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史的另类书写(五尺道述古2)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6-07 23:30:08 / 个人分类:五尺道述古

筒裙上织着天下的事,那是祖先留下的字。

--景颇族谚语

 

 

 

孙髯翁追溯的历史始于汉代,那是历史学家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时代。孙髯翁毕竟是个读书人,出典即是有史可据的事件。更早时候的史实呢?那些书上没有写的人和事呢?我不知道为五斗米受困于昆明街头算命摊的才子孙髯翁先生,有没有"史"之外的"往事"注到心头,"书"之外"脚到、眼到"的写作?

我们习惯的历史,大致是文字中心的历史。所以要把无文字时期称为"史前",把无文字民族称为"原始民族"。在我们学习的人类经典中,这样的陈述比比皆是。

但问题又来了:有文字之前(即所谓"史前")的人类没有历史吗?没有文字的族群没有创造历史吗?

 

神话时代走过来的族群

 

上个世纪70年代,我曾搭乘装运铜矿的卡车进入滇东北乌蒙山区东川、会泽、汤丹等地。诗人和政治家赞美的磅礴乌蒙,因丰富的铜矿矿藏资源,从青铜时代就闻名于世了。那些被钻得千疮百孔的光山秃岭和巨大的泥石流滩坡,印证着历史的沧桑。两千多年开发,开发,过度的开发,铸造了他人的辉煌,却留给了自己无比的荒凉。

最让我吃惊的是人。在那样荒凉贫瘠的山坡上,竟然还有依赖土地为生的牧人和耕者。我第一次听到当地汉人对他们的称谓,是"苗子",一个性格倔强(在云南方言里,"苗"意为犟),据说在远古时就和咱们的始祖黄帝较量过的异族。还听说他们是从远方迁来的游民,居无定所,"走过一山吃一山",没有了吃的再走。我当时很好奇,在这样只见石头不见草,"拉屎都不长蛆"的荒山上,能找到什么吃的?我更好奇的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并从那段传奇古史中走过来的人,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

 

   

这是我70年代在云南省会泽县乌蒙山区调查时拍摄的当地民族肖像。老人的披毡和像乌蒙山一样沉默的神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遗憾的是,当我试图查询史书,却发现这似乎是一个在主流历史中缺乏记录的族群。《史记》寥寥数言带过,偶有在志怪野史或《山海经》那样类似博物志地理志之类的古代科学著作中提及,却是类似神话的叙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山海经·大荒北经》436页)在述及苗族始祖蚩尤族和黄帝族逐鹿中原的那段历史时,有的文献使用的甚至是侮辱性的描述,如"炎帝之裔"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太平御览》卷七九368页引《龙鱼河图》)等等,似乎是"黄帝子孙"们对异族的夸张描述,对异邦他者充满偏见。这当然是所谓主流族群留下的文献。胜者记述的历史,就像所有的"正史"一样只是王者和英雄的事迹,百姓历来失语,异姓异族因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更被置于"化外"。苗瑶等族的历史,除了史籍近乎神话的描述,那场与炎黄族群"逐鹿中原"的大战及今后的历史,就只留存在他们的口传史诗和服饰符号、节祭仪典之中了。近年来,曾有人发起寻找苗瑶先王的发祥之地,亦众说纷纭,一片迷茫。他们的历史散落在南部大山,散落在东南亚,甚至散落在大洋彼岸。也许,除了活态的文化遗存,传说中"铜头"部落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似乎要等待21世纪的人们去发现。

其实,这些神话,本可以不成为神话的,之所以成了"神话",大约有这样的原因:一是黄帝"遏绝苗民"(《尚书·吕刑》,见《十三经注疏》247页)的政策,使苗族自古以来便落了个东躲西藏的命,让史家们见头不见尾,只好乱说。什么"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什么"胳下有翼",或许正是对古代苗族喜"斑斓衣"(或兽皮衣),戴巨型金属头饰,穿如翼披肩的一种描述吧。可惜当时民族隔阂一定很厉害,彼此无法深交,只能远远观之,见有与自己不同的"奇装异服",不免生出遐想,将其讹传为神怪异物。二是苗族先民在远古那场著名的战争中,逐鹿中原败走他乡后,四处漂流,当然无法像得胜的黄帝族一样静坐下来修史立传。长年的迁徙生涯,迫使苗族不得不将自己民族的文化,用最便易的方式,变为密码,随身携带。于是,口传的古歌和手绣的斑衣,便成为他们记史述古、文化传承的基本样式。

后来帝王为了了解治下的族群,发旨记录和绘制各地风土人情,人们才在类似《职贡图》[1]这样的图像民族志文献中看到他者的身影。作为一个曾经以"炎黄子孙"自豪的汉人,当我第一次看到《百苗图》那样的古代图像民族志中描绘的真人,在惊异于这个消隐在大山中几千年的族群顽强的生存能力的时候,霍然明白,没有一个族群一种文化是可以忽视或轻视的,何况这个远古就能够和强大的黄帝族对抗的族群。即使在有限的描述中,以"五色斑衣"作为形象标识符号的苗-盘瓠族群,仅仅体现在服饰文化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已经令我叹服。我于是很想知道"他们"的历史,他们自述的历史。

可惜苗-盘瓠族群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没有自己的文字。虽然后来改信基督教的一部分苗民使用了传教士新创的拼音文字,但他们的古史和许多本土传统知识,还主要依靠口传身授,用具体的、具象的或象征的方式传承。

