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环境伦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4-28 21:50:09 / 个人分类:我的日志

旅游环境伦理

人类来源于自然,本能地同自然有一种亲近感与和谐一致性。如果说,古代的狩猎、采集、种植、养牧和民间手工业,也是对自然的某种变革,那么这只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度索取与低度控制,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未改变自然的本质。现代工业则不然,它以其强大的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科技手段构筑了一个全新的物境,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使自然的本质发生了变异。现代工业所造成的物境,既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享受,也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空前的威胁。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两难”的选择:既要走强国富民之路,又要大力保护环境,这已成为全球超种族、超国界、超意识形态的共同课题。人类属于地球,但地球却不仅仅属于人类,而是属于所有生物的。如何通过立法和采取种种切实、严格的措施,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改善环境质量,恢复生态平衡,尽量减少生存悲剧的发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存一个洁净的生活空间,显然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的重要使命。

   就全球大多数国家而言,都经历了先建设,后环保;先过度开发,后治理污染的曲折道路。到目前为止,虽然许多国家已将污染预防战略正式列入了建设计划,将其持续地贯彻于生产全过程,并开始探索环保治本之路,但是,许多有关环保的法律与规定,只能局限于物质生产、企业管理、交通运输和社区环境等方面,很难把环保问题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从文化、教育、道德的角度加以阐释和强调。我觉得,环保立法及有关的惩罚性措施固然需要,也能发挥一定的效用,但为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还必须要有环境伦理学的教育相配合,才能达到目的。

   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al Ethics)是近30年来才出现的新兴学科,它的出现,与现代工业高度发展所导致的副作用直接有关。它的核心就是人类应如何善待自然,善待万物,以便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互惠互尊,最终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语)的最佳生存环境。进行伦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纠正人类对自然的错误观念和有害行为,将人们的道德修养从“尽人之性”扩大到“尽物之性”,从人类社会扩大到自然万物,使被异化了的人性归复本位。从这个角度来看,山水风景游和民俗风情游等观光旅游活动,可说是最具体、最生动的环境伦理教育的大课堂。

   在当今工业化和商业化正在加速的地球上,许多事物都呈现出种种非自然化的倾向,在人群密集的大都市里,这种倾向尤其明显。被噪声和污浊空气弄得头昏脑胀的人们,被竞争和快节奏弄得心烦意乱的人们,活得很忙、很累、也很苦,他们的心灵深处,埋藏着许许多多的困惑和不确定性,难免产生远离现实社会,逃避到“香格里拉”或“桃花源”式的“另一个世界”(the other world)中去的幻想。这正是处于无奈状态下的现代都市人心理自我调适的对策之一,是忧患意识的另一种表现。只有具备忧患意识的人,才能察觉环境恶化的严重性,才能对环境伦理进行深思,也才能通过旅游获得顿悟,并把自己的觉悟变为行动。

   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可以使人们在湖光山色、鸟语花香中享受到短暂而宁静的人生,感受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中旬)的欢愉,使他们失序、失衡、失望的情绪得到缓解和调适,使心灵得到安慰与净化,从而大大增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之情。从更深的层次上来剖析,美好的大自然与原初性的民俗文化,则是治疗“现代都市文明病”、恢复被扭曲了的人性的最佳疗养院。我一贯认为,越是自然而简单的东西,就越与人类生命的本质靠得最近,也越能牵动人类至深的感情。人类最甜美的享受,始终是那些最古老、最原初、最基本的享受。难怪自古以来,所有的圣贤哲人都主张在山林中过一种简朴而宁静的生活,以便不受名利的诱惑和物的奴役,保持精神上的自由自在。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自在。然而,现代都市人群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他们的视野,被自己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所蒙蔽,头脑被科技思维方式所束缚,感情被商业运作方式所主宰,一切都成了战胜、改造、控制、包装、获利的目标,传统的人文精神逐步消失,可贵的反省能力和自制能力所剩无几,疲惫感、冷漠感、烦躁感、耗竭感、挫折感越来越突出。他们虽然得到了许多享乐,却并不幸福;虽然得到了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他们正在被自己所破坏了的环境里大口喘气,却并不明白这正是一种慢性自杀,是真正的生存危机!只有优美的大自然和具有浓郁人情味的传统民俗文化,才能使他们被扭曲了的人性得以恢复。因为,民俗文化以它特有的原初性质,总是和大自然保持和谐一致,其中有许多崇敬自然、保护环境的内容值得弘扬。比如,“有节制的索取有好报,贪婪的掠夺受恶报”,就是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中发人深省的主题。民间信仰中对山林、土地的尊崇,对野生动物、奇花古树的爱护,以及民间的许多禁忌习俗。既是对人类索取欲望的限制,又是保护一切生命的人性的光辉体现。所以,民俗文化和美好的大自然一样,不但是当今观光旅游活动中的一项增广见闻、启迪智慧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环境伦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乡土教材。我曾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过:“我们不但要保护原始森林、野生动植物,也要保护反映我们祖先博大、仁爱胸怀的原初性民俗文化,因为,其中有许多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极为重要的哲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发扬。”

通过观光旅游,对尚未遭到破坏的和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进行比较,使越来越多的游客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生存与发展、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类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树立起科学的环境伦理观念,并切实体现在自已的行动中,这样,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本文载《教育艺术1999年第12期)

 


TAG: 环境 旅游 伦理

杏雨飞扬——文忠祥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杏雨飞扬   /   2009-05-05 17:51:58
关注旅游与环境伦理,关注民俗旅游开发与旅游民俗的载体俗民的情感!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31144
  • 日志数: 200
  • 图片数: 25
  • 文件数: 40
  • 书签数: 34
  • 建立时间: 2008-10-07
  • 更新时间: 2014-01-2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