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医药的一朵奇葩——艾灸疗法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8-17 11:42:04

 

2008CCTV—4国际频道《中华医药》栏目播出了我艾我健康,介绍艾灸疗法的有关情况,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随后CCTV—1《健康之友》栏目及国内知名电视台相继播出了类似节目,古老的艾灸又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灸法是我们传统中医药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称灸焫,是指利用艾绒或药物,放置于体表的穴位上或患处,借其烧灼和熏煨时的温热性或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而扶正怯邪,温通经络,调畅脏腑气血,达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用方法。它具有简廉安全、疗效稳定的特点,是一种实用的治病、预防、保健兼备的好方法。

一、灸法的起源和发展

灸法的产生不是主观想像、猜测的结果,而是劳动人民从不断地医疗实践中,历经千百年的探索,逐步总结起来的。具体地说,灸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懂得了用火后,长期与自然界、疾病、衰老等因素作斗争或生活体验而形成的智慧结晶。灸法形成之初,火是其产生的重要起源因素。在风餐露宿、食果披叶的原始社会里,大自然一片荒凉,古人劳动、生存的能力很低,然而火的发现和利用,给人类带来了寒日的春光和战胜猛兽的武器,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灸法的发明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群居而生,猎取的食物以火烧烤,寒冷侵袭时烘火取暖,在这些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常发现某些病痛久受火的熏烤或热的物体贴附在身上或偶然不慎受到火的烧灼而病痛减轻,甚至彻底消除了。人们从中受到了启示,主动去试探。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思维进步,人们逐渐积累了不少经验,如:热物贴腹,可以缓解因寒冷所致的腹痛、肠鸣;熏烤关节,可以减轻寒湿造成的关节疼痛等等。由偶然源于火的体验到自觉地主动地以火祛病防病,这时灸法已作为一种独特防病祛病的方法被人们所认可,并被后人沿用,发展。灸法自形成以后,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据早期可考文字记载,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已有《阴阳十一灸经》和《足臂十一灸经》两部经脉著作,其中就描述了经脉的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灸法所宜等。在早期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也记载与灸法相关的内容: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灵枢·经脉篇》指出:陷下则灸之。《灵枢·官能》言: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这说明灸法在当时已较为盛行,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还指出了灸法的产生与寒冷、生活习惯、发病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灸法适应某些原因所引起的病痛,同时,也叙述了灸法的施灸顺序、剂量、补泻等,促进了灸法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灸攻针达的治病的医家。《左传》记载了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晋景公病,延请秦国的医缓诊治,医缓言:疾不可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孟子·离娄篇》说: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丘所谓无病自灸也。艾灸法,历经各代,不断的发展完善,如《外台秘要》、《小儿明堂灸法》、《骨蒸病灸法》、《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灸逢源》、《针灸问对》、《神灸经论》等著作,促进了灸法的完善。灸法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灸法著作和实践上,也体现在施灸取用的材料中。在取材上,自灸法有了初步定形之后,多取艾施灸,因艾生长起源久远。在《千金方》中就记载了筒灸。也产生了用药未与艾绒混合而成艾卷熏的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有用灯草蘸油点火在患者皮肤上直接烧灼的灯火灸以及还有用硫磺、灯芯、桃枝、桑杖、黄蜡、药锭等施灸方法。灸法的操作也越来越丰富。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等,还有从触皮肤灸发展到隔物灸、温灸器灸等。总之,灸法自形成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它的形成与发展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实践与理论交替锤炼的产物,至今已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广泛的实用价值,并将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权利作出贡献。

二、灸法特点

灸法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与其他医疗治病的方法一样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同时作为中医的一大特色,也具有自己独特性能。灸法应用广泛,从较早的灸法著作《西方子明堂灸法》及庄绰的《灸膏盲俞穴法》中可以看出,灸法应用范围已相当广泛,已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中应用。灸法与针刺常常可配合运用,两者作用原理一样,只是所用的材料不一样,但灸所用的大多数俞穴灸治适应证已等同于针刺法,有的甚至优于针法,运用范围广于针法,即针刺能治的病证灸法同样能治,针刺不能治的病证灸法也能治。有些热证也可取用灸法,如灸劳宫穴治热病;灸大陵穴治热病烦心,汗不出,头痛,身热如火等。同样,灸法种类也较多,如桃枝、桑枝、药锭和温灸器等,相应地增加了其应用的广泛性。这些治疗的广泛性奠定了其防病保健广泛性的基础,同时,也便于老少选用。所以说其广泛性不仅表现为防病治病的广泛性,也表现在其适应年龄、使用方法等多方面的广泛性中。灸法功效特殊在于其调动了经络的功用,发挥了俞穴的特性,增添了所用灸料的药效专长以及震烤的温热作用。通过全身的经络,内通脏腑,外连肢节,元处不到,无所不及,扶正祛病,强身健体。种类的多样使运用时更显灵活或便于筛选,以求最佳的效果。其多样性有灸材的多样性,也有操作方法的多样性,尤其是多种药物与不同穴位结合运用更丰富其内涵。药穴结合运用,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艾绒的制作

艾绒的制作也较简单,易于普通百姓掌握。常在每年5月间、采集到新鲜肥厚的艾叶后,放置于日光下,晒干燥,然后放入石臼中反复捣筛,筛去灰尘、粗梗杂质等,即制成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可直接取用作艾炷,但必须捏紧防松散。也可用制好的艾绒制作最常用的艾条,即用细软桑皮纸卷紧艾绒,长约2026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包好封存。注意要加压卷紧,如疏松,在燃烧时易掉下火星,灼破皮肤、衣物等。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种等级。一般可根据治疗的需要选用,直接灸时要用细软艾绒,便于捏紧,避免灸时松散脱落灼破肌肤、衣物等;间接灸时要求稍低,可用粗艾绒,当然用细软优质艾绒更好,更安全。备用的艾绒要注意保存,艾绒以陈久者为好。平时存放时,应放在干燥的容器内密封,注意防止潮湿和霉烂,不定期,反复曝晒确保艾绒的质量。

