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观察“职业乞讨者”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1-06 16:20:39

湖南最近一阵子由于受到北方强冷空气影响,时而晴朗,时而阴郁,时而风雪,温度一直在3°以下。除了路面工程够城管和社区忙的,还有就是一群城市里的特殊边缘人群,按照新闻里的说法,叫“城市职业乞讨者”。在新闻里,他们与我们的印象并不一样,多数是女人带着幼小的孩子在阴冷的地下通道里跪着乞讨。他们不愿意到救助站避寒,也不接受“盛情婉劝”返乡,哪怕是给他们棉袄、方便面都会一口拒绝,根据救助站一位中年女性主任说,“他们基本不接受我们的救助,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不太愿意我们干涉和介入他们的生活”。看着他们的境遇,只能苦笑:衣不蔽体,幼儿受苦,跪地乞讨,还有何“生活”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昨天没事跟同学去步行街逛逛,对于我们这个地级市类型的小城市而言,这是最繁华的商业区,人流量非常大。步行街的北半段靠南有个广场,靠北出口有个麦当劳,这段路每侧还有10来个门面,中间是花坛可以供人休息,剩余路面宽10米左右。正巧,我们在麦当劳门口等人,发现有几个“职业乞讨者”。因为一直以来我对这些乞讨者形成了死缠烂打、好吃懒做、欺骗路人、不知感恩的恶劣印象,又加上这则新闻,我反而萌发了接触一下他们,了解生活里真实的这个群体的想法。

在这段不长的步行街上,他们基本都围在麦当劳门口。一来,这个地方是一个出入步行街的开口,有一小块广场,除了他们还有一些流动小商贩(不远处还是一个电话亭,旁边有卖鞋垫五金的、手机贴膜的、彩气球的),人流量大且多停留。二来,由于靠近麦当劳,又是周六,很多家长带着小孩来逛街,多数都选择到这里消费。三来,这里路口相对很多,容易应付城管人员。以往见到有执法人员驱散他们,虽然不会扣押和没收,但是会影响他们的“生计”。因此,他们见来人了就一哄而散,等到执法人员走开马上又恢复如初。

他们大致上分成了两个类型:一种是以妇女为中心,小孩作为散点,团队合作。一共有三个妇女,各自带着2-3个小孩,年龄大约都是8-12岁的样子。他们分工非常明确:一个小孩负责守在麦当劳门口,见到有人出来就乞讨;一个小孩则站在2米远的地方,看到有人被围着,就立马去帮忙,空闲的时候就打“游击战”;还有一个小孩的话,基本上都是跟着他们的“上级”妇女身边,或者尚在襁褓,被背着、抱着。妇女们并不积极地乞讨,而是闲散地到处走来走去,观察这些小孩是否讨到钱、是否有麻烦,父女之间也会走到一起聊天。从口音判断,大致上是西北人(仅我所遇到的情况而言,无任何地方歧视色彩),我并没有听太懂她们的交谈内容。妇女们一看到小孩讨到钱,她们会慢慢移过去把钱拿走,或者向小孩招手。很难判断,孩子与妇女之间是否是母子/女、亲戚关系,但是妇女们对孩子而言却十分有权威,有时候也有孩子跟妇女撒娇,妇女也会给孩子擦擦鼻涕。还有一类是两个年龄稍大的中学生摸样的小孩则各自为政,很少跟这几个妇女交流。总体上说,他们的穿着都很朴素,妇女们围着头巾,有的小男孩戴着一顶帽子。因为一直站在外面,他们的手都有龟裂的地方,有个小孩的手红肿得变紫了。

我的两个男生同学来的比较早,两手空空地站在那里。他们告诉我,刚开始这些小孩也在他们前面乞讨,但是两个男生没怎么搭理,自顾自地聊天,小孩觉得自讨没趣就走开了。同学说这些人多数是为了骗钱,边上一个路人也附和,并且提醒我们别 “上当”。可能是因为觉得我与他俩是熟人,之前没有乞讨到钱,他们虽然注意到我走过来了,但是没有拉我。在我跟同学聊天的10分钟里,我发现他们比较喜欢拉有小孩的家长,一些穿着较好、背着包的年轻女生也是他们的乞讨对象,还有一些放假的穿着校服的高中生也屡屡被围。这三类人确实基本上都掏出钱给了这些孩子,一般都是1元或者5元。也有一些女生、老人从这里经过,会主动走上前去给他们钱。如果有人给钱了,其他小孩会蜂拥上去,拉着包、衣袖,也要求获得同样的施舍,但很少人会照做。其他的一些提着购物袋的情侣或者妇女,也是他们的“目标”,多数人会置之不理。

