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新藏与七夕传说的研究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7-19 12:56:04
新城新藏(1873年8月26日—1938年8月1日),天文学者、东洋学者,理学博士。专攻宇宙物理学以及中国古代历算,是二战东洋天文学研究的权威。帝京大学(今东京大学,下同)物理学科毕业以后,历任陆军炮工学校教授、京都帝国大学(今京都大学,下同)理工科助教授,后到德国留学,专门学习天文学,归国后专任教授。在京大开设宇宙物理学教室。1935年,任中国(当时是中华民国)的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第二代所长,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对日感情恶化的困难情况下,他尽力维持日中共同的研究活动,举办了日中研究者的交流会以及向面向市民的演讲会等,为研究所日本研究员开设中国语学习课程的同时,也对中国职员教授日本语。对于有左翼经历的难以在日本就职的柘植秀臣等人提供职位。在他的努力下,上海的研究所氛围良好。战争期间,为保护贵重的文化遗产而整日东奔西走,终因过于疲劳,于1938年死于南京的视察路上。
他本来是研究力学和地磁学的物理学者,留学德国以后,对以宇宙进化论为中心的宇宙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京都帝国大学与领导京大支那学的狩野直喜、内藤虎次郎等著名学者交往甚密,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以此为契机,开始研究中国天文学史和中国古代史的年代学,并执笔了浩瀚的《东洋天文学史研究》(内藤虎次郎为其作序)《天文大观》《宇宙大观》《东洋天文学史的研究》《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等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薮内清、山田庆儿等发展起来的中国科学史研究而言,新城新藏毫无疑问是一个先驱性的存在。
新城新藏在他的《宇宙大观》涉及到七夕话题的有好几篇文章:第一部分“宇宙之大”中设置了“七夕物语”一文,第十六部分“夏夜的天文”中设置了“牵牛织女”一文,第十七部分专门以“七夕物语”为题,设置了“传说、考证、牵牛和河鼓、西与东、现代天文学的解释”等内容,第十八部分题为“七夕宇宙观”,设置了“七夕物语、银河系、大宇宙、宇宙和人生”等内容。七夕传说研究的内容之多之详足以见得新城新藏对牵牛织女研究的重视,基本内容如下:
关于天河:把天河比拟成河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是地上的汉水的名字在前,把天河看成天汉呢,还是先把天河命名为汉,之后称地上的河为汉水呢。因为支那文化波及到汉水地方是比较古老的,他认为,弄清这个先后顺序是关系到古代文化的有力材料。
关于牛郎织女星名:他认为二十八宿是在周初时期研究出来的,当时在支那因牵牛织女故事已经普及,脍炙人口的两星具有民俗性的亲近感,即使是距离黄道有些远,因为是在二十八宿中,以其古老的形式传至印度,发展至今日,在支那,那之后,伴随着天文观测法的发达,因其存在于较远的黄道有些不便,在战国时代试着对其进行了调整。当时,在黄道方面发现能代替牵牛的星星就让出了牵牛的名字,对于一直存在的古牵牛附会了多少有些渊源的河鼓之名,代替织女的在黄道方面发现的星星就命名为婺女或是须女(是织女的婢女之意),已有的尽量保存了织女之名。这里新城新藏对牵牛织女的星名与二十八宿关联的星名同时进行了考证。
关于牛郎织女相会之说:牵牛织女互相思慕的故事是天体间相互吸引的关系故事化的结果。星星之间的相互引力的的作用,为此形成了永久不分离的恒久的集团,毕竟物质密集的大多数是宇宙生成的根源,是现在成立的基础。应该这样解释:牵牛织女两星渡天河相会的七夕古传说完全地象征了天地宇宙的根本原理。新城新藏的这一论述暗示了七夕传说的起源是极其古老的。
新城新藏在七夕物语研究论述中,引用了《淮南子》的逸文、《诗经·大东》、《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宋郑樵的《天文略》、《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夏小正》、《史记·天官书》、《尔雅·释天》、杜甫的《七夕诗》、《艺文聚类》引“焦林大斗记”、陆机《拟迢迢牵牛星》、《孟子》等诸多文献,对天河、牵牛织女的星名以及牵牛织女相会之说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证。新城新藏虽不是史学出身,在论述过程中,不仅显示了日本学者似乎与生俱来的汉学基础,也显示了深厚的史学功底。同时,行文过程中,天文学知识与理论在字里行间的自如地编织运用,史学与天文学研究方法交织融合、浑然一体,历史文献与科学观察相辅相成,使得新城新藏的研究论证很具有说服力。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只在极为少数的学者中见到,新城新藏研究又是少数之中做得极为精细的,除此,再无他人。新城新藏的研究论证对后来的牵牛织女传说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牵牛织女星名与二十八宿的关系的考证直到今日仍被日本学界奉为较为可靠的论述。
说明:本段文字是未完稿,请勿转载和引用。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传说
七夕
研究
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