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幡会:一个追求“天人吉祥”的联村仪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2-01 00:30:27 / 个人分类:旧作存正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本地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免费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京西幡会:一个追求“天人吉祥”的联村仪式[①]

                                         张士闪

 

[提要] 京西幡会是北京门头沟区庄户、千军台两村以信仰为依托,以艺术表演为手段,以“天人吉祥圣会”为号召,旨在通过定期的礼仪互换达至文化认同,实现社区和谐的一种联村仪式。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当地民众的地方性知识出发,对于京西幡会的历史传统、内在机制与社会功能予以体认。京西幡会是传统吉祥文化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实践与落实,并因之成为乡土社会中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应对其内在机制与当代性转换予以特别地关注与研究

[关键词] 京西幡会 吉祥 联村仪式

 

 

民间的群体性仪式表演活动,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社区文化传统,始终存在于华北乡土社会中。作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传统地缘组织,它们以“酬神”兼娱人的刻板的仪式表演,承担着凝聚社区和社会教化的功能。如果按照其辐射地域范围来划分,则大致有家族仪式、村落仪式、联村仪式、跨区域仪式等类别。就笔者多年来在田野调查中所见,联村仪式在当今华北地区的存在并不普遍,但却具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在这些联村仪式中,有的以比较固定的组织机构为支撑,有的则仅具一个松散的临时性组织,但都讲究定期举行,多为一年一度,且普遍以“吉祥”、“太平”等为号召。本文所关注的京西幡会,涉及结邻而居的三个村落,它们在京西门头沟区的一道山谷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社区。作为定期上演的一种社会仪式,幡会代表了社区内部一种比较稳定的村际联系方式,并以向全社区成员显示或强调某种文化传统为手段,定期地清理社区中的不和谐因素,强化其内部秩序感。

本文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就这一带乡土社区而言,京西幡会传承的内在动力何在?它通过怎样的方式,达至怎样的文化认同?这实际上牵涉到幡会在维系村际关系、强化地域认同、谋求社区和谐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幡会活动的本体意义与潜在张力。

 

一、          京西幡会

在京西门头沟的大山深处,有三个历史较为悠久的明代古村——板桥、庄户与千军台。其中,板桥村被一座古桥分隔为东板桥、西板桥两个自然村,京西古道便从古桥下穿过。由这座古桥往东是一道不宽的山谷,板桥、庄户、千军台三村从西南略向东北依次排开,各相距约3华里。往北是由髽髻山、清水尖两山往下延伸的一道斜坡,三村村民在这道斜坡的平台上建造起许多庙宇,如娘娘庙、玉皇庙、龙王殿、菩萨殿等。这样,大致以古桥为界,乡民在这道狭长山谷中开拓出世俗生活社区,而在山谷北坡建构起一个神佛杂居的神圣空间,由此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乡土社区。

在传统乡土社会生活中,世俗生活需要信仰的导引,而神灵世界也离不开乡民的维持,由神圣与世俗交织而成的仪式表演活动大致与此有关,京西幡会即此。

京西幡会原名“天人吉祥圣会”,又称“天仙会”,所供奉的神灵以天仙娘娘为主,据说是明代嘉靖年间这一带村民从山西“请”来的。根据三村老艺人的口碑资料与部分家谱资料分析,幡会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有十七代。按照乡民的说法,该幡会原由三村联办,会期为每年正月的十四至十六,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庄户、千军台两村在正月十五、十六主客轮流走会的形式。两村幡会的组织者、表演者都是义务参与,分文不取,但都能依照幡会的俗规旧制各尽职守。

