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曲硕士,道教研究博士,近年纠结于地域史、道教与小说戏曲之间。 《唐诗地图》的作者,民间信仰的观察者,宗教修行的叶公好龙者。

香港中文大学引用他人著作须知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9-11 10:24:40 / 个人分类:随感

查看( 1329 ) / 评论( 17 )

  整理旧文档,找到一份以前写博士论文时候参考的准则:《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引用他人著作须知》。其实香港中大入学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发一本厚厚的著作权手册;要获得学位,也必须经过著作权考试,拿到及格证书。社会学系的须知,我个人觉得更适用于文科论文,其中“体贴”地指出如何摘录、意译、借用他人观点……的应对措施。后来留校执教,批改学生的学期论文也常根据这一须知给分。2006年前后,香港中文大学有些学系已经开始使用电脑系统分析抄袭行为,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技术支持小组,学期末打分数的时候,把学生的论文提交给这个系统,机器会给每篇论文给出一个技术分。

  引用文献率,抄袭类同率(按照百分比的不同),哪些意译、摘录而未出注……凡此种种,在这些枯燥的数字分析之下,有可能一篇活色生香的文科论文顿成无味鸡肋。如果当初汪大师的论文也被系统分析分析,大概也会原形毕露吧。

  联想自己本科的论文也是在参考、消化前辈们研究的过程中“拼凑”而成的,有时也不免对学生的论文稍稍留情。但是有一条原则,我认为学生应该在本科阶段学习掌握并且贯穿于以后的学术生涯的:要把你参考他人研究的思考过程,在注释中体现。

  以下是网络简略版。PDF的全版,偶还不懂放上来:)



引用他人著作須知

當撰寫專題研究報告時,我們怎樣才能正確地引用他人著作而不致掉進抄襲的陷阱呢 ? 其實,怎樣才算是抄襲行為?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生手冊(1999: 623, 649),下列各項屬於抄襲行為(plagiarism):

抄錄已出版或未出版之資料而不加引號,不論逐字抄錄或更易數字(未出版之資料包括同學作業及課堂筆記);
意譯或摘錄他人著作而不加註明;
借用他人之論點而不加註明;
引述「事實」(人所共知而毋需印証之事實除外)或研究成果而不註明出處。

現舉數例以說明何謂抄襲行為。

(一) 逐字抄錄、摘錄、意譯

例一:費孝通 1986 年所著《鄉土中國》一書中第二十八頁寫道:

「在西洋社會裏,國家這個團體是一個明顯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線。在國家裏做人民的無所逃於這團體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裏,他們不能不把國家弄成個為每個分子謀利益的機構,於是他們有革命、有憲法、有法律、有國會等等。在我們傳統裏群的極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國是皇帝之家,界線從來就是不清不楚的。不過是從自己這個中心裏推出去的社會勢力裏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著手的,具體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們不會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個人的權利。」

以下是逐字抄錄上文的例子:

西洋社會及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群己關係截然不同。在西洋社會裏,國家這個團體是一個明顯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線。在國家裏做人民的無所逃於這團體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裏,他們不能不把國家弄成個為每個分子謀利益的機構,於是他們有革命、有憲法、有法律、有國會等等。在我們傳統裏群的極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國是皇帝之家,界線從來就是不清不楚的。不過是從自己這個中心推出去的社會勢力裏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手的,具體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們不會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個人的權利。

以下是摘錄的例子:

在西洋社會裏,國家這個團體是一個明顯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線。在國家裏做人民的無所逃於這團體之外。在我們傳統裏群的極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界線從來就是不清不楚的,所以可以手的,具體的只有己。

以下是意譯的例子:

西方社會中團體與個人之關係是清晰的,這尤其反映在國家這團體與個人的關係上。而中國傳統社會中團體與個人的關係從來都是含糊不清的,國家是皇帝的家族的延伸,因此不存在西方所謂的個人從團體中解放的問題,孔子所稱道的「克己」是唯一的社會道德。

如果不加引註的話,上述各段均會被視為抄襲行為。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糾正方法:

逐字抄錄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文中指出,「在西洋社會裏,國家這個團體是一個明顯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線。在國家裏做人民的無所逃於這團體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裏,他們不能不把國家弄成個為每個分子謀利益的機構,於是他們有革命、有憲法、有法律、有國會等等。在我們傳統裏群的極限是糢糊不清的天下,國是皇帝之家,界線從來就是不清不楚的,不過是從自己這個中心推出去的社會勢力裏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手的,具體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們不會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個人的權利。」(1986:28)

