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灵(1)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0-18 20:27:17 / 个人分类:鼓灵

 鼓灵(1)

邓启耀

 

    云南川谷纵横的山地“秘境”中,常会传出阵阵神秘的鼓声。它们在空谷里回荡,荒野间飘传,如同沉寂五色土地上隐伏的精灵,让人感到这山水林莽中似有一种超自然力量的原始的搏动。

    我第一次被少数民族的鼓声所震撼,是在未满17岁时。那年,成千上万没读完书的中学生,远离父母,被指派到旧称“蛮瘴之地”的边疆垦殖。坐卡车走了许多天山路,终于在越来越挤的山群中停住。这是个狭长的坝子,两旁是高山,云横在半腰,一条江从中间流过,半边清,半边混,这就是大盈江。当我们看到从几乎所有女人的嘴里,都不时“哇”地吐出一些红声汁液时,不由吓了一跳。虽然后来弄清了那不过是嚼槟榔的习俗,但听到“嘣-啪!嘣-啪”的鼓声由远而近时,脚还是有点发软,想起刚听到的关于当地少数民族用毯子裹人的传说

    这鼓声有些发闷,低沉而缓慢地在正午的烈日下向我们迫近。所有人一下停止了喧哗,竖起耳朵朝远处张望,鼓声仍从容不迫地响着,“嘣-啪!嘣-啪”与我们听惯的欢庆锣鼓大不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几乎就在这一刹那间,我们体味到身处异乡面对陌族的茫然之感,同时也意识到另一种文化,正通过这音色特异的鼓声,向我们传出信息。若干年后,当我们熟悉了这些民族以后,对他们神奇的鼓,也便有了一些了解。

    少数民族鼓的种类很多。那一年,把我们领走的,是敲象脚鼓的傣族,这是一个善良的民族,他们使远离家乡的我们感受到许多温暖。那些所谓毯子裹人的事,其实是他们的小伙子和姑娘在山野里谈恋爱时,共同避寒和遮眼的东西;至于那鼓声,是他们在象脚鼓面上粘了一些糯米饭,好使它的声音更柔和深沉些。他们爱鼓,凡有喜庆节日,象脚鼓的鼓声必定是牵动人们舞步的动力之源。

    邻县陇川景坎有座佛塔,当地人称“广姆”(金塔),据说塔内埋藏有一只玉免的遗骨。民间传说,这只玉兔曾救人出火海,是善的化身。所以,当地傣、阿昌等民族,对它的祭祀相当隆重,每年的“塔摆”(“广姆摆”),是德宏傣族规模最大的一个节日。甚至印度、缅甸、泰国等佛国都视其为佛光宝地。每年“塔摆”节日期间,人们穿戴一新,敲着象脚鼓,抬鼓和排芒,举着彩旗和形形色色的供品,涌向装饰一新的金塔。金塔四周祭幡林立,颂经声、芒鼓声响成一片。夜晚,烛光闪闪,天灯悬空,朦胧的塔影和隐约的鼓声,使这个热带的小坝,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在高寒山区生活的藏族,所信宗教主要是大乘密宗。鼓鼗和灯烛,也是他们向神佛礼膜崇拜、奉达祈意的共有方式。特别是那些用人骨做成的鼓鼗,有着神秘的宗教含义,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当然,这些都早已成为历史,只有油黑破蚀的鼓面和骨管尚让人忆起这类旧俗。不过,时至今日,鼓仍是少数民族宗教活动中常用的器物。在高原曲折崎岖的山路上,我们碰到过手摆小鼓,尘灰满面,磕着“长头”去朝圣的人,碰到过身背大鼓,头戴古怪面具行傩驱邪的人群;还有黄昏时分召唤人魂、牛魂或谷魂的多民族歌谣,伴着空蒙的鼓铎声,在山野里拉出阵阵幽深的回音;数以千计列队回环踏歌,按着长鼓和象脚鼓鼓点的指示去溯祖寻根的景颇人。

    女儿四岁时有一天突然问我:人死后到哪里去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童年时代的人类用神话回答这个问题,用葬礼解决这个问题。神话说,人从葫芦里出来,所以,人死后也要回到葫芦里去,让他的灵魂和始祖团聚。在送魂的祭典中,巫师敲着手鼓,念诵长达数千行的咒语或祭词(现在的人叫神话史诗或叙事长诗),不能念错,更不许“整理加工”,不然,还乡的灵魂便会走错路。化了装的舞队敲鼓击锣,在灵前挥刀开路,护送死者灵魂沿着古歌叙述的民族迁徙之路,象征性地溯回祖地。我有一次在云南永宁摩梭人地区调查时,参加过一次葬礼。当清一色男低音伴着鼓铎之声为死者灵魂唱叙创世古歌时,我感到一种强大的威慑力,震撼着在场每个人的心底,一股无形的力量似从遥远处被召唤来,将千古以来人对生与死、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通过音色特异的鼓铎声吟唱声,化为一种象征,一种暗示。长期生活在这种文化情境中的人,不能不在心灵深处留下它巫化的痕迹。

