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乐”和“姑娘龙”(五尺道述古32)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7-26 23:26:37 / 个人分类:五尺道述古

 

也许是她的艺术天赋遗传给了孩子,华美仙的两个女儿都喜好美术。大女儿奎雁歌唱得很好,又有组织能力,被乡上抽调到乡文化站工作,并到内蒙学习了3年声乐。现在她是乡文化站的站长,除要搞好每天的有线广播、娱乐室等文艺活动,还要在节日组织民族歌舞的表演。前几年省上搞民族艺术节和民族体育运动会,她都带队代表云南蒙古族参加了。二女儿叫奎丽,身材好,舞跳得好,画也画得不错,而且很能冲闯:画送到省里参加展出,舞跳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前不久到西双版纳看叔叔,又留在景洪搞起广告装潢来了。这位27岁还不愿找婆家却愿到“外面世界”闯荡的姑娘,在农村里是少有的。看着她那有高挑剑眉细长凤眼的照片,我想起欧洲那尊成吉思汗子孙的巨型头像——两者不仅有外型的相似之处,更有内在气质的共同之点呢。

   听说我们想看看通海蒙古族的民间舞蹈“跳乐”,性格爽朗的奎雁立刻叫住几位路过的蒙古族妇女,请她们表演几套给我们看看。本来,因不是节假日,怕打扰她们,我们只想随便请两三个人,看几个动作就够了。不想奎雁一招呼,过路的、看热闹的妇女以及乡政府的女干部,忽啦啦便来了一大群,谁一拍掌,她们立刻齐声应和,围着圈跳了起来。

“这是‘起垛’了。”华美仙在一旁告诉我。她们击掌,踏脚,口中唱道:“赛罗赛,赛罗赛,赛罗赛,撒罗撒,撒哩撒,撒罗撒哩撒罗撒…..”我问唱什么,华美仙说:“没有什么。我们蒙族的歌,虚词、衬词和空腔比较多。”

来跳乐的人,有20多岁的少妇,也有60多岁的老太太。她们双手合拍击掌,双腿微屈,随节轻踮戽踢,忽而回旋歌唱跳跃,忽而转身吸腿击掌,动作配合默契而又变化多端,让我目不暇接。忽地,调子一换,步子也变了。

   “她们又变了什么(队形)?”忙问旁边插不进队里去的一位大嫂。

“刚才跳的是团乐,又叫正弦,开头时跳。跳了团乐,才能跳杂弦。杂弦有差不多50个套路呢!像《咱的蒙古》、《拉马调》、《撒哩撒》、《青菜开花》、《螺丝歪遮》……都是杂弦。有些是老人传下来的,有些是现编的,名堂多呢!”

 

 

说起跳乐,我想起1980年第一次来兴蒙乡做调查时的一些事。那时文革结束不久,唱歌跳舞谈情说爱之类的事还属于轻浮不健康的东西。那时正年轻,除了按老师布置的找老人摆古之外,剩下时间就和当地年轻姑娘小伙子混在一起。年轻人扎堆,少不了谈些好玩的事和男女之间的事。甚至年长的人,只要说起“跳乐”、“串场子”,眼睛就会发亮。

那时还没有什么电视。白天劳动,晚上年轻人就会互相找伴。跳乐是他们最喜欢的“文艺活动”:

 

过去栽秧割谷,山上的彝族比我们晚一些,就下来帮我们搞。白天忙完,晚上就搭伙出去玩,我们叫“串场子”。事先约好,头晚小伙子买东西,二晚小姑娘买东西。在山上扯起大布蓬,大吃大闹。吃不完的分了,然后小伙子送小姑娘到村口。有时候玩高兴了,玩个通宵,白天还得劳动。不管哪个村子,小伙子小姑娘都在一起玩。河边的姑娘讲,没有来过凤凰山的不算串场子玩小伙子的。假如你来玩过,就好比拟学生读书读到哪一级,升级了,留学了一样。最会跳舞的我们叫“那青色悠”,“那青”是跳舞,“色悠”是“最会”的意思;最会唱歌的叫“那错色悠”,最会弹弦子的叫“里色木悠”。

