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祭孔大典”的仪式展演
了解了“祭孔大典”的应然形式,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实然形态。2009年9月,笔者特意在曲阜驻扎了两个星期,跟踪调查当年的“孔子文化节”,并参加了9月28日早上举行的祭孔大典。下面是笔者当天的田野日记的摘录:
早上7点,街上的高音喇叭就响起了集结中小学生们的号令声。7点半我从宾馆出发,沿途看到学生们都已经各就各位。警察把街上的人都请到了一边,留下一条笔直宽广的街道,准备参祭的重要领导通过。8点一刻到达神道,看到礼仪小姐们已经摆好姿势,翘首等待领导们的光临。
大约十多分钟后,才看到在街的另一头,缓缓地有一溜电瓶车开过来。车子到达神道前,领导们下车,由礼仪小姐为其披挂上黄绶带。他们走过铺着明黄色地毯、过去只有“神灵”才有资格通行的神道,来到万仞宫墙之下,举行进庙前的仪式。有位领导宣读了祭文,然后由著名画家范曾当场手书“和衷共济,讲信修睦”。同时,周围的99名学童描红学写“和”字。
仪式完毕之后,领导们按照等级排位,井然有序地进入孔庙。前后自然簇拥着一大堆记者和保安人员。大成殿前,杏坛周围,普通的参祭代表早已在那里等待。由于政府对入场人数进行严格限制,所以看上去人数不是很多。
祭典的主要内容,除了念一篇祭文之外,就是一些重要领导和社会名流登上大成殿,给孔子送花篮。这些领导当然都是有名有姓的,而且要一个花篮一个花篮地送,所以着实花费了一番时间。之后的一项内容是唯一和在殿下的参祭人员有关的,就是要他们向大成殿内孔子像的方向遥鞠三个躬。
这一套程序过后,时间已经不多了。也许因为领导们在10点半之后还有别的安排,所以主办方就只让舞生们跳了最后一章《天下大同》。之后舞止乐止,舞生退场,主持人宣告礼成,皆大欢喜。
这当然只是一个总体的印象。由于祭典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孔庙前的露台(丹墀)上完成的,露台下的参加者实际上看不到展演的详细过程,所以很多细节并没能记录下来。为了重构典礼的全过程,笔者参考了2007年祭孔大典的实况录像及其文本纪录。其仪程如下:
9:00 万仞宫墙广场,开城仪式。城门打开后,贵宾队伍缓缓进入孔庙,来到大成门前。
9:30 大成门前,祭孔大典开始。
随着三声拖着长音的“起户”,大成门被打开。里面传出钟、罄声,伴随着古筝音乐的录音。
大成殿前的露台上铺着红地毯,四周栏杆用红黄色的彩绸装饰。64名身穿暗红色舞服的舞生面对大成殿分列在露台的两侧。他们的服装风格类似于明代的舞生装束:盘领衫,宽袍大袖,胸前绣有团花,足蹬皂靴,系黑色腰带。头上戴着通天冠。每人右手持一把野鸡翎毛做的翟,左手握一支形状像笛的红籥。外围还站着一些穿绿衣和白衣的礼生。
参加典礼的普通代表已集结在杏坛周围,面向大成殿。一群穿紅色圓領套衫的中学生排列在露台下,背对大成殿,面向观众,集体朗诵着《论语》章句。
9:33 司仪(电视台主持人):“请山东省政协主席某某先生主持2007祭孔大典。”
背景响起《永恒孔子》的音乐录音。原曲由毛阿敏演唱,这里只放音乐,没有歌词,并在仪式过程中被作为主题音乐反复播放。
9:34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嘉宾,2007祭孔大典现在开始。”
击鼓声、钟罄声响起。
“第一项,请领导、嘉宾向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敬献花篮。”
花篮一共有40个,分5拨敬献:
第1拨是一位从中央来的最重要的领导,全国政协副主席(姓名略)。第2拨是省委四大班子领导,一共4位,代表山东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和政协。第3拨是全国侨联主席、文化部副部长、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校长等共10人。第4拨是华人华侨和海外代表,有一个澳洲华人,两个韩国人,两个欧洲人(其中一个是法国汉学家),共5人。第5拨是济宁市委书记、市长、人大和政协主席,以及曲阜市委书记、市长,共6人。第6拨是孔子后裔代表、台湾孔学会会长、孔府家集团董事长、文教体界代表(一名女导演)、某女子世界冠军(项目不详)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共6人。
