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没有留下翅迹,鸟儿却已经飞过……”

巍山秘藏:彝族踏歌古图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8-14 00:02:26 / 个人分类:彝学资料

巍山秘藏彝族踏歌古图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8月03日 19:07:13


  8月3日,文昌宫道长在指点绘制在文昌宫文龙亭水墙上的《松下踏歌图》。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国家级森林公园魏宝山上的文昌宫里,保留着一幅绘制于清代乾隆年间(1759年)的彩色壁画《松下踏歌图》。

  该壁画描绘了古代彝族先民朝山踏歌起舞的社会生活娱乐场景,是迄今为止保留完好的研究古老彝族服饰文化和歌舞技艺状态的重要图画文献资料。新华社记者陈海宁摄



图:大理巍山县珍贵壁画再现清代彝家风情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8月03日 21:51

  云南大理巍山县巍宝山文昌宫文龙亭西面桥墩壁上,至今还保存着一幅清代乾隆年间绘制的《松下踏歌图》壁画,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彝家人朝山打歌的场面,是研究彝族歌舞、服饰的珍贵文物。图为8月3日,身着盛装的彝族民众水中的倒影与《松下踏歌图》壁画相映成趣。中新社发 刘冉阳 摄

 

  云南大理巍山县巍宝山文昌宫文龙亭西面桥墩壁上,至今还保存着一幅清代乾隆年间绘制的《松下踏歌图》壁画,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彝家人朝山打歌的场面,是研究彝族歌舞、服饰的珍贵文物。


【相关资料】

松下踏歌图

  
  【名称】松下踏歌图
  【年代】绘制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文物属地】巍宝山文昌宫文龙亭的桥墩石灰墙上壁画

  【简介】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民间艺人绘制。壁画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彝家人朝山打歌的场面,壁画历尽百余年的风雨剥蚀,仍然艳丽清晰,画面上男女相杂、有官有民,边唱边跳者共39人,用各种颜色绘制,线条清晰,是一幅珍贵的清代彝族打歌图。 民国初年《蒙化志稿》记载:“时肥一足,作商半舞,其舞以一人吹芦笙居中,围绕唱土曲,其腔拍音节,皆视芦笙为起止。”这幅踏歌图壁画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完全一致,再现了两百多年以前彝族打歌的真实情景,与悠久的巍宝山歌会有密切的关系,是研究彝族歌舞及彝族服饰的宝贵文物。这幅壁画的摹本,1983年曾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壁画在北京展出,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获得很高的社会声誉和评价。有专家称:像这样直接反映少数民族习俗的壁画国内实属罕见。


  


巍宝山

  巍宝山位于云南大理巍山县境内,为全国道教名山,是南诏始祖细奴逻的耕牧之地。巍宝山文昌宫文龙亭西面桥墩壁上至今还保存着一幅清代乾隆年间画的“松下踏歌图”壁画,再现的是明清彝族朝巍宝山举行踏歌活动的欢乐情景。

 

  彝族踏歌又叫“打歌”,彝语叫“阿克”,“阿”是娱乐的意思,“克”含有砍的成分,代表刀舞。彝族踏歌是一种乐、歌、舞三者结合的活动,以火为圈心,圈内有一人吹芦笙,称为“歌头”,有数人吹笛子,有一人舞春秋刀,有一人弹三弦,边唱边跳。进入歌场的人们往往以挑逗的唱词逐渐形成圆圈,尽情展现健美的舞姿和甜润响亮的歌喉,歌词内容有生产生活的,有歌颂爱情的。


巍宝山文昌宫

  道教宫观。在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巍宝山前山。原名龙潭殿。始建年代不详。初为本地土著彝族祭龙潭之所,两汉时彝师孟获之兄孟优曾居此修炼,相传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因士兵误饮哑泉水,不会说话,诸葛亮曾亲往殿内访问孟优解药以救士兵。明代重修后改称文昌宫,清代以后屡有修缮。主要建筑有大殿、中殿、道舍及厢房等;大殿内供文昌帝君,中殿内祀关圣帝君。宫中有一龙潭,潭心建有文龙亭,亭左边临水墩壁上绘有一幅彝族“松下踏歌图”,为清代乾隆年间 (1736—1795)所绘。


