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旱孤桩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8-09 11:04:50
/ 个人分类:民间观念
查看( 324 ) /
评论( 5 )
昨晚乘凉时,一个年轻人说:“是不是哪个人死了变成旱孤桩了,天竟然干成这样!”他的话不由得让我想起前年看的一本东北方志里记载的明末移民的旱孤桩信仰,可见这种信仰由来已久,且流传较广。
爷爷说,旱孤桩是人死了埋到
养生地(风水好的地方),但这个人没有那个命得,就变成了旱孤桩,它全身长白毛,指甲很长,以吃人为生。每天早晚太阳未现时都要出来拜天。
旱孤桩是旱魃的俗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饱受旱灾的影响,古籍中“赤地千里,人相食”的记载不胜枚举,大臣的奏章也会提及旱魃,帝王和各级官员也会进行反思,并有祈雨
仪式。
古人的抗灾能力比今人差的多,如果碰上战乱,民众基本就是听天由命了。每当此时,考验的是国家的赈灾能力和民众的自救能力。现在中国
民间仍可看见水车这种工具的遗村,虽不再用,但人们仍津津乐道他们一边踩水车抢水,一边打锣鼓唱歌鼓气的场景。回忆的是
民俗生活,陈述的却是农民的苦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政府帮助修建了大量水利措施,也仍然发挥重要影响,避免了农村出乱子。近来笔者家乡的民众整天忙于抽水灌溉,如果照这样旱下去,庄稼减产是必然,也将打击他们的信心。由于很多人都出去打工,劳动力稀少,基本都是妇女和老人在劳动。这样的天气也是老年人的灾难,人们都在讨论附近哪些老年人热死了。这时候基本是民众在自救,电力管理部门还不定时停电,影响救灾。我想政府能否多做点什么呢?
我们看到,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却在变本加厉。大旱也必将不定时出现,不管是不是旱孤桩,旱灾不断的考验,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前几天田老师在围脖提到大旱面前,民俗学能做点什么,这是给我们每个人的思考,
日本灾害民俗学的研究也许能给我们以启发。旱孤桩信仰不会消失,我们的反思也将继续。
论坛模式
推荐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TAG:
-
张多
发布于2013-08-09 11:26:36
-
前几年西南连年干旱,我也听到一些旱魃的说法。一些道观也做了祈雨仪式。
-
齐鲁青未了
发布于2013-08-09 15:07:48
-
可以在你们那边做个相关的调查,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文章里有个错别字哦。
-
昱江
发布于2013-08-09 16:15:20
-
回复 1# 的帖子
经验归纳一下,从日常事入手,再上升到宏观社会的层面的思考是你的招牌动作,反思的结论也是具有现实社会和学科建设的政治立场的。
-
耿羽
发布于2013-08-18 16:26:09
-
“回忆的是民俗生活,陈述的却是农民的苦难。”的确如此。
克服大旱,关键是维护大水利。
-
梁勇
发布于2013-10-24 19:15:32
-
民俗学能做的就是激起人们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