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篇与我有关的小学语文课文的对话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1-17 21:52:05 / 个人分类:问题讨论

缘由:

一篇文章被节选进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自己因此而与现在的小学教育有了一些干系。

我国的教育问题一直为人诟病,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由于巨大的升学、高考压力,乏善可陈的教学模式,腐败及其根子处存在的体制化问题,其中隐含的国民素质危机甚至人道(主要指孩子,也包括被卷入其中的老师和家长)危机,让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最近一些朋友有许多这方面的讨论,皆在不同层面击中要害。作为老师,特别是也有文字进入小学课本的老师,是这个问题的当事人,理所当然有义务也有责任参与讨论。

下面,我把半年前和一位小学老师关于涉及我那篇课文的来信提问和对话发于此,参加讨论。

 

     1.曾扬明(福建某小学语文老师):邓老师,很荣幸能与作者交流。就这课,您的原作题为《寂寞鸥灵》,编入教材以后,改为《老人与海鸥》,从课题来看和教材内容上看,有所变动,我在教学中,有意引发学生认识“老人与海鸥”,既讲了老人爱鸥,也讲了鸥鸟爱老人。所以,我在磨课的方案中也有一个思考,这个原作编入教材以后,教材价值有了哪些变化? 

    邓启耀:谢谢!我也很荣幸能和我意外的读者交流。关于原作,其实初稿叫《海鸥老人》,当时就投给了媒体,没采用(前些年昆明人自发为海鸥老人捐款塑像,见媒体报道说“发现《海鸥老人》的手稿”,估计"发现"的就是那篇没有采用的投稿)。两年多后只好发表在我自己主编的《山茶.人文地理》杂志上(1998年第三期)。后来收入我的田野考察笔记《访灵札记》一书时,为和全书风格统一,增加了一点内容,题目改为《寂寞鸥灵》。当时并没有想到会成为孩子们的课文(所以“意外”),写得较长,牵涉问题也多一点。在编入教材时,限于篇幅,只选取了老人与海鸥相处的内容,着重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也是原作的主要价值。关于老人不幸身世等方面的叙述,就删了。这样更集中一些,也考虑要适合该年龄段孩子们的理解力。 

    2.曾扬明:作为学生的学习,有些文本价值侧重在文本内容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有些文本侧重形式所蕴含的表达价值,有些是提供作某种操练的材料价值,这三者的功能的教学内容分别为精神思想,表达智慧,阅读程序。在这堂课中,我是这样想的,我主要以文本中的人文价值为主(核心价值:“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同时,我也没有忽视文本的表达方式,比如,为何具体写“独脚”?作者创作这篇作品花了多少时间?(可见观察、持续关注对写作的重要性。)

    邓启耀:在语文教学中,不同阶段和不同课文承担不同的教学功能,即你所说的不同文本侧重的人文价值、表达价值和材料价值。我很同意你关于《老人与海鸥》应该以文本中的人文价值为主的做法。抓到“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这个核心价值,也就抓到了根本。孩子们为海鸥老人流泪这事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价值。虽然他们还小,很多事还没有经历,但能够为他人流泪,就是一种希望吧。因为现在铁石心肠的人太多了,我真的不希望孩子们长大也是那样。真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再出现类似在奶粉里加三聚氢胺,让助人者被钓鱼,挟救人者遗体要价的无良之辈!同是教师,如果能让孩子们多一点善良,多一点为他人他物的同情心,就值了。

    海鸥老人让我们感动,无论是感动人还是被感动,都是可贵的。这是人最值得珍惜的美好体验和人文价值之一。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人、许多事情,往往只有在错过之后,我们才会体会到它的价值。我和老人的接触虽然短暂,却永远难忘。他让我明白,世间万物都有灵性,遍及天地的爱心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希望。他所追求的其实一般人都能做到,只是愿不愿意罢了。能以他者的眼光去发现,站在他人(包括他物)角度看问题,也许才会有同情和发现。

   至于文本表达方式的问题,见仁见智,在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文学是一种可以有无数种阅读和理解方式的东西,但我们的语文教育(当然还包括其他科目)却在推行“标准答案”。我常给我的学生介绍那道著名的小学语文考题——填空:雪化了是()? 填“雪化了是春天”的,错! 标准答案是:雪化了是水。天哪!这是语文题,而不是化学或者物理题呀。最可怕的是把活人切割成条状,加以“解剖”分析,以显示其“科技含量”或合乎“科学性”逻辑的条理性,再让学生死背,直到熬干和眼泪相关的所有“感性”,变成肉干巴式的“理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目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情况。 

   3.曾扬明:这节课,我围绕自己立下的教学价值,以故事中讲故事的情境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邓老师,这种教学方式您如何看? 

   邓启耀:细读你的“磨课”文章,十分感动。我没有想到你那么认真地阅读和分析这篇课文,分析很精到,费了不少心。谢谢你用心的准备我看你的课堂就不一样,你和学生的互动很到位,在叙述故事中讲授知识点,学生反应敏捷,都很善于思考。这说明老师因势利导,进行了有效的启发。

   我非常赞同你“以故事中讲故事的情境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的做法。

   “故事中讲故事”,我以为,是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多给孩子们讲一些故事,少给他们增加负担,是我们的小学语文课需要注意的问题。我想起一位重庆的小朋友在我博客上的留言——那是差不多夜里12点发来的,他气愤地说:“你必须看!你好烦,干嘛要写《寂寞鸥灵》(引者注:这是《老人与海鸥》的完整版,不知他怎么看到的),真是的,为什么,害得我们老师为了这篇《老人与海鸥》布置了一大堆作业,都害得我们(全6年级)做作业基本上做到晚上12点差不多,气死我了!”这事让我感到很过意不去。本来,一个可以让他们感动的故事,却弄得他们心烦,作为老师,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方法。阐释如何做到适度,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如果可能,多选一些有意思的,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给他们读,就很好了。最好多读一些名著(可以找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阅读的经典作品)。他们现在这个年纪,毕竟不需要用艰涩的文艺理论或语法修辞去烦他们。不然,我怕反而倒了他们的胃口。记得我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最怕上的就是语文课。我在头几节课把课本读完,就可以省出许多时间来读其他作品(幸好我们的老师不抓)。

   你说的“情境活动”十分关键!所谓“情境活动”,我理解是一种把文本阅读和现场交流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积极的互动过程。老师的随机引导,学生的现场发挥,思维和情感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能够有效地激活参与者的创造思维。这是课堂教学和个人阅读不同的地方。缺乏互动和激发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课堂,照本宣科失掉了群体阅读和交流的优势,所以无效。总之,我以为,文学,需要完整地感受,需要在一种合适的语境中感受。我们需要给学生讲一个活的故事,而不是死的文章。通过文学塑造孩子的心灵,留一点空灵活泛,而不是让他们小小年纪就一眼见底了。许多时候,有力量的,不是坚硬的理性,而是柔软的爱。  


分享到:

TAG: 老师 小学语文 当事人 高年级 一篇文章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1-01-18 20:11:58
我为你高兴!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