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河镇孟姜女故事文本的现实性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5-18 11:31:54 / 天气: 热 / 心情: 平静

文章

 

淄河镇孟姜女故事文本现实性

  孟姜女故事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已久,各地情节不一,特征各异,作为孟姜女故事发源地的齐国故地淄河镇所流传的故事文本有明显的现实性特征。本地故事文本情节较为简单,其间没有“千里寻夫”的浪漫情节;没有哭声感天动地,神人相助摧崩长城之说;也没有“滴血认骨”的传奇行径。究其原因,本地人所生活的地理、文化环境、生活经历以及讲述人的态度是影响本地故事文本特征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孟姜女;故事文本;现实性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文化丰富多彩,诸如民间传说故事就能很好的体现我国民间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孟姜女》便是我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孕育出的一朵奇葩,在全国范围内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就其流传历史来看,顾颉刚先生经过自己严谨的论证,在他的著作《孟姜女研究——<古史辩自序>中删去之一部分》中指出此故事原型最早当见于《左传》,源于齐之杞梁妻的故事,后来发展到西汉后期,刘向在其《说苑》、《列女传》中说她哭夫崩城之后因无所依托,遂投缁水而死。自此孟姜女“哭夫”、“崩城”、“投水”的故事主体才得以成形,在后来两千余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并逐渐演变为至今仍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各种不同的文本。这些不同的文本多得益于本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齐文化发祥地的淄博不仅承载了两千余年的齐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也是孟姜女故事的发源地,至今还保存着大量与孟姜女故事相关的民间风物,因此本地的故事文本应别具一格,有别于他处。特别是2006年公布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淄博市孟姜女传说”赫然在目,这不仅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更加重视,也吸引了更多民俗学者的关注。为了了解孟姜女传说在此地的流传文本的特点和传承情况,我们通过在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为期四天的调查,走访了七个村子,搜集到二十二个不同的故事文本,从中发现此地的故事文本多与本地风物相结合,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一、故事文本的现实性特征

1.故事主人公孟姜女与其夫即为本地或周边地区的人

孟姜女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关于孟姜女与其夫是哪里人的问题,各地流传的说法不一,莫衷一是,大致上都是往本地附会,都认为他们是本地人。我们可以从历史典籍记载来看,孟姜女故事发源于齐地,在最早的传说中孟姜女与其夫当属齐国人无疑,不过随着故事在全国范围内的流传,他们在其他各省又有了自己的“故乡”。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此地流传的故事文本中一致认为范喜良是她丈夫,至于他们是哪里人,或不清楚他们是哪里人,或认为他们是本地或周边地区的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相信孟姜女是真有其人的,虽然有的人说不清她到底是哪里人,但他们都相信孟姜女是活生生的人,而不妄加附会为“临凡的仙人”[]。至于在城子村、西股村调查时,虽然有的文本[]提出孟姜女是葫芦所生,但讲述人自己一再强调葫芦生人只是传说而已,表示自己也不相信。我们从中了解到,在他们所述文本中故事主人公是以确有其人的历史人物身份出现的,这就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也是其文本现实性的表现。

2.孟姜女之夫范喜良是因饥饿、积劳成疾或工程事故而死

关于孟姜女之夫范喜良的死因,各地故事版本所述不尽相同:天津静海县《孟姜卷》中说他不耐苦,逃归,给官兵追回,在长城堤打杀,筑在城内;河南流行的《孟姜女》唱本中说她丈夫不能受苦,被他们处死,葬于边墙之中。[④]我们通过调查整理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的:调查所得二十二个文本当中,有十六个文本明确讲述了范喜良的死因,其中只有三个提到了被筑到城内是为保城牢固、不再坍塌,属于非正常死亡;三个文本说是被砸死,其余的文本都说他是因饥饿、积劳成疾而死,这都算是死于常理,带有较强的现实性。其中值得强调的是,多个故事文本中都提及了每天送饭的具体次数,[⑤]也有的提及范喜良在修长城时所受的折磨。这些情形,在他们讲述人看来都是可信的,所以讲述故事时也就带有明显的现实性。

3.孟姜女哭倒的是本地齐长城,并非千里寻夫,无传奇色彩

提及孟姜女,大家很容易想到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万里长城”,“千里寻夫”是整个故事的一大亮点,极具传奇性的故事情节,也是孟姜女贤惠、忠贞的美德的最好体现。至于孟姜女到底在哪里哭的长城,各地的故事文本不大相同,但他们大致都认为哭的是秦长城而不是山东的齐长城[⑥]。可是我们所调查的故事文本中,除了两个文本中提及孟姜女所哭长城为山海关的秦长城,并非本地的齐长城,个别人不清楚,其余则明确指出孟姜女哭倒的就是此地的齐长城,还相当肯定的指明了哭长城的地点。孟姜女是本地人(前面已经提及),哭倒的又是齐长城,那么哪里还能演绎出一段“千里寻夫”的传奇故事呢?

