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毡房的蒙古族(五尺道述古25)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6-02 22:46:56 / 个人分类:五尺道述古

 

  大概因为成吉思汗的缘故,在我的印象中,蒙古族人都是策骑着不羁的烈马,在大漠中纵横驰骋,手执弯弓射大雕的硬汉子。没想到在远离内蒙古的云南,竟还有另一支做"渔夫"、"泥水匠"和"农民"的蒙古族遣裔,而且与内蒙古的蒙古族相比,又是另一番模样。

  走进云南蒙古族最大的聚居地--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如果你以为在这里会看到蒙古族姑娘放羊、牧马、挤奶、打酥油之类的情景,那就错了。兴蒙乡没有想象中的蒙古包和草原。亚热带低纬度的湿热空气和依山傍水的高原平坝,早使云南蒙古族"生长鞍马间"逐猎游牧的放达生活,被鱼米之乡的定居农耕所代替。人们很难想象,那些在油菜花边安坐牛背的牧童和在河边洗衣的女人,就是在13世纪跃马闯荡天涯的成吉思汗的遗裔。小桥流水,土墙青瓦,哪里还有我们印象中的蒙古风味!

  接待我们的期如东老人过去当过区长,说起话来很宏观,很讲政治,一开口,就是历史、现实的实例和数据:

  我们是云南独一无二的蒙族(他总是把蒙古族简称为"蒙族"),到这里已经700年了,我们祖祖辈辈都知道自己是蒙族,有碑记传下来,但过去我们不敢出去,出去也不敢说自己是蒙族。解放前没有地位,经常受人欺负。国民党时候,保安团问你是什么人,你如果回答是蒙族,就要被抓,因为当时内蒙古那边解放了,会被当作赤色分子。许多老人,活到七八十岁都没有到过县城,怕受人的气。那时不可能解决民族问题,只有靠我们自己团结。和外族争斗,我们不怕死。要是造起反来,官府办法都没有。解放前戴大盘盘帽的来了多少,也弹压不了。一个民族,你老是欺负他,他反起来也不得了。

  落籍这里的蒙族最初以打鱼为生,旧称下渔村,70年代改为"新蒙",后来又改为"兴蒙"。全乡1023户,五个自然村,水田3900亩,年产粮360万斤。兴蒙乡原在杞麓湖边的,由于历代围湖造田,近300年来,杞麓湖水位下降,湖面缩小,兴蒙乡渐渐"离开"了杞麓湖。渔夫们只得弃舟上岸,在用湖面换来的田地上学习耕作,或是当上了木工和泥匠。过去我们吃粮水平不高,人均就100多斤。1979年国家的农业政策下来了,我们很高兴,吃粮水平人均达到了500多斤。就是钱还上不去,人均才百把块钱。我们的特长副业是盖房子,钱就靠男人外出干木匠泥瓦匠去挣。现在常年外出打工的,有500多人,主要是做建筑。新蒙乡木匠泥瓦匠的手艺在整个滇中地区都很有名气,搞建筑全省拔尖,起房三天就可以起。乡里哪家盖房,说一声,乌哩哇啦就来了,不消开工资,不请吃饭他都要来的,我们不会计较。今天你帮我,明天就我帮你。我们蒙族天不亮就把饭吃了,带一点饭,上山的,下海的,干起劳动,把地都震动了。

  讲述:兴蒙乡老区长期如东

  记录:邓启耀,1980

  他们所说的建筑,主要是土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屋基石砌,外墙用土坯或干打垒夯筑,一般在外表抹一层混有碎稻草的泥,条件好的再加抹一道白灰浆。门窗用青砖砌,讲究的有雕花,飘出飞檐,上履青瓦,是滇中一带典型的建筑式样。说到泥瓦活,哪个男人都会头头是道讲一阵子,也不管你听不听得进去:

  挖土要看地实不实。土软就要下杉松桩,最厉害的是下栎木桩,俗话说"千年桩,万年栎"。下石脚铺碎石、沙、石灰,三合碎石。又下毛块石、毛平石,讲究的要三錾一寸。打到四五錾为平石,一寸五錾最好。然后在石脚上砌土坯和砖。最讲究的是水磨砖,要磨得整整齐齐,摆得合尺,砖缝刚够一根针插进去。会磨的一天磨得七八块、十多块砖。砂子,会洗的,一天浇一小脸盆,砌砖用,极牢实,炸弹都动不得。会砌这种砖的叫大师傅,墙平得可以拿平尺量。盖瓦,讲究一人一天盖一根,椽子不会腐。要上几道灰:门槛灰、锁落灰、拼灰、接灰、筛灰......

  讲述:兴蒙乡大村沐家镒

  记录:邓启耀,1980

 

兴蒙乡村里的老式建筑,颇有汉家韵味。1994

  虽然他们已舍蒙古包而住进青瓦泥墙的宅院里,
但山墙和门台上的花纹,却仍明显地带着蒙古族的特色。1994

 

  云南蒙古族尊崇一代工匠鲁班。为了让鲁班蒙古化,他们传说他和旃檀大元帅同姓,原名"旃班",曾经教导蒙古族人学习土木工艺。通海县内的一所观音寺,除了供奉观音、蒙古祖先成吉思汗等人外,还有一尊鲁班像,牌位上书"旃班先师鲁国名贤",可见鲁班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这里的蒙古族汉子仍然保持走南闯北的性格,如今大多数人都到外地去当建筑工,即使如此,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乡里举行大型的"鲁班会"祭祀活动时,他们都会纷纷赶回来烧香祭献,清一色都是男人,求鲁班保佑他们来年兴旺。

  我问"鲁班会"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王绍章老人说:

  是哪年兴起的就说不出了。我们蒙族从曲陀关逃下来后,女人割草卖,男人拿鱼。后来到了这一片山,要住下来,就得学手艺盖房子。不料我们这一族人做的活计要好一些,四方的泥瓦匠都赶不上我们中村人,昆明都有名呢!家家户户敲泥刀吃饭,就要到鲁班面前磕头。

  为什么呢?根源有点神。因为我们的师父,是鲁国名士鲁班,我们叫旃班,和我们的旃檀大元帅是家门。旃班起房为什么起得快?他想起房,在大箐沟里做一些木人,个个都会干活。干完活,他一把火烧了。后来下大雨,那些木人,冲到山上变成山罗倮,冲到坝子就住坝子。这些事,旃班不想让人知道,不过还是被他女人识破了。他囡给他送饭,喊,爹,来吃饭了!一片山的人都在答应。她回家跟妈说,满山的人都会答应,认不出爹。她妈告诉她,鼻梁上会冒汗的是你爹。

  旃班的女人老是和他拗扭着。旃班创造了笠帽和蓑衣,女人嫌它又重又笨,拿油纸做了把伞,两个人都可以遮了。旃班做了水车,先没搞对,使起来费力,大汗麻得淌。女人见了说,没有七齿六叶咋个转呢!旃班加了这些东西,摇着就省力了。旃班无论到哪里做活,都要跑鲁国,骑个三脚木马,一下就到了。女人不想他走,把裤子洗了晒在木马上,就骑不走了。所以,鲁班会要避女人,专一是汉子,女人不得参加。

  讲述:兴蒙乡王绍章

  记录:邓启耀,1980

  在他们说的故事里,我突然发现"女人"是一个在很多方面都很有意思的角色。为了这些故事,我在以后几年,又跑了几次兴蒙乡。我觉得在他们经历和口述史中,能寻到一些书上没有的历史细节。


TAG: 蒙古族 述古 五尺道 毡房

民间影像:邓启耀的空间 引用 删除 邓启耀   /   2010-06-04 10:24:05
朝老师,您是这个领域的大家,还望多多指教!
朝戈金博客 引用 删除 朝戈金   /   2010-06-03 19:26:21
谢谢老邓这几期博文的分享。

回头应该去云南蒙古族社区走上一遭。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