    过去,只要春播前佤山部落里响起木鼓声,十有八九与猎头的事有关。佤族的木鼓,是我见过的形制最原始的一种鼓。木鼓的制作十分讲究。它用整段木头挖槽镂空,音色脆亮。佤族认为,木鼓本身是鬼,是保寨子平安的,它又是“通神之器”,“神灵佑物”,一敲响木鼓,神就知道了。经祭祀后的木鼓,平时不准乱动,只在祭祀、报警、节日喜庆时敲打。农历四、五月间,佤族要盖木鼓房;到七月至十月期间,便可举行拉木鼓盛典。传说,人类从“司岗”(山洞或葫芦)里出来后,什么事也不会做,谷子长得很差。地神发怒,想用洪水淹没大地。人们赶紧祈问天神,并召集树、草和动物来商量,决定学鸟啄木,砍回一段原木造木鼓敲打,祭祀鬼灵,平息神怒。木鼓砍回来了,但敲不响,人们只好给木鼓盖了房子,剽牛、砍人头祭鼓,木鼓才会响。猎头祭鼓的习俗,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才结束,但木鼓的原始韵味,则一直保留到现在。它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988年省里搞民族艺术节,佤族木鼓舞很是轰动。木鼓似乎已经结束了它巫性的时代,开始趋向审美了。

    当然,在云南不少民族中,鼓的民俗的或宗教的功能还在或显或隐地发挥作用。一般而言,以各民族形形色色的鼓,年青一辈可能说不出什么来了,只会随节歌舞;而在老一辈人中,有关鼓的来历,鼓在什么时间和地点敲,怎样敲等等的传说和习俗,却还是记忆犹新的,每到重大年节祭会,他们还会态度严肃地向人们一一道来,认真表演。山地鼓灵,似乎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又显现着它的那几乎隐没了的历史面目,传达出有关民族传统文化的种种古老信息。

    基诺族的大鼓(人称太阳鼓),是他们最神圣的器物,平时挂在寨父寨母家里,严禁动用,只有过年时才敲击。基诺族神话说,远古时代,洪水滔天,所有的人都被淹死了,只有兄妹二人躲在牛皮木鼓里,幸免于难。创世神告诉他们,每天用鼓锤敲三次,如果鼓声清脆,说明洪水退了,大地干了,可以用刀划开鼓皮出来。大木鼓在洪水里漂了七天七夜,漂到攸乐山上一个最高处。他们从鼓里出来,大地空无人迹,兄妹二人就在这里居住下来。年复一年,他们感到十分孤独。为繁衍人类,兄妹只好结为夫妻,生儿育女,人渐渐多了起来。为让儿孙记住这事,他们修好大鼓,在农历十二月丰收喜庆、送旧迎新的日子,搭架把鼓吊好,男的在正面边击鼓边跳舞,女的在背面击鼓伴奏。众人围着大鼓跳舞,庆祝新生。

    或许是大鼓多与大地(神)相关,大地“母亲”又多与生育相关吧,鼓的祭祀,常常暗示着生的祈祝。

    石屏彝族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跳鼓坡节”,是用象征的方式与“母山”交配。当地人说,石屏的龙马山是母马变的。每年,“母山”发情,吼叫寻偶,吼声十分可怕。住在山下的彝族先民为使“母山”的欲望得到满足,就用牛皮绷成大鼓,由男子抬到山上去敲,边打鼓边跳舞,名为“踩山”。果然“母山”不叫了,而且那一年的包谷收成相当好。以后,由男子跳鼓踩山的习俗,便固定为一个节日,这一天,强壮的彝族汉子先喝个半醉,然后抬鼓上山,在粗犷的鼓声中,出手抬脚,扭腰晃胯,随性舞动,暗示永不衰竭的生育能力,促发“母山”多多受孕结果,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收。      哈尼族奕车人在新年“扎特特”(十月年)和农忙后的节日里,要按古规举行各种祭献祖先及神灵的仪式,求得丰收,求得生命的延续。人们敲着芒鼓,对鼓扭摆狂舞。有规律的三声击鼓各有其意,一声人口繁衍,一声五谷丰登,一声六畜兴旺,这是人与天神约定俗成的文化“密码”,为求新年、新人、 新谷的兴盛,人们总要以这种方式与天神“摩米”作一次对话。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兴旺的青草,舞者不时对鼓模拟各种性交动作,希望那象征母体的大鼓肚子里所装的一切,能通过这建立在交感巫术心理基础上的仪式,达到们祈求的结果。

      在一些民族中,人鼓交合的仪式已转化为鼓鼓交合的象征了。拉祜、佤等民族将鼓分为雌雄,二鼓相敲,同声相应,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景谷县拉祜族每寨都建有鼓房,内有直径一米多的一公一母两个鼓,母鼓比公鼓略小。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全寨祭鼓,人们向鼓房里放鲜花、献盒饭,全寨男女老幼在鼓前磕头祭拜。祭师用糯米花和茶水洒向空中,大家伸手争着去接,称为“接福”,谁接得多谁就会得到很多的幸福。随后,将接得的米花供在家里,以求今年庄稼丰收。