4.孟姜女哭倒长城并非因感天动地

“孟姜女哭长城”早已成为千古绝唱,“哭崩长城”的故事也早就是千古佳话了,早在西汉后期刘向《列女传》中就有杞梁妻哭夫崩城的记载,后来故事在各地流传中不断被加丰富,各地文本都认为孟姜女哭倒长城时因为其情之悲感天动地,神人暗中相助劈倒了长城,使其寻到其夫的尸骨。可本地的文本中只有一例明确表示是因为感动上天,孟姜女才把长城哭倒,[]其余的文本除了个别的没有提及,其他的文本均有这样的说法:城墙是建在土上的,上面垒的才是石头,孟姜女哭长城的时候正赶上下大雨,于是大水就冲坏了长城的根基,后来又是打闪又是打雷,所以城墙才倒塌了,并非孟姜女哭倒的。这正是此地孟姜女故事文本的一大特点:尽可能给予最不现实的传说情节以最合情合理的解释。

 5.孟姜女并非滴血认骨,而是有信物为证

 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面对如此多的尸骨,哪一个才是他丈夫的尸首呢?很多地方流传的故事中都有“滴血认骨”的情节,有的说是神仙提示说:孝子的骨是白的,可滴白骨认夫;有的说是她祈祷:若是杞梁之骨,血流可入。[]可见,“孟姜女滴血认骨”的情节流传的还是比较广泛的。本地的故事文本中却没有一例提到“滴血认骨”的情节,大部分文本中没有辨认尸骨的细节,只是说别人告诉她:你丈夫被埋在这里了。她就在那里哭,哭倒长城之后就直接找到他的尸骨了。不过有三个文本中明确提到了有信物可辨认她丈夫的尸骨,[]这就直接打破了浪漫的“滴血认骨”的传奇情节,赋予它一般人都能理解、接受的现实性情节。

 6.孟姜女投河实属无奈

孟姜女的结局在各地的流传也不尽相同:有的文本中说她跳江了,后来被龙王认为干女儿了;有的文本说是她升天了;有的文本说她被加封为一品夫人,九十九岁寿终正寝等各种不同的结局。[]这当然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理想罢了。我们在此地调查得到的文本中孟姜女的结局大致分为三种:投淄河(其他河或大洼)而死;从长城上跳下,摔死;不知道怎么死的。[11]还有两个故事文本没有涉及到孟姜女的最后结局。[12]对于孟姜女为什么会跳水的问题,这几个文本又有不同的交代:第一种,丈夫已死,孟姜女又没有孩子,没指望了,无奈之下投水而亡;第二种,不愿嫁给秦始皇,无奈之下只好投水;第三种,孟姜女从秦始皇那里往回逃,半路被河(淄河)拦住,前有大河挡道,后有秦始皇追兵,无奈之下,她选择了投河自尽。[1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姜女的结局很符合孟姜女的忠贞品格,这也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这里没有浪漫性的情节,只有现实性的讲述。

此地文本中除了两个涉及到“孟姜女入海,秦始皇用赶山鞭赶山填海”的故事之外,[14]纵览故事全貌,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此地的文本都能给出很合理、现实的解释,根本不牵涉鬼神等超自然的内容。在此把故事情节简单描述一下:(葫芦生孟姜女)梦泉(孟梁台或莱芜)的孟姜女嫁给了范喜良,范喜良被征去修长城,每天送九顿饭(七顿、十二顿、十八顿),范喜良吃不到饭,终因饥饿、积劳成疾(被砸)而死,孟姜女送寒衣,(别人告知)得知丈夫死去,哭夫,(正赶上下大雨,雨水冲刷,雷电交加)长城崩塌,(通过信物)寻得丈夫尸骨,①抱着丈夫尸骨投水而死(后无秦始皇之事);②被秦始皇看到,欲强加霸占,不从,提出三个(几个)条件,秦始皇完成,(她逃走,秦始皇派人追,前有大河挡道)她投水而死。故事文本没有“千里寻夫”、“痛哭感动神灵,劈倒长城”、“滴血认骨”等一系列的浪漫性的行径,有的只是现实的合乎情理的解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此地文本明显的现实性特征。