巍宝山文昌宫

来源:云南旅游网

  龙潭殿以“龙池秋月”的景色和《松下踏歌图》而闻名。

  巍宝山文昌宫,俗称龙潭殿。龙潭殿位于巍宝山前山,是前山的中心殿宇。传说龙潭殿始建于汉代,初期是当地的土著民族祭祀龙的地方。清初成为道家的道观,有关圣殿(二殿)、魁星阁、金甲殿、文昌殿(大殿)等建筑,供奉有关圣帝君、文昌帝君等神。

  在关圣殿和文昌殿之间由地下泉水汇聚为一池潭,称为龙池或龙潭。池中有个六角形的亭阁,叫“文龙亭”,亭子的两旁有拱桥相连,水池的四周镶有雕花大理石栏杆,池旁杨柳依依,池水清澈如镜,环境清幽。每逢月明之夜,月光洒在水池中,清丽无比,被称为“龙池秋月”的美景。古人曾赋诗道:“草草横塘一镜开,碧开青晓见楼台;夜凉风度钟声静,恐有蛟龙出洞来。”

  “打歌”是西南少数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歌舞,早在西晋时就有了文字记载,它的称呼最先为“翟歌”和“跳歌”,后来叫踏歌,今天称它为打歌。南宋时,马远绘制的一幅四老《踏歌图》,作为珍品珍藏在故宫博物馆。 现存于巍宝山龙潭殿的《松下踏歌图》是云南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代踏歌壁画,这幅画绘制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距今200余年的这幅民俗歌舞壁画应证了桂馥《滇游续笔》中腾西南少数民族踏歌的文字记载,引起了史家的关注,是研究清代巍山彝族民俗的重要资料。

  《松下踏歌图》绘制在文昌宫文龙亭右侧桥墩的石灰墙上,下部分因水浸蚀已有些模糊。画面宽约100厘米,长约120厘米,画中共有30余人,用黄、黑、蓝、赭、绿、白等多种色彩绘画而成。画中人物的男女服饰是彝族200多年前的装束,舞者有官有民,男女相杂,形态各异,动作形象,线条清晰,是一幅完整的彝族打歌图。

  《松下踏歌图》的摹本曾于1983年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壁画在北京展出,获得很高评价。


道教圣地巍宝山——文昌宫

来源:巍山县旅游局

  巍宝山文昌宫,又称龙潭殿。最早是巍山当地群众祭龙的场所,现存建筑为清初所建,后历代复修。

  文昌宫山门为一高两矮的牌楼,耸立于天子台上,显得气势雄伟。二殿祀关圣帝君。三国时的关羽,从第一个给其封号的道君皇帝宋徽宗后,先后有十五个皇帝为其加封授匾,所以,他在道教中“关圣帝君”的身份应该是从历代皇帝褒封而来。关圣既是神通广大的伏魔大帝,又是忠义的人格化偶像,因此关圣的庙宇遍布城乡。文昌宫关圣殿的塑像造型为秉烛夜读《春秋》,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大约是“文教昌明” 的昭示。

  大殿祀文昌帝君。文昌之名由来甚古,本指天上文昌六星,汉代则专指其中第四星司命星为文昌,初是司人年命,主掌生死的。晋代,蜀地梓潼县有一种地方信仰,称为“善板祠”,所奉神为张恶子。宋代以预卜科举功名甚灵验,多为读书人所信仰。至元仁宗延祜三年(1316年),梓潼神被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把两个来源各异的神搞到了一处。文昌六星中,第四为司命,第六为司禄,梓潼神又多灵应于科举成名,成为专司升降禄籍的神也有理由了。有趣的是,在文昌帝君左右,又发明出两位侍从的童子来,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文昌既司人命、贵贱、禄籍,就不可随意地泄露天机,所以他的侍从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欲问前程,只能找文昌帝君本人。有这样两个侍从就可保密,又大权独揽。