整个幡会活动主要包括四个程序:(1)幡会的筹备与组织。春节过后,两村的会头先要在千军台聚餐,磋商办会事宜;确定以后,便有村里热心的妇女自发地到村委会大院里挂幡晾晒,缝补修整;正月初十前后,参加幡会表演的人员来村委会排练,备办相应物品的工作也开始进行等。(2)接神仪式。两村分别进行,在仪式上有所区别,庄户村流行“供大表”的仪式,[]千军台村则以燃放鞭炮和演奏乐器的仪式接神。(3)挂幡走会。包括挂幡起会,村内走会与联村表演等。(4)送神归位。[]2004年以前,在幡会表演结束后还有主村待客、看戏的活动,但今已不存。

此外,幡会在解放前还曾到涿州、妙峰山、潭柘寺、戒台寺等地朝顶进香,参加庙会,在近年来参加了政府组织的龙潭湖赛会、顺义区张镇花会等活动。但幡会的始终是两村之间在元宵节期间礼尚往来的走会活动,受篇幅所限,对于上述幡会外演的情形不再赘述。

我在访谈中发现,乡民习惯于在相互磋商中向外人介绍他们的幡会。当我面对单个村民进行访谈时,他常常会有停顿,显得木讷、犹疑,认为自己的表达远远比不上电视台所拍的资料片。推其因,这既与乡民自认为处于文化低位的心理有关,也与他们平时遇事习惯于在相互磋商中寻找一种“合情合理”说法的心理定势有关。乡民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磋商而形成的村落知识,为村落群体成员所共享,无形中就在村落社区内具有了“天经地义”的权威,但这种权威并不为所有村落成员均质性地共享。在村民的心目中,外来访谈者无疑是代表着另外一个更具权威性的文化体系的,他们需要将习以为常、平时并未特别留意的内部知识进行“转译”。在磋商中形成的村落知识,在“转译”时也要通过一定的磋商才能顺畅进行。但我也注意到,一些与幡会相关的话语多次为乡民所提及,有的还被有意加以强调。细心解读这些话语,或许可以为我们理解幡会提供一条捷径。

 

1. “三村成龙”与“龙头、龙身、龙尾”的说法

处于同一道山谷之中的千军台、庄户和板桥三村,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里形成了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首先,受地理条件限制,三村之间在历史上自然形成了一个较为狭小的通婚圈,相互之间有着“亲家村”的关系。[]其次,三村的传统经济产业都以采煤与运输贩卖干鲜果品为主,属于典型的“靠山吃山”经济。面对着同一块自然资源,村际之间的磕碰在所难免,而“亲家村”的关系既有可能“大事化小”,也有可能使之加剧、升级。

显然,在这一带普遍流传的“三村成龙”的说法,反映了一种以地缘因素为基础、通过文化认同的方式将三村贯通为一个整体的社区理念。推崇秩序、强调合作的幡会仪式表演活动,无疑是这一理念的绝好载体

然而,当地还广泛流传着“千军台为龙头,庄户为龙身,板桥为龙尾”的说法,似乎又在强调着三村的地域性差异。后来,我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得知,“龙头、龙身、龙尾”的说法最初源自于历史上三村联合办会时各村会档的走会顺序。原来,以前的幡会曾是三村联办,正月十四在板桥村,正月十五在千军台,正月十六到庄户村,总共走会三天。直到闹出一场纠纷之后,千军台、庄户两村的幡会不再踏入板桥村的地界,才开始了两村之间的走会往来。[]前几年,板桥村曾有人提出要将现在两村往来的幡会表演恢复到原先三村走会的传统,但未获成功。究其因,按照几位老人的话说,就是“老一辈积怨太深了”。我在板桥村调查时,既感受到村民对本村曾经拥有幡会传统的自豪,也感受到他们对于幡会现状的惆怅之情。

两相结合就不难理解,这一带乡民一再强调的“三村成龙”和“龙头、龙身、龙尾”的说法,恰好体现了某种“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社区整体观。而关于三村走会纠纷的传说本身,也未尝不反映出乡民对于乡土秩序的重视,与对于违反民俗规约行为的严格禁忌。

 

2.“两村是一个会”