人类学的职业使我有幸进入他们的世界,倾听他们的亲口叙述。他们教我阅读书上没有的知识,学习不用文字记述的文化。在我出生地昆明的近郊和附近安宁、武定、禄劝等县,也生活着一些苗族。我经常到他们居住的山村作客,听他们摆古唱歌,吃城里吃不到的野菜和走山鸡。他们的服饰和黔西南、滇东北苗族相似,女子穿百褶裙,无论男女老少,都穿自织的麻布长衫,不染色,也没有纽扣,披挑绣红色大花纹的宽大披肩和背牌,扎绣花绑腿,人称"大花苗"。妇女在额上缠高髻,有的地方还修饰得尖尖的像一只角,所以又被外人称为"独角苗"。

大花苗基督教徒。她们还保留着头上的发髻。2002

 

 

云南昆明市郊山村苗族。她们的服饰和黔西南、滇东北苗族相似,
也是自织的麻布衣衫,百褶短裙。2002年。

 

从1940年前后外国传教士拍的照片看,他们的穿扮一直没变。他们自称"阿茂"(Hmaob),说自己来自黔西南威宁等高寒山区,也就是夜郎古国的地盘,经昭通、宣威、曲靖等地,从乌蒙山南行到滇中横断山余脉温暖的山地,十分满意这儿的气候,就留了下来。看地图,他们正是沿秦汉古道中的五尺道一带山岭辗转而来的。

据后人考证,这条古道民间很早即通(约在公元前四世纪),比西域著名的丝绸之路还早几百年[2]。秦时开修官道,从蜀至滇,两路南下:偏东的一条叫"五尺道",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常頞在李冰父子修筑的"僰道"基础上,从蜀(成都)出发,经僰道(宜宾)、朱提(昭通)、夜郎西北(威宁一带)、南延至味县(曲靖),全长近二千公里,由于山高水险,不易开凿,其道仅宽五尺(约合今之三尺),只宜行马帮。再往前,路已不难行,与旧商道连,至滇池(昆明),西经楚雄、云南(祥云县云南驿),抵叶榆(大理);偏西的一条叫"灵关道"(又叫"西夷道"),在原"牦牛道"的基础上开凿,也是从蜀出发,经临邛(邛崃)、严道(雅安)、笮都(汉源),渡大渡河,到邛都(西昌),渡雅砻江,过盐源,再渡金沙江,至青蛉(大姚)后西行抵叶榆;两条路在大理汇合,即进入"永昌道"("博南道")。[3]

苗-盘瓠和氐羌等族群主要是从北方迁徙南下的。南下的苗族开拓的道路,当然要复杂得多。其中一些借用秦汉古道,也是很自然的事。整个族群的流徙,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缓慢但没有停止。他们现在还在继续迁移,例如在离昆明不远的安宁、易门、禄丰交界处,有一个方圆几十公里的空地,叫老羊箐。这里山大箐深,气候温热,树多土少。1981年实行土地承包,一下来了30户来自贵州威宁一带的苗族。他们用石头搭窝棚,好像随时要走的样子。当地有关部门抱怨他们烧山开荒,不交公粮,不实行计划生育,也不送孩子上学。但据我了解,由于地方政府和周边族群没有接纳他们,他们的聚居点没有实现三通(通水、通电、通路),上学要到很远的地方。按当时的政策,他们将被遣返原籍,但他们不愿意。他们拿祖先传下的神话说事,咬定他们的"原籍"是北京那样的地方,弄到警察也很头疼。他们并不在乎什么"黑人黑户"(没有户口),只要山里的土地能长出苞谷和土豆就行。他们说老家种不出水稻,苞谷只长得有腰那么高。最要命的是缺水,鸡叫起来去背水,中午才回得来。



[1]《职贡图》最早为梁元帝 萧绎(505-554)所作,图中绘列国使者立像十二人, 皆左向侧身, 身后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山川道路、风土人情、与梁朝的关系、纳贡物品等。 今有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5厘米,横198厘米,藏中国历史博物馆http://www.esgweb.net/Html/ldmh/renwu/022L.htm。清代以来,由于朝廷重视,各地都绘制了大量职贡图,后来冠以"皇清职贡图"的名刊刻传世。本文所指即此。

[2] 徐冶、王清华、段鼎周:《南方陆上丝绸之路》3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

[3] 范建华:《西南古道与王朝开边》,见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编写组编《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3-21页,1991年11月第一版。


TAG: 另类 上古史 书写 述古 五尺道

Silver的小屋 引用 删除 silver   /   2009-06-07 23:38:27
通常从其他博客系统或外站个人空间转帖的图片都不能正常在本站博客中显示,如QQ腾讯、百度、新浪、搜狐、博联社等博客系统都不让站外调用本站博文图片。会员转贴带图博文到民俗学博客后,本人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看到自己转贴过来的图片,那是从您IE浏览器的临时文件中调用的。但其他会员如果没有去过你调用的原博客空间就看不到您转贴过来的图片。过一段时间,等您清理了IE浏览器中的临时文件之后,您在本站博客中也看不到原来转贴的图片了。所以,建议会员还是从本站上传自己的图片文件,以确保博文图片的正常显示。

详见: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viewthread.php?tid=6256&extra=page%3D1
Silver的小屋 引用 删除 silver   /   2009-06-07 23:35:21
图图看不到,还得从本地重新上传才成。
查查上回的留言~~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