二、文本现实性特征发微

1.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们所调查的淄河镇梦泉村、西股村、东坡村、桑杭村、池板村和涌泉村同属幸福溜[15],此地群山环抱,道路崎岖,长期以来与山外沟通不多,经济欠发达,信息较闭塞。[16]最近淄河镇大力开发的生态旅游项目,从侧面也反映出此地原始生态的完好程度,这样一个比较闭塞的山区是很难从外界接受大量的信息的,这也就为保存故事文本的原始性提供了难得的自然条件。作为孟姜女故事的发源地,本地原始文本本来就比较简单,情节没有目前流传的文本那么丰富、细致,更没有牵扯到鬼神相助的情节,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孟姜女故事的梗概,其间根本没有夹杂繁缛的情节。一般而言,经济、文化越发达的地区,流动人口越多,本地文本受外来文本的影响就越大、越明显,但是在这样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里,此地孟姜女故事文本是不太容易受其他地区的文本影响的,也就很少发生变异,这样就使得故事文本在传承过程中得以长时间保持了比较朴实的面貌。

2.此地多有与故事相附会的风物

民间传说一般都与民间风物联系紧密,它们之间要相互附会才能扩大传说的影响力,如果没有民间风物的附会,传说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也很容易被人淡忘。[17]我们所调查的城子村既有孟姜女所哭的齐长城遗址,又有孟姜女投淄河之处,[18]因此这里的故事文本的情节是我们所得文本中最完整、最细致的。此地故事讲述人把孟姜女的故事当做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讲述,并且非常肯定孟姜女就是在此地投水:“前有大河,后有追兵,没有路了,跳河了,那水太大了。冲到临淄后,临淄人把她埋葬了。她的坟墓在临淄。”[19];梦泉村位于劈山脚下,劈山山顶则是凶险、蜿蜒的齐长城遗址,半山腰则有本地唯一的孟姜女庙,庙旁有孟姜女哭夫之所——哭夫石,另山坡上还有“滚石破”[20]的遗址。本村的故事讲述人均认为此庙是为了纪念孟姜女曾于此地哭夫,并指出本地盛行的部分丧葬习俗[21]也是从孟姜女那里学来的,且有如此多的风物与之相附会,不由人不相信确有其事;涌泉村有孟姜女故居一处,据当地故事讲述人孟祥海说她路过此地,被姓孟的一家人认为干女儿,且在此居住半年有余,所以才在这里重修孟姜女故居;池板村的故事讲述人刘安森说离此不远的莱芜小张庄有个望夫山,此山就是当年孟姜女望夫之地,且认为孟姜女曾路过本地。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有如此多的地方风物相附会,这样就很容易把传说中的故事给坐实了,人们相信这是确有其人其事的。

3.当地人对孟姜女的态度

深受淳朴的齐文化的人本性和务实性影响的当地人,对孟姜女的态度也显现出现实性的特点:此地民众并不信奉孟姜女,没把他作为神灵来崇拜。虽然此地有孟姜女庙,但那也只是人们像纪念历史人物一样来纪念、缅怀她,“这是纪念她痛苦(痛哭)啊,就在这边盖了间庙纪念她。”[22]另外,池板村的孟姜女故居也是为了纪念孟姜女而建。当地居民对孟姜女的态度“就是觉得孟姜女挺可怜,还有就是她贤惠啊”[2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同情她的遭遇,钦佩她的品格,这种现实性的态度肯定会在故事传承时渗透到情节当中,也就强化了此地故事文本的现实性。