  文昌宫大殿前有池潭,称为“龙潭”。池中建有“文龙亭”,这是一座六角形亭阁,两旁有拱桥相连,池阁镶有雕花础石栏杆。池旁杨柳依依,池水清澈如镜,亭影摇曳多姿,环境清幽,每逢月明之夜,月光洒在水池之中,清丽无比,被称为“龙池秋月”。亭子南、北两面石墩上绘制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四幅人物画,其一是早已闻名海内外的“松下踏歌图”,这是一幅极其珍贵的壁画,是研究彝族风情、歌舞、服饰及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是西南诸省至今最早发现的罕见的古代踏歌壁画。这幅踏歌图,长约120厘米,宽约100厘米。画面反映的是在群山峻岭中,一块宽阔的平地上,39人围成圆圈状,在一棵古老的苍松下正在欢歌起舞,图中心有三个歌头,一人吹笛子,二人吹芦笙,边吹边舞,大步跳跃,其余男女老少随着歌头吹奏的笛子、芦笙节拍踏歌起舞,舞姿优美,各具神态。踏歌的人群中,男的多数头戴斗笠,身穿无领对襟衣裳,罩长袍,脚着长靴或云头鞋,也有少数人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长袍,腰系宽大腰带,脚着长靴或云头鞋。画面上,踏歌妇女中的中年妇女,头上盘缠着黑色或蓝色的包头布,上身穿套袖衣和无领领褂,腰系麻布围裙,下身穿宽裤脚的裤子。少女则头戴鸡冠小帽,留一长辫,上身穿套袖衣和无领领褂,下身穿宽裤脚的裤子,腰系绣花边的围裙。至今当地彝族妇女的服饰也还保留着画面上的式样。这幅绘于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的彝族踏歌壁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民族风情,是我们今天从事研究彝族歌舞、服饰、社会生活的珍贵文物。壁画的摹本,曾于1983年代表云南省少数民族壁画在北京参加展出,获很高评价,轰动国内外。二是“水漫金山”,讲述中国神话传说《白蛇传》中家喻户晓的一段故事。其三是“西湖泛舟图”,讲述北宋苏轼、苏辙两兄弟与好友高僧佛印等泛舟杭州西湖,听船娘唱小曲,一时慨然,感叹人生苦短,韶华不再的故事。其四是“求渡图”,几位身份各异的人被困于山崖,面对无边无际的苦海急盼渡神解救。



巍宝山景区

来源:悠悠旅游网


  绵亘数十里,峰峦起伏,山形似一头蹲坐的雄狮回首俯瞰县城。山上,古木参天,浓荫葱郁,溪泉叮咚,花繁草茂。1992年巍宝山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巍宝山主峰2509米,自唐代开始建筑道观,盛于明清,到清末道教殿宇遍布全山。所以巍宝山名闻遐迩,被称为云南道教名山,为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这里又是南诏发祥之地,至今留下许多传说胜迹。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把巍宝山列为中国的13座道教名山之一。根据史籍记载,巍宝山在汉代就有孟优(孟获之兄)导师在山中传教。明清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的道人移住巍宝山,先后在山中修建了准提阁、甘露亭、报恩殿、巡山殿、文昌宫、主君阁、老君殿、玉皇阁、三皇殿、观音殿、魁星阁、三清殿、三公主殿、财神殿、青霞观、灵宫殿、斗姥阁、培鹤楼、含真楼、长春洞等20多座道观殿宇,鼎盛时期,道人多达上百人。宫观依山就势,布局巧妙,出阁架斗,工艺精湛,雄浑古雅,雕塑形象逼真传神,雕刻壁画和图案丰富多姿,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文昌宫内文龙亭桥墩上的清代壁画“松下踏歌图”,画面上反映的是彝族打歌的欢乐情景,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摹本曾送北京展出,评价甚高。   巍宝山宫观密布,蔚为壮观。其山分前后两边,宫观建筑布局总的体现了“道德自然”的特点:前山绵亘叠蟑,宫观多藏于密林之中;后山险峻陡峭,宙宇多依山势显建于岩壁之间。

