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非遗概览065:金开芳评剧艺术(沈阳)
2011-01-30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辽宁 沈阳 艺术金开芳(1902—1988)是评剧创始人之一,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他于1912年在唐山入庆春班学演莲花落,1915年参加成兆才等人在唐山成立的警世戏社,1919年在哈尔滨参加了评剧《杨三姐告状》的创作,并首...
-
辽宁非遗概览064:评剧(鑫艳玲)(沈阳)
2011-01-30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辽宁 沈阳鑫艳玲与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并称为“评剧四大名旦”。她生于1926年,
11岁时拜奉天落子名角张振东(艺名四季红)为师,16岁开始登台唱主角,后在表演中吸收筱麻红、王金香、菊桂笙等多位评剧表演名家的艺术特... -
辽宁非遗概览063:京剧(徐派毕谷云)(本溪)
2011-01-30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本溪 辽宁徐派京剧艺术创始人徐碧云早年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并称“五大名伶”。他不仅文武兼优,还擅长翻跌,在其代表作《绿珠坠楼》和《活捉王魁》等剧中,均有难度极大、令人叫绝的翻扑跌摔。毕谷云,原名毕...
-
辽宁非遗概览062:凌海民间皮影(锦州)
2011-01-30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锦州 辽宁 民间 凌海凌海民间皮影是一种集山林文化、海洋文化、农耕文化于一体的民间传统戏曲。它起源于清代,随着河北移民的迁徙而传入凌海地区。
早期的凌海民间皮影制作选用优质的牛皮、羊皮或驴皮,皮质要求厚薄适中、质地柔韧、... -
辽宁非遗概览061:庄河皮影戏(大连)
2011-01-30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大连 辽宁 皮影戏 庄河据《庄河县志》记载,19世纪初,河北滦州皮影流入辽南,由盖县传入庄河。多年后与当地方言、民乐结合,形成具有辽南特色的影戏。
庄河皮影戏的影卷卷头大,多以长篇传
统历史题材为主,主要剧目有《界牌关》、《... -
辽宁非遗概览060:沈阳关氏皮影(沈阳)
2011-01-30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辽宁 沈阳沈阳关氏皮影的奠基人是清代画工关有富(1798—1869)。其子关德芳承袭家传技
艺,吸收满族服饰等有益成分,融入壁画鲜艳浓重的色彩,借鉴剪纸等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皮影艺术风格。20世纪初,关德芳之子关宝... -
辽宁非遗概览059:黑山皮影戏(锦州)
2011-01-30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黑山 锦州 辽宁 皮影戏黑山皮影戏属于中国北方影戏一支,传承至今已约有200年历史。它吸收河北乐亭皮影技艺,并结合当地的皮影唱腔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黑山县姜屯镇和胡家镇一带。
黑山皮影戏的影人制作一般是先将兽皮(多为驴皮)刮... -
辽宁非遗概览058:宽甸八河川皮影戏(丹东)
2011-01-30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丹东 辽宁 皮影戏 宽甸宽甸八河川皮影戏起源于山东省海洋县,清同治年间随大批移民传至丹东地区,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1865年,宽甸八河川皮影戏创始人王德新迁入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柏林川,后移居八河川定居,故名“宽甸八...
-
辽宁非遗概览057:锦州皮影戏(锦州)
2011-01-30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锦州 辽宁 皮影戏锦州皮影戏在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赵洪林从唐山传入,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初,由于寺庙活动频繁,百姓以影还愿者不断增多,影箱、影社相继而生。新中国成立后,皮影艺术在锦州遍地开花,较有影响的皮影戏...
-
辽宁非遗概览056:海城皮影戏(鞍山)
2011-01-30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鞍山 海城 辽宁 皮影戏海城皮影戏源于河北滦州影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清末,河北皮影老艺人吴老秀和他的师弟张老殿从河北来到海城牛庄,在海城地区传授皮影表演技艺。在长期的海城皮影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五老”(五老:吴老秀、张老...
