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富不仁的民俗学研究
查看( 704 ) /
评论( 16 )
TAG:
- 於芳 发布于2012-03-25 13:31:00
-
的确是比较有趣的新视角啊,好像值得做啊,只是不知富人们乐不乐意被我们采访呢
- 宁锐 发布于2012-03-25 14:40:08
-
越是有钱人道德感越差。
- 木兰山人 发布于2012-03-25 16:13:19
-
感觉不好做
- 施爱东 发布于2012-03-25 18:09:46
-
晓葵兄所言甚是!
- 张多 发布于2012-03-25 18:14:30
-
如何界定“富”?“富”不等于“贵”。
- 笛威辛亢 发布于2012-03-25 20:45:41
-
首先,由于个人理解能力问题,标题引起我的歧义,以为是讨伐民俗学研究现在为富不仁呢。还想进来看看是怎么个为富不仁,哈哈哈。
其次,的确,我们平时也经常说越有钱越抠之类的话,基本是源自个人的观察,然后会与周围人取得共鸣,这一大众共识的形成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再次,王老师提出的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做,只是进行下去难度比较大。
- zjhong1978 发布于2012-03-25 22:29:27
-
被王老师的标题吸引,仔细一看,确实是一个好题目。
若是可能的话,让自己成为富人,进入富人的圈子,然后再做做看看(机会不大 )
但是否可以这样转换思路:地方上建宫庙以及大型庙会的时候,地方上那些富人们一定是会捐一大笔钱,这个捐钱的过程是否值得先做做看呢!
- 沙野 发布于2012-03-25 22:59:45
-
建议
问卷调查对象,不要是老奸巨猾的富人,而是没有超过16岁(本来想说18岁,考虑到现代人都早熟。。。)的富二代或者富三代。。。
- 谭淡 发布于2012-03-26 06:56:03
-
我也觉得标题比较特殊,以为是批评民俗学研究哪,呵呵。昨天刚看了一期《咬文嚼字》,里面正好谈到了标题的歧义问题。王老师是不是可以换一下标题啊。
- 王晓葵 发布于2012-03-26 07:43:27
-
如何接近研究对象,当然是最重要的问题。即使不能挤入富人圈子,成为他们的一员,也应该有别的方法。这也是考验一个学者的研究能力的问题。不然,研究黑社会、研究妓女的生态的人,是不是都要变成同类才能调查研究呢。其实,我举这个例子更大的目的是是觉得民俗学的视线不应该局限于村落、传说,而应该关注更多现实的问题。比如最近看到一本日本学者写的《选举的民俗志》,用民俗志的方法分析日本选举时选民的行动,从中可知看似非常西方、非常现代的选举制度里,潜藏着农村社会的人情世故、利益交换、家族连带等传承的要素。还有一个民俗学家研究战争民俗学,本来民俗学是不擅长处理类似战争这类“事件”的。因为它关注的是更长时段的“日常”。但是,战争必然对“日常”产生影响,比如战死者的祭祀和丧葬习俗,都和一般死亡有所不同。通过对战死者丧葬习俗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原本的民间习俗是如何和国家权力、社会变迁发生影响的。
象选举、战争这样的宏大题材,过去都是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处理的对象,民俗学好像有意无意回避这些。结果给人的印象就是民俗学家要么就是到农村访古搜旧,要么就考据、介绍年节礼俗,做一些文化考古的工作。这样下去,根本无法改变民俗学的边缘性的地位。所以,无论从学术策略的角度,还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都需要对当代社会进行“正面突破”的民俗学式的研究。
- 笛威辛亢 发布于2012-03-26 08:24:42
-
回复 10# 的帖子
王老师举的选举民俗学的例子很有启发性。
目前在中国广大农村开展的村长直选,真的是很有意思。就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及周边村子来看,选举的态势都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真的是与农村的人情世故的处理、家族势力的强大与否等等相关联。
若从这些视角切入,民俗学应该可以对现当下很多发生在农村或者城中村的“宏大”社会题材做出自己的解释。
- 张多 发布于2012-03-26 15:09:02
-
说到选举,报道说新任港首由寒门奋斗起家,最后政商兼顾的成长经历符合香港市民的心理。这里面就有民俗哇
标题搜索
日历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
27 | 28 | 29 | 30 | 31 |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70231
- 日志数: 46
- 图片数: 2
- 文件数: 8
- 建立时间: 2010-10-10
- 更新时间: 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