  巍宝山除大量道教宫观外,也还有一些佛教寺院,如观音殿、甘露亭。巍宝山道教形成发展过程中,佛教也曾在这里与道教争雄斗胜,同时也有相互的影响和融合,突出表现在“老君点化细奴逻”传说,细奴逻生前,太上老君点化其为南诏王,死后封其为巡山土主,成为云南道教的“巡山神”,即云南道教的一尊主神。这一传说说明中国汉地道教传人云南,为了更好地得到发展,必然要植根于云南民族原始宗教中,吸收营养,与之结合、融汇的特点??。

  巍宝山前山有一朝天门。朝天门又名准提阁,它是全山的总坊。按巍宝山风景名胜的自然分布,从这里的总坊向前,在前山经过白沙井、土主庙、文昌宫、玉皇阁、观音殿、青霞观、老君打坐石等殿字,一路登山而上,直至山顶到斗姆阁;在后山、经三清殿、培鹤楼、含真楼、长春洞、望鹤轩、封川塔等庙观,返回山下,全程约10公里。巍宝山景点很多,我重点介绍土主庙等几座宫观。

  土主庙,又叫巡山殿,或巡山土主庙。歇山式大殿中的塑像即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两旁站立侍者,文武各一,均穿彝族服装。巡山殿门前有几副对联,内容均与细奴逻和南诏国历史有关。

  “新村流源远,始祖奴逻耕巍岭;彝族衍庆长,南诏发祥在巍山。”联中“新村”指巍山后山山下的新村──彝族聚居村,当年细奴逻居住这里。巡山殿,始建于细奴逻之孙盛罗皮。彝族群众视细奴逻为土主,新村及附近彝族群众每年来这里两次举行祭把盛会。一次是农历九月十四日,相传这一天是细奴逻的生日。另一次是正月十五,这一次来祭祖,同时将自己已故的亲属的灵牌在这殿前焚毁,让亡魂归祖庙。祭把当天除隆重祭奠外,还举行盛大的踏歌活动,载歌载舞。旁边文昌宫内文龙亭有一幅壁画,就是描绘彝族踏歌的场面。

  文昌宫是巍山游览中心。雄伟的牌楼,是文昌宫的山门,大殿与二殿之间,一池清泉,明彻见底,名“龙潭”。过去,当地群众在这里祭祀龙王。因此,此殿又叫龙潭殿。清乾隆年间改为道观后,大殿里供文昌帝君,二殿里供关圣帝君,殿名改称文昌宫。池中这六角形亭阁,名叫文龙亭,沿两边拱桥可至亭前。大家看,亭墩西面这幅壁画,即刚才我提到的,叫做“踏歌图”,它绘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建亭之时。壁画长约1.2米,上半部分清晰完好,下半部分因为水渍,有些模糊。画面表现的是:40人踏地而歌,34人围成圆圈携手起舞;圈内3人起舞,吹奏笙笛,是舞场的中??心;圈外亦有3人,吹弹扬扇,似在助兴。图中舞蹈者多为彝装打扮,男的多穿长衫,罩领褂,女的着坎肩,系黑围腰。整幅画富流动感,较真实地再现了两百年前巍山彝族人民踏歌习俗的场面,是珍贵的文物资料。

   玉皇阁,供奉的神像较为集中,展现了巍宝山道教神仙系统宏大场面。玉皇阁建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8年),山门为灵官殿,内供的灵官为道教的护法神。过了山门,殿字飞檐重叠,巍峨壮观,一进四院,依山就势,层层而上:四帅殿、天师殿、三官殿、吕祖殿、玉皇阁、依云阁渐次列布。里面把奉着天、地、水三官,吕祖以及财神、灶君诸神。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这里都要举行洞经会,古乐悠扬,热闹非常。

