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时期公共食堂壁画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1-06 22:51:45 / 个人分类:看图说话

  广州市花都区洛场村八队72号的祠堂,是岭南地区乡土建筑的常见样式。水磨青砖灰缝细密,麻石柱有雕刻装饰,靠屋脊的墙体绘有古典风的水墨画。门头原有“濯斯江公祠”几个石雕大字,被挖掉了,应该是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所为。这里在大跃进中曾充为公社食堂,后来又成为花县“联盟经济合作社”所在地,现在则挂了一个“耕读人家”的匾,装修成一个农家乐式的餐馆,门口同时钉了一块2008年立“花都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的牌。

 

花都洛场村濯斯江公祠大跃进时期壁画局部。2013,8,4摄

 

花都洛场村濯斯江公祠大跃进时期壁画局部。2013,8,4摄

 

花都洛场村濯斯江公祠内景。2013,8,4摄

 

花都洛场村濯斯江公祠。2013,8,4摄

 

  进得门,玄关后的大缸里有两只长相奇特的大龟,不知用于风水还是食料。厢房做厨房,开了一个送菜的狭长窗口。中堂摆满餐桌,可以容纳二三十桌食客,据说是延续大跃进公社食堂的格局。有意思的是,中堂两侧的墙上,还保留着两幅公社食堂的宣传画。一幅画的是人们以家为单位围坐在一起,身穿白大褂的服务员正端上热腾腾的饭菜,鸡鸭鱼肉,什么都不缺;另外一幅是系着写有“公共食堂”字样围腰的炊事员正在炒菜,大锅里有鸡,大盘子里是肉,灶台上十分显眼地放着很大一瓶味精,看得出它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好东西。不过,似乎画家并没有见过真实的味精,所以把它画成装在细口玻璃瓶里的黑色液体。这是半个世纪前珍贵的图像文献,是一段真实历史的荒诞镜像。宣传画上以家为单位,在公共食堂集体吃饭的情形,其背景是“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的假想。为此,所有家庭的厨房都不得生火,统一吃食堂。短时间的放开肚皮大吃大喝之后,紧接着便出现了席卷全国的大饥荒。为了凑够浮夸虚报高产的粮食数量,强制家家户户清缸交粮;为了维持领导有方的形象,不许饥民逃荒要饭。这就是当时国家主席检讨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1959年至1961年大饥饿时期。我们曾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记得那是怎么一回事。那个时期的很多过来人也明明白白地告诉调查者:“什么‘自然灾害’,是‘浮夸风’造成的!”相对而言,沿海地区稍好,因为许多家庭在国外或香港有亲戚,虽说规定不许寄米,但没有规定不许寄饭,所以,这些亲戚就把饭晒干,做成“饭焦”带来,救了不少人。这是“侨”在这段历史中进入村民记忆的故事,正史上不会记载,但老百姓念念不忘。



分享到:

TAG: 大跃进时期 广州市 花都区 建筑 水墨画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