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的钝剑定稿(续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5-09 01:03:23 / 个人分类:我的2009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世纪初期的‘乡村危机’即是这种社会结构发展失衡状况的一种表征,中国乡村历史具有了与此前时代完全不同的内涵与意义。”尽管20世纪前半期是国家局势在激烈振荡中走向统一的时段,但社会革命的有限性造就了乡土社会的稳定性。相比之下,乡土社会虽然也呈现出反复波动的态势,但振幅较之国家政治的波动幅度要小得多。这就使得屡屡“断裂”的乡土传统能够在新的政治框架中不断地被再造与接续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城市作为参照的。国家有意识地树立“城市”形象,以“城市”幸福生活的图景引导农民,说服其与传统决裂。在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尽管国家对“进城”的农民有着针对性较强的政策保障与舆论保护,但“进城”对于农民而言并无多大吸引力。不过,在总体上,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的引导与传统农民对于城市生活乌托邦式的想象一拍即合,具有一致性。当时,“进城”农民虽也曾感受到某种“边缘化”的失落,但农民对“城市”仍怀有种种美好想象。农民对“城市”种种想象的真正破灭,是在1970年代末以来农民大量地、季节性地涌入城市之后才集中发生的。以乡土社会为主要阵地、以农民为主要传承者的民俗文化,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个“去语境化”的困境,或者说作为外在强势“他者”的城市,对民俗文化的存在境遇形成了本源性的剥夺。但同时,“去语境化”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语境赋予,民俗文化在长久的“去语境化”境遇中也形成了传统与当代相糅杂的当代语境,这是当代民俗文化在新时代获得新生的基础(耿波,2006)。如果说,以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阶段任务的确立为标志的中国乡土社会的转型说明了只有“耕者有其田”才能保证乡土社会的正常运行,那么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在继续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将民俗文化真正交还到乡民(无论是在乡耕作者还是进城打工者)手中,还鱼于水,以此保障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脉络畅通。

正如前文所述,20世纪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亦是乡土社会接受改造、不断解构自身传统的过程,而民俗文化则在这一过程中几度起落,命途多舛。在中国,城市从来都是乡土气息浓郁的城市,乡村则是越来越具有更多城市化色彩的乡村。有意识地促成地域民俗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可以使其在当代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特殊作用。促进乡土社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地区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民俗文化,毕竟贯穿着一方民众的集体智慧与文化逻辑,承载着民间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观念、精神需求、价值体系等,具有潜移默化的约定性,从而构成了一种无形的群体性行为规范。同时,民俗文化又代表着一种特殊的进化力量,具有一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民俗文化在现代语境中对“旧我”的挣脱与再造,在适应新语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身生命力的拓展,以及如何在涵化现代文化成分后获得新活力,遵循自身发展逻辑奔向未来,这样一种“温情的力量”应该引起学界特别的关注、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刘铁梁:《标志性文化与昆仑文化》,青海市艺术研究所、格尔木市委市政府(编):《昆仑文化新谈》,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

[2]舒建军、贺雪峰、黄平:《导言: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黄平(编):《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3]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张士闪:《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论20世纪中国乡民艺术研究》,《文史哲》2007年第3期。

[5]张乐天:《嵌入式社会变迁及其界限——对浙北一个村落的个案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乡土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耿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去语境化”》,《齐鲁艺苑》2006年第4期。

[7]朝戈金、巴莫曲布嫫:《民俗研究的行为视角——迈克尔·欧文·琼斯教授访谈录》,《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8]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9]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0]徐再高:《村庄精英:推动村民自治的新力量——贵州聚合村调查手记》,《中国乡村发现》200711月总第6辑。

[1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

[12]杨念群:《“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3]王先明、常书红:《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纠葛与重构——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权力体制的历史变迁》,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的乡土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发表于《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2期)

TAG: 民俗文化 乡土公共领域

杏雨飞扬——文忠祥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杏雨飞扬   /   2009-05-09 14:56:06
民俗文化在乡村秩序维持方面的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杏雨飞扬——文忠祥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杏雨飞扬   /   2009-05-09 14:54:13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0400
  • 图片数: 11
  • 文件数: 23
  • 建立时间: 2008-10-18
  • 更新时间: 2010-02-2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