四、灸法的科学性

灸法,对普通的读者来说,大多数以为就是熏一熏,烤一烤,无关痛痒,可有可无,没多大价值的方法。其实,是对灸法科学性的认识不足,灸法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科学防病保健的方法。据现代医学观点,灸法加速局部组织代谢,使炎症致病物加速运转,排出体外,同时,调节神经兴奋性,使过于兴奋的神经抑制而功能减退的神经得以兴奋,从而达到了止痛,治疗神经麻痹,肢体瘫痪等目的,故灸有温经止痛的作用。阴阳为人之本。人体多以阳气易衰,常多因久病体虚,或气血暴脱等而卫阳不固,腠理疏松,易伤风感冒;甚者中气下陷,脏器下垂或阳衰至极,阴阳离决,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用灸,发挥其温热性,发挥穴位与经络的共同作用。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灸法可以调整人体应激性,提高耐受力,调整各种腺体功能,维护生命体征及机体生理功能。故用灸可以治疗脾肾阳虚所致久泻久痢、虚脱及中气下陷所致的脏器下垂以及崩漏等症。瘀与结,中医认为,瘀、结多因寒凝或气血运行无力而痰湿阻滞或为血瘀而表现为痈疽、结块或血瘀。取灸,多以局部穴位或阿是穴作用于瘀、结。按现代医学研究,灸法可使中性白细胞增多,吞噬能力增强,炎症渗出减少,故灸法温热以散寒凝、消肿、痈疽消散,或令脓成者速溃或令气不足、收口慢者祛腐生肌而达到消瘀散结、活血止痛的效果。防病保健是灸法特色,多以先天和后天之本为主。防病保健,长寿延年,培补元气,滋养后天。因人体体质减弱、衰老的发生多以肾精渐竭、脾胃运化渐弱开始,而渐趋肢体软弱无力、精神差或牙松发白、听力渐退等,所以,防病保健多在脾肾。如《千金方》:凡官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足三里大被作为长寿灸要穴。《扁鹊心书》说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并以关元、气诲、命门、中脘为常灸穴,体现了重脾肾思想,现代医学研究提示:艾灸足三里、百会穴等能降低血液凝聚,降低血脂及胆固醇,故无病自灸,可增强抗病能力,使精力充沛,长寿延年。

五、灸法作用原理的科学性

灸法的作用原理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作用于穴位,发挥了经络的作用;二是灸法中穴位与药物结合,发挥了穴和药物各自特性,共同作用。灸法作用于体表的穴位,穴位连于经络,自然经络参与灸法,且经络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灸法发挥作用的主要承担者,经络分布广泛,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经络生理功能确凿是灸法可靠、科学的直接依据。经络的生理功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由于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2)运行气血,语养周身。由于经络行气血而营阴阳,儒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其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广泛分方于全身、经筋、皮部联系着肢体筋肉皮肤,运行气血,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常侵犯人体体表,再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而卫气充实于经脉,经脉散布干全身,密布于皮部,卫气可首先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灸法正是通过以上经络生理功能而发挥作用。其实,据现代医学对经络的研究,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便会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络路线传导的现象,刺激四肢末端的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方向单向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穴位、感传大多向上下双向传导;然而,在病理情况下其传导的路线和方向有趋向病所的特征。有的研究者发现聋哑患者的感传均有入耳趋势,一经入耳,其他经亦可入耳;甚至有些患者在发病期,其相关经脉的循经传导十分明显,一旦疾病缓解,其感传也随之减弱或消失等,这都为经络的存在以及具有相应生理功能提供了客观依据。灸法的作用原理的第二方面,在于灸法发挥了药、穴各自的特性。穴有所属经脉不同,药有个性之特长,把两者特长结合起来,相应会增强作用。如排尿频数的尿频,可用纱布包裹药物敷神阙穴(所包的药物可取用丁香、肉桂)获得较好疗效。穴位的取定方法即灸法作用点的确定,取定方法的科学性是灸法科学性的重要体现。我们掌握其取定方法是准确取穴的基础,就其方法而言可以分为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体表标志法和简易取穴法四种。在穴位的认识上应注意,穴位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为在皮肤表面上一个细小的点,而应是在体表的一个小面,有一定的面积,一定的范围,在该范围内取用,均可以发挥作用,所以,施灸的灸在一定的小范围里均是作用于穴位的。其次,对穴位我们取用的虽然只在体表,但对应的表皮下肌肉深层也有该穴的结构,即穴位是立体的,而非平面,非只局限于表浅处。另外,对穴位的作用认识除其可以反映病证、协助诊断、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作用外,还应理解穴位的作用是双向的,即可以通过穴位向上或向下传导;对功能弱的可以增强,对功能过强的可以减弱;有病治病,无病可以防病等均表现了穴位的双向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少卿.中国针灸学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2]邱国珍.中国民俗通志·医药志[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闵晓俊,厉晶萍.灸疗法百病妙治[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4]任云.灸疗治病法[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王麟鹏.——古疗法新生命[N].人民政协报,2009.7.1(B1)

 


TAG: 艾灸 民俗 医药 奇葩 疗法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4-24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4599
  • 日志数: 14
  • 建立时间: 2009-07-10
  • 更新时间: 2012-03-1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