千军台、庄户两村人经常将一句“两村是一个会”挂在嘴边,这实际上与他们试图赋予幡会的功能与意义有关。传统乡土社会中村落之间因自然条件的限制而造成的的生活和文化的差异,与并不清晰的村际边界,容易引发种种纠纷,和谐气氛的营造和定期的沟通就显得特别重要。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相邻村落,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因为各村落社会就其根本而言是同质性的,因而村民可以借助于某种“神圣的娱乐”的形式[]实现沟通,凸显社区文化的统一性与整体性,暂时性地消除差异,而这也正是具有社区同庆色彩的联村仪式所以能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幡会仪式的表演过程中,千军台、庄户两村呈现出合而为一的整体化特征。两村的幡旗和各会档在穿插表演中相互照应,组成了一个有头有尾、富于整体感的走会序列,乃是对“两村是一个会”说法的形象展示。走会本身在两村之间形成的礼仪往来,和走会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礼让意识,象征并强化着两村和谐共处的关系。当幡会以进香的名义从这一带乡土社区中走出,走向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这一联村仪式本身也就从一个具有普天同庆色彩的社区狂欢活动,成为向外界展演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显示社区的整体性存在的一种文化表演。此时,幡会对外显示的是两村对于一个村落联合体的一致认同,并因之而成为该村落联合体的象征物。

 

3. “三十六会档”

京西幡会中有所谓“三十六会档”的说法。按照千军台、庄户两村乡民的说法,在上世纪30年代,一个标准的走会序列大致如下:

1. 铜锣两面(千军台村、庄户村各一面)

2. 御封银锤一对(由千军台村两位村民所执)

3. 灵官旗(庄户村)

4. 客村的地面幡

5. 主村的地面幡

6. 窑神幡(庄户村)

7. 马王幡(庄户村)

8. 龙王幡(千军台村)

9. 地秧歌(庄户村)

10.           三圣幡(庄户村)

11.           太阳幡(千军台村)

12.           送生幡(千军台村)

13.           中心老爷旗(千军台村)

14.           吉祥班(即“吵子会”,千军台村)

15.           三官幡(千军台村)

16.           子孙幡(庄户村)

17.           眼光幡(庄户村)

18.           号佛(千军台村)

19.           娘娘驾(千军台村)

20.           天仙幡(千军台村)

21.           东岳天齐幡(庄户村)

22.           两村音乐吹奏班

23.           地藏幡(千军台村)

24.           观音幡(庄户村)

25.           老君幡(千军台村)

26.           两村混编的音乐打击班

27.           玉皇幡(千军台村)

28.           挎鼓锅子会(庄户村)

29.           真武幡(庄户村)

30.           蓝旗两面(归属不祥)

31.           真武旗(千军台村)

32.           御封铁锏一对(由庄户村两位村民所执)

 

将以上各面幡旗与表演会档都统计在内共有32种,再加上传说中曾参加走会的板桥村所拥有的3面幡旗(上绘有眼光、子孙、斑疹三位娘娘的神像),和五虎少林会、吉祥会等3个表演会档,计有38种,可知“三十六会档”从来就是一种具有吉祥寓意的约称。当我在2005年春节期间前往调查时,上述23面幡旗已减至19面(千军台村10面,庄户村9面),表演会档也有所减少,但村民仍然保留了。

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生活节奏相对舒缓,长期浸淫其中的乡民,趋向于将一些事体仪式化,以此营造出与日常生活相区别的“神圣”感。大至过年、盖房、婚娶之事,小至开锄动镰、收割入仓之举,皆能仪式化地渲染出某种吉日良辰、亲自出马的豪迈,这既是对于冥冥之中某种更为强大的生命力量的热切渴盼,又是对于眼下所正在进行的事体必将吉祥顺和、无往而不利的预期,同时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于日常生活节奏的调剂。当乡民对外人谈及,就显示出某种百神佑护、威武雄壮的气势。这一带流行的关于幡会“三十六会档”的说法,实际上是村民对于他们所拥有的这一悠久传统的强调,意在显示幡会的不同凡响。