4.故事讲述人受历史记忆影响较深

总有那么一些历史片段给人们的记忆打上深深的烙印,这些记忆往往会折射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影响到人们对事物的看法,甚至是判断事物的标准。从本地的故事讲述人的态度,我们已经看出了这一点:其一,在人们心目中长城就是秦始皇修的,虽然以后的封建统治者不乏重修、加固的工程,甚至是服其他徭役,人们往往都附会到秦始皇身上,甚至认为齐长城就是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的一部分。[24]还有人往往把国民党“抓夫、服劳役”的记忆与秦始皇修长城混淆在一起,[25]这自然就拉近了人们与修长城这段故事的距离,现实性因素不可避免的会渗透到故事的始末。其二,“文革”时期的记忆深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以至于现在很多讲述人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一再表明自己的立场,甚至不断的在批判种种迷信的说法。[26]更有甚者,竟然还有些村民不敢讲述孟姜女的故事,深怕自己说了一些没有依据的东西会犯法,[27]由此可见“文革”那段历史时期给人留下的阴影之深。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必要的思想工作,但是故事讲述人抱着这种心态给我们讲述故事,或许他们隐匿了一些没有根据的情节,所以故事情节的现实性就越发凸显了。

三、结语

本地孟姜女故事既没有“千里寻夫”、“感天动地,感动神灵劈倒长城”的浪漫情节,也没有“滴血认骨”的传奇行径,只有合理的解释和现实性的说法。这不仅与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有关,也与本地诸多与之相附会的风物有莫大的关系,更与此地人们所受文化与历史记忆相关。可以说,当地的自然、文化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经历影响甚至决定了本地孟姜女故事的现实性特征。希望本地孟姜女故事文本的现实性特征能引发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为以后研究孟姜女故事提供一些必要的素材。

 



[]城子村的故事讲述人王明叶、韦良英、李宝琴、王玉莲、张翠英、韦良斌一致认为其为孟梁台人,魏洪军说她是梦泉人;梦泉的故事讲述人李作明说她婆家在梦泉,李作勤认为其夫范喜良是临淄人;池板村故事讲述人刘安森说她是莱芜人;涌泉村的孟祥海说她是临淄的,城子村的故事讲述人李文会认为孟姜女是淄博人,其余的讲述者都说不清楚他们到底是哪里人。

[]浙江、广西、广东等省份流传的《孟姜仙女宝卷》里就认为万喜良为芒童仙下凡、孟姜女为七姑仙降世,参考顾颉刚先生:《孟姜女研究——<古史辩自序>中删去之一部分》(下文再引此书,均简写为《孟姜女故事研究》)

[]城子村有三个文本、西股村有两个文本提及孟姜女为葫芦所生。

[]参考顾颉刚先生:《孟姜女研究》

[]城子村韦孝爱讲述的文本中说是每天送九顿饭;梦全村的李作明、李兴柱讲述的文本中也是说每天送九顿饭,李兴恒讲述的文本中说是送七顿饭;西股村的孟夏朋讲述的文本中说是每天送十二顿饭;池板村的刘安森讲述的文本中说是每天送十二顿或十八顿饭。

[]据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研究》的论述和本人在网上的查阅,发现除了山东之外的各省均未提及“哭倒齐长城”。

[]梦泉村李兴柱讲述的文本中明确提及说是感动了上天。

[]这两种滴血认骨的方式在湖北湖南等省份故事文本中都有提及,参见顾颉刚先生《孟姜女研究》。

[]城子村的王明叶主讲的文本中说是有玉佩为证,李宝琴讲述的文本中说是以宝囊为证;西股村的孟夏朋讲述的文本中说是结婚时的信物为证。

[]分别见于流传在河南、福建、湖南的故事文本,参考顾颉刚先生:《孟姜女故事研究》。

[11]只有梦泉村的李作举一人讲述的文本中提及孟姜女跳长城摔死,李作明讲述的文本中不清楚是怎么死的。

[12]梦泉村的李作明、池板村的刘安森讲述的文本中没有提及孟姜女的结局,都说是自己不清楚了。

[13]第一种情况见于城子村的魏洪军、梦泉村李作房、池板村刘安联讲述的故事文本;第二种情况见于城子村的李宝琴、韦良斌、梦泉村的李兴恒讲述的文本;第三种情况见于西股村孟夏朋、孟兆翠和城子村王明叶主讲的文本。

[14]城子村的韦良斌和西股村的孟兆翠所讲述的文本有所涉及。

[15]溜:本地人这样解释,处于两山之间,比山谷小的叫溜。

TAG: 故事 孟姜女 文本 现实性

雅俗簃——叶涛的博客 引用 删除 叶涛   /   2009-12-29 23:08:36
去用网站推荐的“一键排版”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7797
  • 日志数: 1
  • 建立时间: 2008-10-08
  • 更新时间: 2009-05-1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