“串场子”有学问。比拟说,约人,男女人数要相当,不然会“合场”,弄不好就要出矛盾。第一次见面要唱新词,就是每一句都要带个“新”字,比如说:“新山高头有新寺,新寺里头长新花。新路玉路有一条,十里路上会新人。”第二次要带个“热”字,第三次要带“亲”字。三次以后唱“开板词”,就自由了。唱什么配什么,男问女答,女答男唱,舌战,比的是灵巧。比如唱芍药就要配牡丹,比喻互相之间玩要有配的。“串场子”一开口,两三句话,就晓得肚子里有多少脏腑了。唱的调有白话调、哩噜调、四腔调等。哩噜调是敬酒歌,先拢在山神庙,敬了山神、树神、桥神、路神、天地,再敬亲人。四腔调感觉宽广,和内蒙的“萨嘎拉麻麻”有得一比。白话调在跳乐的时候和平时的又有所不同。

讲述:兴蒙乡钱长润等

记录:邓启耀,1980

 

一开始,我们对于他们口口声声“玩小伙子”和“玩小姑娘”这样的话不太习惯。“玩”在汉语里,如果和两性关系联系在一起,就有“玩弄”之类意思。但在许多民族口里,“玩”就是结交聚会的意思,像穿衣吃饭,自然得很。

“跳乐”源自彝族的一种交游娱乐活动。传说元代蒙古族进入云南之后,由于随军家眷有限,许多人只好和外族通婚。通海曲陀关一带彝族最多,为了联姻,就须学会人家的交谊结友方式。“跳乐”便是其中之一。不过,经过蒙古族的发展,“跳乐”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变化。彝族“跳乐”戽踢较高,轻捷灵动,蒙古族“跳乐”则稳沉强劲;彝族通过“跳乐”建立一定的婚姻恋爱关系,蒙古族过去却在“跳乐”场上严禁谈情说爱……

为什么呢?不料这话问到了痛处,许多人都给我们讲了过去发生在“玩场”的一些事:

 

我们民族的文艺活动,在旧社会汉族说是可耻的,伤风败俗。压力很大,大到让你活不成。曾经有十几对青年男女,在后山跳乐,自由恋爱,违反了“跳乐”不许谈恋爱的旧俗,被人知道了。他们心想与其回去被打死,不如自己了断,便集体相约进入一个很深的山洞,在里面尽情跳舞唱歌,直到全饿死在里面也不出来。人们传说她们已经变成了洞神。要是阴天上山挑柴,还会听见洞里隐约传出的歌声。

下村华云立,在山上弹琴,被一枪打死了。他儿子华兆林还在这里。最惨的有一次,一群小伙子小姑娘在一起玩,被打死了40人!西河里那些有钱有势的,把人打死了,尸体还得自己埋。为了告状,把田地都卖了,告得越来越穷,还是告不赢。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有文化的不多,40岁以上识字的很少,能上小学就不错了。所以我们蒙族怕打官司,讲不赢他。打架嘛就不怕了,上刀山下火海都没有问题。本来这是很好的地方,就是我们文化低,发展上不去。现在我们的队办小学附设了初中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解放以来,全乡有小学毕业生550人,中学毕业生130人,大学毕业生9人。

讲述:兴蒙乡钱长润、期如东等

记录:邓启耀,1980

 

有一天我们聊得很晚,分手时要送那些姑娘,理所当然由男生负责。我们打着手电和她们边走边聊,姑娘们告诉我们:“1958年,搞集体化,不准男女同玩,不准穿民族服装,改服装,剪头,女的剪短,男的剃光。文化大革命也说我们跳乐不好,不准唱民歌,不准跳乐,不准讲神话故事,要不就点名批判,戴高帽,罚修路。修路就修路,我们照样跳。有一次电影散场我们拍着手跳,上面派人来,把我们的龙头四弦琴砸了。砸了我们又做,偷偷地跳。”姑娘们嘻嘻哈哈地说,“不单跳,还偷偷谈恋爱。我们脸皮厚呢!”