因为站的有点久了,我跟同学走进了麦当劳,买了一袋外卖。刚走出门,小孩就盯上了我们,他先是向我们乞讨钱。我并没有作出回应,我想看他下一步会怎么做。不几秒,另一个小孩也围上来拖着我,我试图挣脱他们俩的包围,示意我的同学先快步离开。接下来,我便开始跟他俩聊了起来:

A(乞讨小孩,合称,下同):哥哥,行行好啊,给点钱吧(他们说的是带着口音的普通话,显然不是本地人。两个人一人背着一个破旧、脏乱的书包,衣服不是很厚实,脸冻得通红)
B(我,下同):你几岁了呀?(我希望对话可以跳出来,不跟着他们的思路走)
A:我们读书没书费了,能帮帮我们么?(两个孩子显然很坚持自己的目的)
B:你要先告诉我,我先问你的呀。
A:…..(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可能觉得我有病)
B:哈哈,你们告诉我,我请你吃好吃的。
A:嗯….8岁(一个小孩很配合我,另一个开始发现下一个目标,有点心不在焉了)
B:喏,给你一袋薯条。(为了稳住他俩,我只能先兑现我的诺言。)
【这时候,他们的“上级”C来了…….两个孩子抽了几根薯条吃起来,然后有一个离开了,去向另一个人乞讨】
C:干啥呢!(瞅着小孩瞪了一眼,拿走了薯条)
B:别生气别生气。我觉得你家小朋友挺可爱的。
C:给点钱吧。(她倒是不跟我客气)
B:这两个小孩是你的孩子么?
C:过来,大声叫,叫妈妈!(显然,她太明白我想问什么了。对于这个问题,她应对得非常自如)
B:怎么让孩子出来乞讨呢?
C:我们那里遭了灾,出来讨口饭吃呗。(她白了我一眼,大概嫌我问得多,又不表示表示,开始来着小孩想走了)
B:你们是哪儿的人啊?遭什么灾了?(我拿出了钱包)
C:嗯……….就是遭了灾,日子过不下去了。谁爱受这个罪啊….(她停顿了一下,估计在想咋回答,或者觉得我会给钱了,拉过小孩子)快,跟哥哥说好话,让哥哥帮帮我们。
A:给点钱吧,哥哥。(一边掏薯条,一边敷衍)
B:那你有证明么?你们哪儿的,我看你说得对不对。(妇女可能是觉得我怀疑他们,不太愿意跟我说话了,转身就走)

我没打算继续问下去,答案显而易见。小孩手里的薯条快吃完了,大概是饿了。我掏出五块钱给了小孩,跟他说:“回家吧,快过年了。”这句话既是对小孩说,也是对他的上级说。如果真是亲生的,如果还有点亲情和乡恋。可是,五块钱能干什么呢,兴许只够他们吃顿饭,兴许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五块钱,兴许他们希望有越来越多像我这样只要回答问题就给钱的“傻子”。我不知道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她们已经开始抵触我了,我们的对话就在这种不太轻松的气氛下仓促结束。同学觉得我太心软了,开始埋怨我:你一转身,他妈就把钱给拿走了。

路上,同学指着一张饭店招聘启事开玩笑说,即便是再没读过书的人,只要勤劳肯干,不那么好面子,在咱们这里哪怕洗碗都能赚个1700,还包吃包住,她们有手有脚干嘛不找份体面的工作养活孩子,孩子还不需要受苦。另一个朋友跟我们讨论,这样的经历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心态和价值观。而我,心想估计自己成为了那些妇女们“最不欢迎的人”。

快到年关,这恐怕是他们最后的、也是最丰硕的一次乞讨。到底是社会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还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观问题呢?我不知道。只希望,来年她们不会再出现在凛冽的寒风里,不用再跪着、拉着行人。
分享到:

TAG: 城市化 留守儿童 乞讨者

心灵栖息小窝 引用 删除 问春   /   2013-01-10 00:03:20
以前看过一个报道,好像就是广州那边的,内容好像是:A把拐卖的儿童寄存在B那里,在找到买家时就把小孩卖掉,暂时找不到的,就被B带着去广场、车站等地乞讨,每天有一定的标准,达不到会受处罚,不给饭、打之类的,遇到像您这样交流太多的估计也有麻烦; 更甚的就是把拐卖的儿童致残专门从事乞讨……
现在在很多城市这种现象都很普遍,具体情况也很难辨认,每每见到,都觉得很难受,也很令人纠结:不给,觉得于心不忍,给,又是对这种现象的纵容……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