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视野下的粟与黍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3-02 19:59:22 / 个人分类:我的日志

  

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黄河流域称麦黍文化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称稻作文化区。而在历史上,“粟”与“黍”这两种农作物,在北方农耕文化中曾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粟(sù,古称“稷”或“粟”;俗称“谷子”、“小米”)学名Setaria italic,是我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黍(shŭ,古代也称“稷”,俗称“糜子”或“黄米”,籽实颗粒比粟稍大)学名Broomcorn millet,有粘性,可酿酒、做糕。这两种粮食作物的名称及其区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农学家,都没有说清楚,直至今天还在争来吵去,我们且不去管它,就如同在英语里,它们都叫Millet一样。在古代中国,社稷坛是祭祀土地神和五神谷的地方,把稷(粟与黍)作为五谷神来崇拜,足见其地位在古代是多么重要。《孝经纬》中说:“稷,五谷之长也,谷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考古人员从远古墓葬的陶器里发现的粮食作物,绝大部分都是粟或黍,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旁证。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自古以来就以粟、黍为主食,直到今天,虽然小麦的比例大大增加,但糜谷在岁时节日和特殊场合还是不能缺少的,这在甘肃东部、陕北、山西等地都有充分表现。如过年做糕、端午节包粽子、喜庆宴会上炸糕待客、酿制黄酒、产妇坐月子熬粥、丧葬仪式上的倒头饭等都需要,展示出它们在民俗方面的价值。由于糜谷产量低,耐旱,不少农户往往在山坡或边角小块地里播种,收获后也不上大场,只在房前屋后摊开,用连枷脱粒后带壳收藏。食用前先上碾子去壳,若需粉状,还需上磨磨成面粉。我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的确立,都与“黍”有关。比如把量长度的尺子叫“黍尺”,意思是10粒黍紧挨着排成直线被确定为一寸,100粒黍就是一尺了。量多少的单位,古有龠、合(ge)、升、斗、斛之分,600粒黍为一龠,两龠为一合,12000粒为一升。在称重方面,100粒黍为一铢,24铢为一两(旧制),16两为一斤。我小时候,兰州街头常有卖“甜馍馍”的小贩叫卖,他们的担子上,必然有糜谷面加红枣蒸成的“甜馍馍”,很大,很瓷实,每个约六、七斤,用刀切片出售,其断面有不少红枣显露出来。孩子们常常花几毛钱买一片,吃着去上学。这是兰州的一种风味小吃,现在在各粮店的熟食窗口仍然可以买到,只不过个头小多了。兰州人还有一句俗语:“人老了,颠盹了,甜馍馍当成点心了。”这“甜馍馍”指的正是加了枣儿的糜面馍馍。我上大学时,有一年去皋兰县石洞寺背沙劳动,房东每天给我们做的午饭就是“糜面散饭”,盛在大碗里,比较硬,筷子插在上面一整天都不倒。吃的时候调上油辣子、就着酸菜,从一个固定的边缘用筷子豁着吃。吃完了,碗是干干净净的,几乎用不着洗。这饭吃起来相当豪迈,也相当过瘾,现在想吃还难以吃到呢。如果不是从事体力劳动,直到晚上也不会饿。脱过粒的黍穗儿被农家收集起来,做成笤帚出售,因其把儿很短,多用来扫炕或扫身上的尘土。兰州老奶奶给孙子讲故事时,经常说“奈(那)会儿,一家儿,老鼠挈(衔)者个骨爪儿”。骨爪儿是兰州方言,指的就是使用很久、已经用秃了的黍穗儿笤帚。现在城里的孩子们,没吃过“甜馍馍”,没吃过“糜面散饭”,没见过黍穗儿笤帚的大有人在。时代在进步,生活民俗也在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啊!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31144
  • 日志数: 200
  • 图片数: 25
  • 文件数: 40
  • 书签数: 34
  • 建立时间: 2008-10-07
  • 更新时间: 2014-01-2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