后来,我们得知,云南蒙古族过去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孩子很早就订了婚。等他们长大成人,恋爱却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只有借跳乐表达一下那种不可能实现的感情。这种感情像风一样来去无痕,要把握它就像抓风一样徒劳。所以,许多人在跳乐场上即使萌发感情,过后便不再提起或不愿提起。而跳乐场上的歌,真实的东西往往深深地潜藏在一些隐喻和固定化的形式里,难以捉摸的内容成为两个人才知道的暗语和埋在心底的秘密,一般是不透露给外人知道的。

转眼十多年过去,跳乐已经成为兴蒙乡蒙古族向外人展示特色的一种文化产品。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发了一些新的品种,如霸王鞭、蒙家乐、旱船、彩灯船、毛驴灯、凤凰捎信等传统的或新编的节目。在这些节目中,女人都是主角,服装道具也有所改变。

霸王鞭舞我在大理见过,白族姑娘耍得很溜,不想蒙古族也兴这个。她们说,当年蒙古兵攻下大理,忽必烈禁止屠城,人们皆折竹起舞。蒙古族的霸王鞭舞,姑娘们要戴高箍小笠帽跳,需要保持颈部和腰部的平稳,显得庄重大方。

 

兴蒙的姑娘们还善于表演各种灯船。像蚌壳灯、彩船灯、毛驴灯等等,在汉族中,一般是男扮女装来表演,但在兴蒙乡,则是女人演女人,甚至女扮男装。如果北方老家有人来,她们少不了要热闹一阵子,露几手南方的招数,学一点北方的套路,南北姊妹一别几百年,有多少叙不尽的旧缘新情。

现在,村里也兴搞那达慕大会,骑马射箭摔跤,照搬北方的那些样式。只是不在草原上,那种韵味怎么也出不来。他们习惯的,还是南方民族的做法。

“你要等做会时,中村的耍姑娘龙,才好看呢。”他们告诉我。

   我听说过“姑娘龙”。至少在40年代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时,就已有蒙古族姑娘舞龙的记载。最早在什么时候有“姑娘龙”,目前还没人说得清,只听老人讲,“姑娘龙”是兴蒙乡“地会”中一个很有特色的节目,因为舞龙和引宝的13个人,全是蒙古族小姑娘。在不许妇女耍龙的这一带汉族眼里,13个小姑娘风风火火地耍龙,是很招惹人注意的,特别是在“地会”这样带有宗教气氛的“庄重”场合,她们的出现更易遭来非议。

让我略感意外的是,“姑娘龙”不但没被非议,而且竟然成了这一带几大庙会中压轴的“保留节目”,这不能不使人对蒙古族女人的“能量”刮目相看。

蒙古族姑娘舞“姑娘龙”。刘建华 摄

 

   有人认为,乡民之所以能容忍蒙古族姑娘耍龙,大概与对蒙古族降龙女神阿扎拉的民间信仰有关。传说在明朝水乐年间,京城皇宫中出现一条九头十八尾的孽龙作怪。京师恐慌,永乐皇帝广招天下异人除害。杞麓湖畔的蒙古族放牛少女阿扎拉善降龙,这里九沟十八潭的龙都乖乖地服她管。她到了京城,降伏孽龙,被皇帝封为“降龙祖师”。民间不仅有她的传说,还有她的神祠。当地各族遇有求雨抗涝之类的事,都要请蒙古族去祈祷。由于有这个“来头”,蒙古族姑娘耍龙,也才被习俗所认可。

   就像北方蒙古族崇尚青、白二色一样,兴蒙乡蒙古族传统的“龙灯”,也以青龙白龙为主。青龙象征幸福吉祥,万事如意;白龙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姑娘龙”耍的是青龙。青为天神至尊之色,让姑娘们来耍青龙,该是对女性很尊重的一种表示吧。

   在中村,姑娘们给我介绍过那“龙”:‘“做得太重,很难耍呢!”“龙”骨用木架竹编,“龙”皮用蓝绸加金箔鳞片,“龙”脊加连珠、小镜片等,舞动起来,金光闪闪,很是惹眼。舞龙的姑娘有12个,在大锣、大钹、铓锣、銎锣、大鼓的伴奏下,前俯后翻,配合默契,一条笨重的大龙顿时变得活灵活现,翻卷腾跃,让人眼花缘乱。

太阳渐渐偏靠在山头上。女人们跳得汗涔涔的,紫红脸膛上的汗珠在夕阳里金光闪闪。当我们离去的时候,她们还在旋转舞蹈,像一条盘旋游动的龙……


TAG: 姑娘 述古 五尺道 跳乐

放牛班的课堂 引用 删除 放牛班的课堂   /   2010-07-26 23:44:03
沙发!!!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