 

二、          对于幡会活动的多视角解读

在乡民的精神世界中,我们所谓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表演等范畴,往往是混融一起而难解难分的。当我们为将京西幡会定性为“民间艺术”还是“信仰仪式”而颇感困惑之时,乡民却感觉不到这一划分的必要。其实,我们对幡会所做的“民间艺术”或是“宗教信仰”的理解,只是对于这一联村仪式中某一局部的特指,都不能括其全貌。乡土社会中的任一民俗事象,都不能孤存于乡土社会的整体生活之外。对于幡会活动,就有必要在村落社会尤其是村际关系的特定语境中从信仰、艺术和礼仪的角度予以解读。

 

1.作为信仰仪式的幡会

京西幡会毕竟是一个联村的香会组织,前往庙宇进香朝拜是它的经常性仪式活动。即便是在元宵节期间为期两天的走会活动中,两村也都分别以本村的庙宇为中心,循着大致固定的走会路线,或在歌乐伴奏下高擎幡旗沿街走会,或在神庙前作集中性的敬神表演,以完成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祭祀仪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庙宇都是两村幡会在出村走会前集中表演的地方,而外出走会归来,也要在庙前表演一番。庄户村供奉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的“三圣殿”(当地村民俗称“大庙”),是两村幡会的必经之地,届时各会档都要使出浑身解数在此表演一番,而由两村乐手混编而成的吹奏乐队与打击乐队,则分列于三圣殿的东西厢房里,长时间一刻不停地演奏。[]以前,跟随观看的女性是不能进入三圣殿内院的“圣地”中来的,只能在在殿外的下院里观看表演。最让人羡慕的,是可以进入三圣殿东西厢房里进行演奏的乐手,他们距离神佛最近,又可以坐着演奏,还有人提供当地土产的黄芩山茶以供润嗓解渴,因而一些老乐手在回忆当初的情形时满是自豪。

幡会中为什么要设置前文所列的一组神灵?按照当地村民解释,因为这是一个朝顶进香的“天仙圣会”,所以首先要朝拜的便是碧霞君;眼光娘娘、子孙娘娘在民间最受欢迎,因而得以在其左右陪座;泰山神东岳大帝是碧霞君之父,不能不请;幽冥教主地藏菩萨统领阴界,是东岳大帝的上司,理应受请;“天仙圣会”是道教活动,东方教主太上老君、北方教主真武大帝、中间教主玉皇大帝都要请;幡会的举办日期元宵节,恰是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的生日,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这三官在道教神灵世界里举足轻重,在人间也很受推重;致富发家离不开财神,开荒种地、砍山伐木等生产劳动离不开山神,一方土地官位虽小,但人们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他,于是财神、山神、土地被当作“三圣”共聚于一旗之上;开采煤窑离不开窑神,饲养骡马驴牛等家畜离不开马王爷的佑护,种地劳作与日常过活离不开水龙王的照顾,上述三神一个也不能少;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神也须到位;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祈求最灵,名气又大。此外,幡会队伍中有三面大旗非常醒目,分居前中后三处要地,其中灵官王元帅是碧霞君驾前催运粮草的先锋官,也是天仙圣会的门旗官,担当为幡会开道之职;关帝圣君是伏魔大帝,为道教神统中能够降妖除魔的万能神;真武大帝坐镇后场。因为元宵节期间主祭北方神,故真武大帝一神分占二面幡旗以示强调。这三面大旗使得幡会众神首尾相接,遥相呼应,连贯成一个灵动的整体。

地面幡,又称地名幡、标志幡,为两村的前导旗

TAG: 联村 天人吉祥 仪式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0398
  • 图片数: 11
  • 文件数: 23
  • 建立时间: 2008-10-18
  • 更新时间: 2010-02-2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