  巍宝山顶有座凌空欲飞的殿阁名叫斗姆阁,里面把奉的斗姆为道教女神,为北斗众星之母,故名斗姆。斗姆雕像3眼4头6臂,显示其神通不凡。旁立者为金童玉女。巍宝山斗姆阁在国内道教之中是著名的。斗姆阁为巍宝山登临揽胜佳境。近观前后,林海茫茫,殿阁历历。放眼远望:巍山古城,城方若印,畴似棋样,瓜江如带,一派锦绣风光。

  还有,巍宝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从山腰到山顶,覆盖着枝叶繁茂的苍松翠柏和各种阔叶林木,其中不乏古树名木,如粗可数人合抱的高山栲、名贵树种云头柏、野香樟等。主君阁(灵宫殿)前的古山茶,为明末清初遗物,高15米,粗28厘米,已生长300多年,现仍亭亭玉立,姿态优美,早春二月,开花达数百朵,花大如碗,红似胭脂。行走在巍宝山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每年农历二月一日之十五日是巍宝山传统朝山庙会,四方游人云集,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行知提示:
  交 通:下关至巍宝山可乘班车先至县城,再转乘中巴前往。班车票价 12-16元,县城至巍宝山中巴票价 5-8元。
  游览提示:距巍山县城6公里,乘微型中巴,票价6元。
  门 票:20元


巍山彝族同胞纪念先祖细奴逻
 
中国西部网 2009-03-06 13:46 来源: 新华网云南频道
 

    3月4日,彝族群众在巍宝山上打跳、踏歌祭先祖。当日,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数万彝族群众在巍宝山举行传统仪式,祭祀彝族的先祖、第一代南诏国王细奴逻。巍山是1300多年前归属唐王朝的南诏古国发祥地。 新华社记者陈海宁摄

    3月4日,在巍宝山土主庙祭祖仪式上,彝族鼓乐师吹响法号。当日,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数万彝族群众在巍宝山举行传统仪式,祭祀彝族的先祖、第一代南诏国王细奴逻。巍山是1300多年前归属唐王朝的南诏古国发祥地。 新华社记者陈海宁摄

    3月4日,彝族群众在巍宝山上跳起圆圈舞,踏歌祭先祖。当日,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数万彝族群众在巍宝山举行传统仪式,祭祀彝族的先祖、第一代南诏国王细奴逻。巍山是1300多年前归属唐王朝的南诏古国发祥地。 新华社记者陈海宁摄

    3月4日,盛装的彝族姑娘在巍宝山上参加祭祖仪式。当日,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数万彝族群众在巍宝山举行传统仪式,祭祀彝族的先祖、第一代南诏国王细奴逻。巍山是1300多年前归属唐王朝的南诏古国发祥地。 新华社记者陈海宁摄

    3月4日,巍宝山土主庙祭祖仪式上的彝族祭师“毕摩”。当日,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数万彝族群众在巍宝山举行传统仪式,祭祀彝族的先祖、第一代南诏国王细奴逻。巍山是1300多年前归属唐王朝的南诏古国发祥地。 新华社记者陈海宁摄 (完)
 
 


 

南宋·马远《踏歌图》

 



分享到:

TAG: 达体舞 打歌 清代民俗 松下踏歌图 踏歌 彝族

玉麓俗谭——英古阿格的博客 引用 删除 英古阿格   /   2010-10-01 12:30:16
近在咫尺而未能一至,憾事。
镜空间 引用 删除 mirror   /   2010-09-29 21:37:43
我还没去过巍山呢,什么时候有机会了要亲自去看看!
Clarice的庄园 引用 删除 ClariceChen   /   2010-08-15 22:09:30
大开眼界,吼吼~~
刘锡诚的博客 引用 删除 边缘人   /   2010-08-14 09:37:40
踏歌,或连臂踏歌,是最古老的舞蹈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清乾隆朝的这幅壁画,记载了彝族先民的踏歌的现场,殊为珍贵。应当还有文字记载,特别是那些淹没了的随笔,我们还没有发现。
吴晓东的吊脚楼 引用 删除 吴晓东   /   2010-08-14 08:21:50
好图好图,想去看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