债的困境,也要“扯上二尺红头绳”,“集上称了二斤面,拿回家中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民众历来都有坚持不断修复节日民俗文化生态的传统,尽可能追求自身生存生活的完美。据调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长江流域的龙舟竞渡习俗,因为有“扫四旧”政治运动的禁忌余波,心有余悸,竞渡的节目只限于竞赛夺标,和体育比赛并无两样,赛者观者都感觉缺少过端午节的文化激情;随后,经过大多数老艺人的回忆,解放了思想,打消了顾虑,按照原来端午竞渡在祠庙举行传统的祭龙仪式,做了原生性的文化修复,最后的效果是,赛者和观众都得到了端午节驱邪求吉的心理满足,节日活动盛况空前。与此同时许多节日里有益的求吉避凶项目、社火活动和文化细节都得到了民众群体认可的修复。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内涵,从来都与民众生存生活的期盼和愿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每个节日缺失了这些要素,就无从抚平心灵上的不安,就无法满足美好的心愿。在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民间歌、舞、乐及其它游艺民俗项目都紧紧地联系着各种节日、庙会的原生文化内涵,它们几乎都是节日、庙会民俗活动的子项目或不可或缺的既定程序;但是,在较长的时期里,这些生龙活虎、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大多遭到了损害,许多祭拜、祈愿的表演形态或仪式典礼被删除。经过活态传承的遗产挖掘,老艺人、老工匠甚至少数民族的老巫师、老祭司,都纷纷对上述节日、庙会民俗表演项目,进行了文化修复,使之成为节日民俗文化遗产的代表作被批准进入国家级、省级的遗产名录,其中“妈祖信俗”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在节日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文化修复的传统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种节会习俗的多样性内容和表现形式随着不断挖掘和修补,使近几年的节日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起来,人们也越来越懂得了真正代表传统的节日文化习俗和现代化发展并不矛盾,而是更加相得益彰。

 

 


TAG: 节日 民俗 所思 文化 遗产

杨秀空间 引用 删除 杨秀   /   2010-05-13 10:53:28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08977
  • 日志数: 474
  • 图片数: 34
  • 影音数: 24
  • 文件数: 55
  • 书签数: 232
  • 建立时间: 2008-09-20
  • 更新时间: 2016-12-2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