摘錄

「在西洋社會裏,國家社會這個團體是一個明顯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線。在國家裏做人民的無所逃於這團體之外,..... 在我們傳統裏群的極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 界線從來就是不清不楚的,..... 所以可以手的,具體的只有己 .....」(費孝通 1986:28)

意譯

西方社會中團體與個人之關係是清晰的,這尤其反映在國家這團體與個人的關係上。而中國傳統社會中團體與個人的關係從來都是含糊不清的,國家是皇帝的家族的延伸,因此不存在西方所謂的個人從團體中解放的問題,孔子所稱道的「克己」是唯一的社會道德。(費孝通 1986:28)

在篇末的參考書目中要加入以下一項:

費孝通。(1986)。《鄉土中國》。 香港:三聯。

(二) 借用他人觀點

除了上述情況外,借用他人觀點而不加註釋亦算抄襲,現舉例說明如下:

例二:

「由於馬克思對傳統宗教的深惡痛絕,使後人誤會他是一位無神論者,或宗教的叛逆者、異端邪說者。可是他的學說中卻透露強烈的宗教意味。馬克思的無神論只是西方傳統宗教超越現世神派的否認,並不否認最高(至上)事物 (supreme being) 的存在 ..... 對神的否認,正是對人的確認,人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的事物,是人群最需關懷的對象。」(洪謙德 1983:99-100)

以下為借用上文論點而不加引註的例子。

馬克思主義旨在透過革命達致人類解放的目的。事實上人類在馬克思主義中無疑是佔最高的位置。因此馬克思主義不但不是無神論,更是充滿宗教性的一套革命理論,只是現在人類取代了神的地位。

除第一句外,以上段落的觀點明顯與引文相同。正確的引述方法應該是:

馬克思主義旨在透過革命達致人類解放的目的。正如洪謙德指出,人類在馬克思主義中無疑是佔最高的位置。因此馬克思主義不但不是無神論,更是充滿宗教性的一套革命理論,只是現在人類取代了神的地位。(1983: 99-100)

(三) 引述事實或研究成果

不單文章或書本中的論點需要加上註釋,他人著作中所引述的事實 (facts) 或他人的研究成果 (research findings) 亦需附註。茲舉例說明如下:

例三:對他人在著作中引述的事實的註釋

"58 agreements guaranteeing paid holidays had been signed by the unions in Britain in 1920. By mid-20's there were 16-17 percent of the labour-force who receive paid holidays" (Urry 1990:27)..

不單涉及研究數據的文字須要加註,以文字轉述亦然:

以下為一個引述外地學術期刊 (academic journal) 的例子:

例四:

"In countries where the religiously orthodox differ from modernists in their economic beliefs, the orthodox are far more likely to be to the left of modernists than to be right" (Davis and Robinson 1999:1653).

原文載於《美國社會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9年,第104 卷,第6號,1631-65頁,在參考書目中可採用以下形式列出:

Davis, Nancy J. and Robert Robinson. (1999). "Their Brothers' Keepers? Orthodox, Religionists, Modernists, and Economic Justice in Europ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4(6):1631-65.

格式是: 作者(年份)"文章名稱" 於 期刊名稱 卷數 (號數):頁數。

林萬億 (1983) 。「社會福利計劃模型分析及其運用」。《中國社會學刊》第七期,頁 235-250。

有關書目格式,可參閱如何準備參考書目?

(四) 引用非學術性文章或資料

除了學術書目,期刊文章外,其他非學術性的資料或文章論點亦必須加註。以下分別舉例說明之:

例五:原文為報章:

i) The 1976-77 review concluded that triad societies ..... had degenerated from strictly controlled and politically motivated organizations to loose-knit gangs of criminal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84. 12.3). (quoted from Ng 1991:23)

ii) 許多政治評論認為九四年區議會選舉是香港政黨政治發展的第一次面臨考驗。 (《快報》。 1994.8.1;《經濟日報》。1994.8.2;1994.8.4)

(引自孫同文及王家英1995:2)

在篇末參考書目須加上以上所引報章(可連同其標題),格式如下:

i)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ong Kong. (quoted from Ng 1991:32)


ii) <政黨政治第一次面臨考驗>。《快報》。1994年8月1日。
<政黨效應初試啼聲>。《經濟日報》。1994年8月4日。
<區會之非雞肋,政黨大試牛刀>。《經濟日報》。1994年8月2日,第 19 頁。


(引自孫同文及王家英 1999:39)

例六:原文為雜誌:

南韓大企業的發展資金,很大部分來自公營部門的融資機構,「官商合作」和「官督商辦」的情況甚為普遍。 (Clifford 1988:58-60).

(引自鄭宇碩及雷競璇 1995:21)

在篇末應將所引雜誌文章加入:

Clifford, Mark. (1988). "Filling for Divorce" and "Playing the Game"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40(16):58-60.