      死的祭奠,也是鼓的一大功能。铜鼓在云南一些民族里用途很广。用于葬礼的有彝、苗、布依等族。彝族花倮人的铜鼓舞源于一个农家女与龙王儿子恋爱的传说。铜鼓是龙王为亲家葬礼送的礼物。后来,凡是有家室后代的人死了,都要跳铜鼓舞。不过,由于铜鼓是龙王送的,所以,在农历六月六郎节至八月尝新节期间,禁击铜鼓。据说是怕这时敲了龙王送的铜鼓,就会引来雨水,影响庄稼收成。

      昭通地区的“四筒鼓”,由九至十二个持鼓、锣、芒等乐器的舞者,边击乐边舞蹈,因其中四人身挎筒状皮鼓而名,又因“乡人丧礼之用”而称为“跳丧鼓”等。舞蹈伴随丧礼进行,具有替亡灵开路、惊驱鬼魅的作用。纳西族骨葬时请东巴跳“起鼓”,也有类似的作用。

      还有些民族传统有祭鼓节,既为奠死,也为祭生;既慰远逝的祖灵,也慰活着的后裔。鼓,在生死之交的关键时刻,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建水龙岔河岸哈尼族每年农历正月第一个属龙日,要过芒鼓节。相传很早以前,哈尼族迁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山高坡陡,云雾缠绕,瘴疫遍地,人畜经常死亡。他们的首领在芒脑山顶选了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作龙树,带领全寨男人,向龙树献祭品,并把农耕的过程及人们的心愿编成芒鼓舞,向龙树表达族人的诚意。龙树被感动了,三天后,云开雾散,瘴疫也被热烈的芒鼓声吓跑了。从此,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为永传祖先留下的这一古规,后人把祭龙树跳芒鼓定为过大年。芒鼓节的三天里,当德高望众的“龙头”敲响第一声芒鼓,男人们争先恐后敲鼓打芒,饮酒歌舞,尽兴欢娱。

      苗族丑年十月第一个丑日(或卯日)开始,为时十三天的祭鼓节,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全氏族性祭祀活动。通过祭祀象征祖灵的牛皮大鼓,祈求祖先减免灾难,赐福儿孙。据苗族神话,姜央从蝴蝶妈妈生的十二个蛋里孵出来后,智挫水龙、老虎和雪公而坐天下,开田拓土,繁衍子孙。后来不知过了多久,发生瘟疫和旱灾,死了很多人。姜央认为,因为没祭祖,祖先生气而降灾,只有祭祖,才能免灾。由于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木树里生出来的,所以,必须敲击枫木,才能唤起她的灵魂。这就要做鼓来祭。祭鼓节有几个程序:先“醒鼓”。这是唤醒祖先的仪式。需设祭念咒,祖先入地,灵魂升天,快快苏醒,欢度鼓节。其次是“砍鼓树”和“凿鼓”,均有严格的祭仪。到“换鼓”时,大型祭鼓活动才告到来。节日第一天,祭司,鼓头及各家男性长者,到人迹罕至的藏鼓洞,把上届存放的旧鼓及其他祭祀用器物搬回寨子,换以新鼓,众人围跳,第二天为“引鼓”,即正式接祖先幽灵,寄附在一棵大楠木树上(原为枫木)。她从这棵树爬上天,也要从这棵树下来,所以,要全寨出动,把她隆重迎接回寨,待祭师念祭词请祖灵入鼓后,全寨人昼夜吹竹跳鼓,热闹异常。接下来的杀牛祭鼓、淋花竹、盖灵房、送鼓、洗鼓等祭仪,在日期选择、活动内容及形式等方面,都严格按古规进行,一丝不苟。

      鼓还有驱鬼镇魔的作用。木鼓和铜鼓在许多地方,被看作“神灵之宝”,能制服和驱逐妖魔鬼怪,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一般都将鼓置于祭祀场所或有鬼崇的地点供奉。景颇族木脑节中敲击的长鼓,有通神镇邪的作用:“荪木脑”第三天跳的“脑定”或“龙洞戈”舞,亦是以鼓伴奏的驱外鬼之舞;葬礼中,也要化装为野人,打着木鼓跳“革崩冬”驱逐鬼怪。苗族鼓舞,据说也来自一个英雄战胜恶魔,剥皮蒙鼓,剔骨作锤以驱邪的传说。

      由此可见,在这里,鼓不仅仅只是一种乐器,它或象征母体,人兽皆本于它;或形似女阴,血祭(过去常常是人祭)之后便可化生万物;或是送葬的指示,亡灵将循着鼓声回归祖地;鼓分阴阳,声联生死,既为祭生,也为奠死。生死灵肉,由鼓而发。

      有关鼓的经历,每个人都可能有所经历。我也将叙述我所经历过的一种,它在我的考察生活中,是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

2007年10月8日


TAG: 鼓灵 西南少数民族 行者手记

瑶族小妹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瑶族小妹   /   2012-11-19 17:15:16
看这文章的时候有音乐,不知道具体是什么音乐?是少数民族音乐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