-
辽宁非遗概览055:鞍山皮影戏(鞍山)
2011-01-30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鞍山 辽宁 皮影戏鞍山皮影戏自明末兴起,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将滦州影戏与当地影戏的制作与表演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流派。
鞍山皮影的造型特点是粗犷豪放,线条简练明快,讲求写实风格。鞍山皮影的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头... -
辽宁非遗概览054:蒙古勒津婚礼(阜新)
2011-01-22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婚礼 辽宁 蒙古蒙古勒津婚礼始于成吉思汗时代,是蒙古族的一种民间婚礼形式。18世纪末,随着部族的迁徙,很多蒙古勒津人来到现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定居,从游牧生活逐步转为农耕生活。虽然生产、生活方式有所改变,但阜新蒙古族...
-
辽宁非遗概览053: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沈阳)
2011-01-22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辽宁 沈阳 锡伯族 喜利妈妈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独有的群体性民间信仰活动。“喜利妈妈”由锡伯族语“喜仁妈妈”演变而来。“喜利”为延续之意,“妈妈”指娘娘神,总的意思是有了娘娘神的保佑,子子孙孙就能不断地繁衍生息。
锡伯族民... -
辽宁非遗概览052:蒙古勒津祭敖包(阜新)
2011-01-22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敖包 辽宁 蒙古敖包是蒙古语,即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从迁徙到蒙古勒津地区的阿巴嘎那尔部落开始修建敖包算起,蒙古勒津祭敖包至今已流传了760多年,是草原民族自然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蒙古勒津地区最初是以巫师表演萨满歌舞的...
-
辽宁非遗概览051:蒙古勒津安代(阜新)
2011-01-22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辽宁 蒙古 安代蒙古勒津安代是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的演变和发展。过去举办安代是请萨满巫师驱鬼治病,现已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自娱性舞蹈,是融歌舞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
辽宁非遗概览050:旅顺放海灯(大连)
2011-01-22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大连 辽宁旅顺放海灯是由旅顺东南黄海海域一带的渔民拜祭“海神娘娘”以祈求出海平安、捕鱼丰收而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早期,当地人以出海捕捞和上山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由于当时出海遇难的人较多及...
-
辽宁非遗概览049:建昌灯会(朝阳)
2011-01-22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朝阳 辽宁 建昌建昌灯会产生于清初,清代中期达到鼎盛,主要集中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
行。建昌灯会包括“撒灯”、秧歌等内容,是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活动。
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晚,建昌当地有“撒灯”的习俗。灯会... -
辽宁非遗概览049:广佑寺庙会(辽阳)
2011-01-22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辽宁 辽阳 庙会公元1145年,金世宗完颜雍之母李洪愿于辽阳落发为尼。金世宗特拨金钱三十余万扩建寺院,御敕寺额“大清安禅寺”,并为其母在寺旁另建“垂庆寺”尼院别居,元代更名为“广佑寺”。随着寺内香火的日渐兴旺,广佑寺庙...
-
辽宁非遗概览048:喀左天成观庙会(朝阳)
2011-01-22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朝阳 辽宁 喀左清朝初期为了安置灾民,开发塞北,多次由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向塞外移民。大量移民不仅带来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信仰。这些民间活动与喀左当地的生产生活习俗相交融,逐步形成了独...
-
辽宁非遗概览047:大石桥迷镇山庙会(营口)
2011-01-22
网址: http://
快照: 查看快照
标签: 辽宁 营口 大石桥据《东北三省古迹遗闻》(民国年间出版)和《盛京通志》考证,大石桥迷镇山庙建于370年前,且有庙会活动,规模宏大。迷镇山庙会因民俗信仰活动而产生,庙会中的许愿求子、拴娃娃、偷小鞋等民俗活动都带有母系社会...
标题搜索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01519
- 日志数: 474
- 图片数: 34
- 影音数: 24
- 文件数: 55
- 书签数: 232
- 建立时间: 2008-09-20
- 更新时间: 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