(同上)

例七:原文為政府部門文件或報告書:

i)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近三個財政年度的新申請個案逐年增加,從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的 49906 宗,一九九五至九六年的 63154 宗,增加至一九九六至九七年度的 76350 宗。(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1997)

(引自李翊駿 1997:22)

ii) 因此,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七月一日,這個莊嚴時刻的全部意義,為我們自己,也為我們的後代,建設一個文明、富庶、安定、民主,充滿新生命力的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1997:1)

(同上書,p.31)

iii) 我相信,大家正期待我先從我們最關心的經濟問題、教育問題,以及房屋和老年人福利等民生問題,講述香港的未來發展。(董建華,1997:3)

(同上書,p.30)

參考書目的格式為: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1997). Hong Kong Annual Digest of Statistics: 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1997)。《共創香港新紀元》(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臨時立法會席上行政長官董建華施政報告,一九九七年十月八日)。香港:政府印務局。

董建華 (1997) 。《追求卓越、共享繁榮 ─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典行政長官董建華演說全文》。香港:政府印務局。

(同上書,p.37, 40)

例八:非政府組織報告:

i) 在香港青年協會的一個調查中,平均四分之一被訪者對目前政治處境沒有什麼感覺。(香港青年協會 1993)

(引自譚少薇等 1996:2, 4)

參考書目

香港青年協會。(1993)。《青少年調查系列(三):中英爭拗下的青年心態》。香港: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同上書,p.36)


(五) 引用圖表

如果引述的是圖表 (Table and Figure) ,則必須在表下加上資料來源 (sources)。

例十:

i) 當資料來源是某組織的報告時:

Source: GATT (1994).

(引自 Castells 1996:84)


ii) 當資料來源是另一著作時:

Source: Kuleshov (1994).

(引自 Castells 1996:138)


iii) 當資料來源是另一著作所引用的某組織報告時:

Sources: SOPEMI/OECD; elaborated by Stalker (1994).

(引自 Castells 1996:233)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費孝通。(1986)。《鄉土中國》。香港:三聯。

洪鐮德。(1983)。《馬克思與社會學》。台北:遠景。

孫同文及王家英。(1995)。《政綱與選舉:一九九四年香港區議會選舉的迴歸分析》. 香港:學術論文第46 號,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鄭宇碩及雷競璇。(1995)。《香港政治與選舉》。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李翊駿。(1997)。《近年香港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以彭定康的施政為案例》。香港:學術論文第 70 號,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譚少薇,黎安國及馬淑儀 。(1996)。《選舉行為與意識的性別差異:以沙田區青少年為例》。.香港:學術論文第49 號,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生手冊》1999-2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Bibliography (English Titles)

Davis, Nancy J. and Robert Robinson. (1999). "Their Brothers' Keepers? Orthodox Religionists, Modernists, and Economic Justice in Europ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4(6):1631-65.

Castells, Manuel.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Ng-Quinn, Michael. (1991). Bureaucratic Response to Political change: Theoretical use of the Typical Case of the Hong Kong Police. Hong Kong: occasional paper no.2.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C/plagiarism/22.9.99


  


分享到:

TAG: 抄袭 汪晖 香港中文大学

任双霞的野狐禅 任双霞 发布于2010-09-11 12:19:43
不错不错,收藏了。
后溪男孩 后溪男孩 发布于2010-09-11 20:26:41
顶。。。收藏!
山间野人 zjhong1978 发布于2010-09-11 20:38:29
已经收藏了,然后好好学习
张勃的星空 张勃 发布于2010-09-11 20:52:49
转发给学生了。谢谢
Robot Robot 发布于2010-09-12 17:14:06
谢谢分享!
已经下载并传给多位学友了。。。
他山之石发布于2010-09-27 12:35:36
这个真的不错哈,谢谢咯
张润平 张润平 发布于2010-09-28 15:25:47
需要学习借鉴!
佘康乐的个人空间 佘康乐 发布于2010-09-28 16:10:06
下载下来了,一定好好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玉麓俗谭——英古阿格的博客 英古阿格 发布于2010-10-04 11:02:01
全文抄袭则成了司马昭之心,意译与借用可能是当下国内学界防不胜防的流行病。
玉麓俗谭——英古阿格的博客 英古阿格 发布于2010-10-04 11:02:15
好文加精加分!
紫色妖精的个人空间 小小 发布于2010-10-04 16:30:37
谢谢·····很实用····
李汝宾的个人空间 李汝宾 发布于2010-10-09 14:25:03
值得各高校借鉴!也值得我们学习。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