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的视觉人类学研究:视觉人类学对话五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0-25 19:32:00 / 个人分类:视觉人类学

对话与讨论

图像时代视觉人类学研究:视觉人类学对话

谢勤亮 vs 邓启耀

 

谢勤亮:在您的很多文章里面经常提到,目前不仅视觉人类学,还有影视社会学、影视民俗学、影视史学等等一些以影像为手段或载体,甚至作为一种学科研究思维方式的社会人文科学分支逐渐出现,这是不是意味着影像的潜在价值和功用,已经被社会人文科学慢慢发现和认同?而且影像引入这几个社会人文学科,就像您所说,它可能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还会带来许多思维、观念层面的变化?

邓启耀:这个问题说起来太复杂,不仅涉及人类学自己不同分支学科,也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甚至当代科学技术的一些领域。

仅就我有限的接触范围看,现在许多学科的确都很想“触电”,和影视及其现代高新科技结合。其他不说,就举最“土”最“老”的学科吧。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山花奖”,推出了一个民俗影像的评奖,收到了几百部民俗影视片。我作为评委到北京去看了,水平参差不一,有些对纪录片的概念还不太清楚,但好东西也开始冒泡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关于民俗摄影的“人类贡献奖”,我也做了其中一届的评委,看到来自70多个国家上千位作者的作品,深切感受到民俗学人类学摄影的潜力和前景非同一般。“人类的记忆”,是历年大赛不变的主题,很“人文”的提法。

我们也曾经和考古教研室合作搞过一个小型的数字博物馆,尝试用数字技术来存储博物馆的文物,通过三维虚拟成像技术,把不可触摸的文物做成可以通过鼠标和立体眼镜“把玩”的东西,大家观摩、分析,就比较方便。我相信它带来的潜在价值和功用不仅仅是工具和技术的,也不仅仅是应用性的。像民俗学、考古学这样“老”而且“土”的学科,也在和新媒体结盟,人类学当然不必例外。就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也没有必要排斥这些新的工具和手段。更重要的是,由于工具、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人们的认知方式、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可能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将带来人们观念上……

现在的学科交融太多了,什么都可以串起来,而且这种串起来也好玩。当然你盯住一点也可以,也有这样做学问的,做得很扎实,很深的,这永远需要。但是,鼓励跨学科的那种串,也是很必要的。因为它可能会打开一个新的视野,然后会有一些奇特的想法,这很重要。

谢勤亮:视觉人类学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兴起,与像哈佛大学、德国哥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国际视觉人类学学会等高水准学术机构的积极推进有关。你能不能结合国内这个学科的发展和学科的背景来谈谈你的看法?

邓启耀:在中国,远的零散的不好说,至少在清代,像《职贡图》那样成规模的东西,就很类似图像民族志或人类学图志。到现代,二三十年代是中国人类学无论哪方面都必须提到的时期。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组凌纯声、芮逸夫、勇士衡在湘西南和云南考察时拍摄了有关苗族文化、生活状况的电影,杨成志、伍锐麟带领的中山大学、岭南大学赴海南岛黎族、苗族地区考察队亦拍摄了部分影片资料,庄学本、孙明经等在青海、四川藏彝走廊地拍摄了大量少数民族照片。半个世纪以来,与民族识别、跨文化交流、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等运动相伴的社会文化调查,产生了大量民族志研究成果,摄影和电影是其中最珍贵的一种,如杨光海等人五六十年代参与拍摄的许多部民族学纪录片。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多人类学纪录片产生。云南、四川、北京都做得不错。台湾也拍过一些人类学纪录片,如胡台丽的《兰屿观点》等。这些影像不仅仅只是一种资料,它们作为图像民族志或影视人类学的认知价值、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增长。现在云南、北京和广东的学者正联手推出一套关于民族志纪录片拍摄的丛书,准备对此做一些回顾和总结。

在理论上,国内人类学家也开始有所摸索,如中国社科院民族学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的张江华等写了《影视人类学概论》,算是拓荒之作;[1]庄孔韶主编的《人类学通论》,[2]辟专章介绍影视人类学;云南大学和德国合作创立了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培养了一批学生,拍了一些片子,这些片子很多都参加了国际重要的电影节,还开了一些研讨会和培训班,相当不错。遗憾的是王筑生英年早逝。他牵头翻译了霍金斯(Paul Hockings)的《影视人类学原理》;[3]还有卡尔·海德的《影视民族学》(田广、王红译)[4]、王海龙的《人类学电影》等,[5]也很有看头。

DV的出现给人类学做田野调查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它不用像过去拿着BETACAM,又大又笨,很强暴,而且很贵,没有那个钱你就没办法动。现在有了DV呢,每个人都可以随身带着一个,更个人化,没那么吓人,容易操作,容易亲近对象。很多精彩的东西就是拿DV拍的。我因为开视觉人类学的系列讲座,请了一些国内外的高手,带他们的作品来,跟学生对话,很多片子让你眼泪都掉下来。它记录的生活状态,已经超出了民族片模式,不是只把摄像机对准别人脸的,也有对准自己,反观自己的文化。

学术机构和民间近年组织了许多关于影视人类学的研讨会。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已经在北京、兰州、云南、内蒙等地举办了四届影视人类学国际研讨会,第五届在广州举办。每年3月云南的“云之南”电影节,相当不错,集中了国内外很精彩的纪录片,包括人类学纪录片。现在这方面的活动越来越多。广东连州国际摄影节,我的朋友杨小彦策划的主题,是“回到原点:观察与被观察”,颇有一些视觉人类学的味道。

 

--------------------------------------------------------------------------------

[1] 张江华、李德君、陈景源、杨光海、庞涛、李桐著:《影视人类学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2]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3] (美)保罗.霍金斯主编,王筑生、杨慧、蔡家麒编译:《影视人类学原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4] (美)卡尔·海德著:《影视民族学》(田广、王红译),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5] 王海龙:《人类学电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版。

 

2007年12月3日


分享到:

TAG: 对话 视觉人类学 图像时代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