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的视觉人类学研究:视觉人类学对话四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0-25 19:28:37 / 个人分类:视觉人类学

对话与讨论

        人文社会科学应该关注我们自己的时代,研究我们自己的问题。特别视觉人类学,它天然就和现代有关系,既可以研究古老的像岩画那样的东西,也可以对当下这种铺天盖地而来的视觉现象进行研究,这是必要的。

 

图像时代的视觉人类学研究:视觉人类学对话之四

  谢勤亮 vs 邓启耀

 

谢勤亮:我之前在采访一些影像工作者的时候,他们经常谈到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的影像观念是相对缺乏和淡薄的。在视觉人类学研究里,您认为中国与西方在影像观念方面有什么差异吗?

邓启耀:这话很难说。如果说到形象思维,或者有像的直觉思维,中国人的具象的和意象的观念可是大大的丰富。这我在前面刚刚提及,要展开讲不是今天的谈话可以做得到的。现代中国人搞影像方面的创作,有自己的角度和自己的方式,和西方人比很难说孰优孰劣。只能说依靠机器弄的影像在中国的发展稍微晚了一些时间。毕竟是西方工业化发明的产物,人家玩得比较多,也有钱玩。中国则是到了后来才逐渐普及。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跟影像思维是不一样的。我不知道你是否具体有所指?

谢勤亮:事实上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直观感受。前段时间我在上海博物馆参观,当时刚好有大英博物馆一个有关亚述文化的专题展。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它们每幅石刻壁画都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历史事件,而且可以和史书上对应起来。但是当我转到中国展厅时,第一感觉就是中国的展品都比较写虚,不像亚述石刻壁画那样,每幅作品都能传达出非常具体的历史信息。中西作品会有类似的差异吗?

邓启耀:或许因为你当时看到的太有限,单凭一次展览来做这样的比较是比较冒险的。

中国绘画其实种类也是很多的。去年我去青海看藏族的寺庙壁画,在那些按度量经模式化的主像下面,往往有很多供养人图像,这些画比较自由,生动地把民间的生活,甚至一个漫长的故事讲述出来了。比如一个修行者一生做了什么事,用连环图的形式在一个空间里展现出来。敦煌壁画有很多是这样来讲述佛本生故事的。另外还有一些画卷,比如南诏画卷,它把南诏王怎样从一个农民变成王,全过程一幅一幅地在一个长卷里描述出来。这是他们的图像史记。

当然相对于希腊传统的写实,中国的图像似乎更写意一些……其实不对,中国的视觉艺术也有很多写实的作品,你看《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不写实吗?古滇青铜器上的人物都很写实,它们传达出的历史信息,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或者我们可以说它们在造型方法和趣味上各自有所不同。不能说谁好谁劣,只是造型方式不一样,造型语言不一样而已。不同文明都有不同的造型方式,就像玛雅文化的东西你一看就是玛雅文化的特点。你能说是它好,还是希腊那种画得很逼真的就好吗,不能。我们小时候以为是那样,希腊的雕塑很好,弄得那么“像”。但是你再多看一下非洲的、美洲的,包括亚洲的,你就会发现不同文化的视觉语言差异非常之大,你会惊叹在不同眼睛里呈现的文化镜像竟是如此多样!独特就独特在这个地方。要是大家都一样,反而没有意思了。

谢勤亮:所以视觉人类学的成长不仅是在整个人类学领域的观念、思维的变迁中,也是包括在科技手段的革新之中,慢慢得到提升的。

邓启耀:对。在当代社会,特别你是学新闻的就有这种感觉,传媒现象在当代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跟过去的那种口传,或者笔传的方式是很不一样的。网络、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信息时代,跟过去有很大的差别。人文社会科学应该关注我们自己的时代,研究我们自己的问题。特别视觉人类学,它天然就和现代有关系,既可以研究古老的像岩画那样的东西,也可以对当下这种铺天盖地而来的视觉现象进行研究,这是必要的。而且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跨学科。因为人类学作为传统学科,它也需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本来人类学的建构,就是一个跨学科的建构,按最早的分法是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人类学。现在跟不同的领域交叉碰撞之后,已经衍生出来很多了,比如生态人类学、医学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等等,这些都是不同学科交叉的结果。

谢勤亮:那么目前视觉人类学在整个人类学学科体系里的地位如何,是否与书写人类学已经达到一种相互交融,相对和谐的状态了?

邓启耀: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但学科间的相互交融互动肯定是大趋势。比如说,文字史历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但仅靠文字史能说明人类文化的全部吗?显然不能。现在“口述史”也开始有了地位,在叙述许多社会文化和人类生活细节,呈现“复数”的历史(与“大传统”互动的“小传统”,这是“分叉历史”或“复线历史”)[1]方面意义突出。还有图像学和图像史,也应该是我们历史的一个补充,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实包括在国外,视觉人类学的发展也是比较慢的。虽然纪录片作品从上个世纪初就有很多作品,出现一些无论是讲纪录片还是讲人类学都必须提到的精品。但是作为一种理论、一门学科是几十年前才开始一些研究论著陆续地出来。哈佛大学70年代才有比较像样的视觉人类学理论著作发表。美国有一个专门的视觉人类学杂志《Visual Anthropology》,办得不错,但很贵。上次主编霍金斯(Paul Hockings)来,我们给他提意见,他说可以打折,但打了折还是买不起。最近我到加州大学访问,意外收获几本《Visual Anthropology Review》,这份杂志也有很独到的视角。光美国至少就有两份视觉人类学杂志!在中国,拍人类学摄影和纪录片很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一批不错的民族志摄影,五六十年代国家大搞民族识别、民俗调查的时候拍过一些纪录片,到80年代以后拍得更多,同时开始讨论一些影视人类学的问题。

谢勤亮:目前视觉人类学作品到底有没有自己的一整套拍摄规范。因为在我阅读过一些有关视觉人类学的著作中,看不出它区别于一般纪录片的拍摄创作方法?

邓启耀:有一些,如人类学纪录片和新闻纪录片的拍摄理念、拍摄规范和拍摄方法都有很大差异。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人类学家和电视台的记者工作方式很不一样。但人类学关于这方面的书还是很少,不像纪录片,不像电影专业的,从它的形式结构、语言方式都有大量的著作在论述。视觉人类学在这方面,需要两个领域的支撑,一块要有人类学专业背景的支持,另一块要有影视艺术和技术的那一套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修养不容易。要么偏重于理论,缺乏对形象的感觉;要么纯粹就是一个编导去拍摄,运用的方法和一般纪录片差不多。或许他能讲出一些技法,但是作为一个很成系统的研究还不多,包括国外也不多。所以视觉人类学的空间很大,从理论到实践的空间都很大,十分值得去做。

--------------------------------------------------------------------------------

[1] Koselleck, R., Critique and Crisis: Enlightenment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modern society, 1988,Berg;Future Past: On the Semantics of Historical Time, 1985,Cambridge。参见李猛:《拯救谁的历史?》,来源:千龙新闻网。

2007年12月2日


TAG: 对话 视觉人类学 图像时代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