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这里跟大家一同分享的文章或是信息均来源网络。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转载、使用请尊重版权所有人的权益,注明其原始出处。^_^

藏书家的眼光,书话家的风格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2-18 02:46:23 / 个人分类:书评周刊

《聚书脞谈录》,赵国忠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23.00元

 

藏书家的眼光,书话家的风格

眉睫

 

  近读赵国忠先生的《聚书脞谈录》,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引得我一口气读完。
  关于书名,作者在“后记”中说:“不久前读过《古今》杂志上何挹彭的《聚书脞谈录》一文,印象还深……现成的一个书名摆在那儿,何不借来一用?”这样“偷”得书名,真有意思,不过返观书里的文章,又真感到相得益彰了。
  赵先生居京,为藏书家,非专业研究人员,以“业余爱好者”自称――这或为作者的谦辞。其实,《聚书脞谈录》的学术价值非常值得学院派去关注。全书共45篇文章,大多是关于现代文学的,它们对于现代文学研究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文章,大约可以分为几类。有些是关于著名作家的佚文佚诗佚史的钩沉,如《李健吾编〈文艺周刊〉》《陈梦家的佚诗》《俞平伯的佚诗》《周黎庵编〈宇宙风社月书〉》等;有些是挖掘了一些名气不够大而能丰富文学史研究的作家及其作品,因为这些作家往往与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有一定的关系,如《谢冰季的〈温柔〉》(谢冰季是冰心的三弟)《林榕的〈夜书〉》《从辅仁文苑的一张合影说起》(此文对沦陷区文学研究非常有参考价值);有些是关于报刊或版本的研究,亦可推动对现代文学史上一些著名文学家的研究,如《彩色版〈子恺漫画选〉》《鲜为一见的〈北京文学〉》《星社与〈星报〉》等;其他还有一些文章是作者关于淘书藏书编书的一些看法、感悟,如《错谬甚多的〈唐弢藏书〉》《家藏签名本》《冷清的旧书市》等。不过,以上是笔者粗粗的划分,许多文章未必作了如此严格的区分,有些是几点融在一起写的,这都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治学功底和不俗的学术眼光。
  我想提供一点自己知道的史料或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愿与赵国忠先生和读者朋友交流。
  《从辅仁文苑的一张合影说起》专门讲叙了辅仁文苑社的文学活动,包括1938年10月创立,1939年4月创刊《文苑》(后改名《辅仁文苑》),1940年编纂《文苑丛书》,直至1943年辅仁文苑社社长赵宗濂病逝。辅仁文苑社的文学活动是构成沦陷区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许多著名作家或者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都与它有关系,如李霁野、杨丙辰、顾随、凌叔华、吴兴华、南星、孙道临、查显琳、张秀亚、赵宗濂、林榕(李景慈)等,这些人多为沦陷区文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但对于辅仁文苑社的核心人物之一、社长赵宗濂,赵文提到的不多,而且现今现代文学史著作对其也几无提及。文中说:
  
  上面所列各书实际未能出全,仅知有赵宗濂的《在草原上》和查显琳的《上元月》两书问世……《在草原上》惜未见到,据说是一册短篇小说集,作者赵宗濂主持辅仁文苑社工作时间较长,但英年早逝,1943年因病故去。
  
  笔者在1942年1月5日第5卷第5期《中国文艺》上读到小说家芦沙写的自传性质《略历》,其中云:
  
  我的名字叫赵宗廉(原文如此――引者),现年二十八岁,我的原籍是山东半岛南面滨海的一个县日照属下的一个村落,它叫做河山店;然而我并没有生活在那儿,实际上我却是生在吉林省桦甸县……在我十七岁那年,到吉林省城考入了县立中学,恰巧那时吉林城唯一的记叙文大家沈立峰先生便在该校执教,于是我第一个导师开始领导我写作了……一直到民国二十三年(二十一岁)来到北京考入弘达中学后,才初次投稿,这时蹇先艾先生在弘达教书,在我高三时,他教我国文,对文学写作上的鼓励,是有相当关系的……
  我最重要的时代,是二十四年考入北京大学和废名接近以后的两年内。我得到他的指导最多!从那时起,我真正认清了我自己的路子,我便毅然地向我自己这路子上努力,据废名和蹇先艾的意见,似乎我的努力没有失败,于是我便以这一种风格,制造了很多短篇,陆续发表在当时的报章杂志上;这便是我收在《在草原上》小说集里的东西……现在因为个人胃病的关系,及主编《辅仁文苑》的忙碌,故写作较少……我希望第二个集子很迅速的结成。

  
  可见,沦陷区小说家芦沙就是辅仁文苑社社长、主编赵宗濂(1914―1943)。关于他的生平,可以略添几笔:1937年,由北大历史系转入辅仁大学历史系;1942年暑期后,接任竞成中学校长。据笔者所知,赵国忠先生“惜未见到”的短篇小说集《在草原上》出版于1940年,收有15篇小说。芦沙(赵宗濂)还在1942年3月5日第6卷第1期《中国文艺》上发表《关于新诗的几句话》,复述、宣传废名的诗论。但不久之后赵宗濂因病早逝,这或许与上述自传中提到自身的胃病有些关系吧!赵宗濂病逝后,其作品由阿茨(即李景慈)编为《逝者集》,作为“万人文库”第45册,由武德报社1943年出版。以上是笔者对《聚书脞谈录》的一点点史料补充,希望引起研究沦陷区文学史的学者关注。
  《聚书脞谈录》是一本书话集,纯正的书话集。它的风格是散淡的、朴实的。然而,散淡、朴实丝毫不曾减少它的学术价值,只是增添了它的可读性。书中配了大量插图,既有艺术观赏性,更有史料价值。开本也是不大不小,如果你看到了它的价值,那真是一册在手,就会产生一种双手捧宝贝的感觉――至少我是如此。这是一本具有藏书家的眼光,书话家的风格的著作,我愿意推荐给读者分享。

 

刊于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11日第10版

 

 



Link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a99860100cbum.html
分享到:

TAG: 藏书家 书话家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12191
  • 日志数: 61
  • 影音数: 2
  • 书签数: 16
  • 建立时间: 2008-11-07
  • 更新时间: 2010-10-1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