敬献的花篮先由工作人员抬到殿前摆好,敬献者只要上前缕一缕红绸带,然后退后几步,对着孔子像的方向鞠三个躬,便从两侧退场。工作人员随即把他们的花篮抬到一边,再把下一拨的花篮摆上。这一项花费时间最长,前后共用了将近18分钟。
9:52 主持人:“第二项,请中国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某某先生恭读祭文。”
祭文由山东儒商学院院长、教授杨佐仁创作。主体部分为四言体,有72句,292字。内容颇为现代,有“亚非欧美,百校名孔。奥林匹克,喜临京城。五洲四海,睹我雄风。”“教科文卫,人本民生。生态环保,天人一行。”“大国崛起,自强不陵。一飞冲天,华夏振兴。励精图治,众志成城。万代功业,待我后生!伏惟尚飨。”等句。全文阅读共用了4分半钟。
9:58 主持人:“第三项,乐舞告祭”。
从一名礼生击柷三声开始,到刷敔三下结束,一共只跳了一章(“天下大同”),用时间约7分钟。歌词使用的是曲阜师范大学学者宋立林编写的《新编祭孔乐舞》:“讲信修睦,贤能其当。无争无战,美善斯扬。修齐治平,三光永光。天下大同,协和万邦。”音乐来源不详。
舞生来自曲阜市孔子艺术团,全都是专业演员出身,表演华丽,动作潇洒。
10:05 主持人:“第四项:全场嘉宾向孔子行三鞠躬礼。”
除了礼生、保安和新闻记者之外,在场所有人随着司仪的口令,对着大成殿的方向行礼。
10:06 主持人:“第五项,宣布‘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征集结果”。
5句入选的章句被书写在条幅上,当场一一展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全部展示后,由山东省副省长向北京奥组委代表递交迎宾语推荐书。这一仪式的持续时间约为5-6分钟。
10:13 主持人宣布仪式告成,贵宾退场,其他嘉宾到台前祭拜孔子。同时全场响起董文华演唱的《孔子赞歌》(又名《千年孔子》)。
整个大典共用时约40分钟。
2009年笔者亲历的祭孔大典,前面三项与2007年基本一致,不过换了一班出场的人马,最后一项则没有进行,乐舞表演之后便收场结束。当天,在孔庙的大成殿里,除了“太牢”三牲之外,孔子和“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塑像前都摆放了许多盛放在礼器中的祭品。由于大成殿在祭祀的整个过程中都不对外人开放,只有孔庙的工作人员才能进入。而且祭典一结束,他们就急急忙忙地撤下了祭品,用箩筐、塑料袋等装起来抬走了,所以笔者无法一一查证,祭品的数量、内容和摆放体式等,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古代礼书所记的规范。不过从大门外远远看去,祭品的摆设,还是颇为像样的。
总结这两场典礼,我们可以认为,实践中的“祭孔大典”,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中国非物质遗产网”上所描述的“祭孔大典”基本一致,即:
1.祭典在9月28日以“孔子的诞辰纪念”的形式举行;
2.祭品中有以真三牲构成的“太牢”;
3.献礼按照民国以来的传统,即以献花篮代替献爵,以鞠躬礼代替跪拜;
4.有“祭孔乐舞”的表演;
5.通过诵读《论语》章句宣传孔子思想;
6.大典中有艺术也有政治,显示出了艺术和政治的统一形态;
7.虽然广大民众没有直接参与的机会,但通过媒体的宣传,也间接地从中受到了教育。
尽管如此,在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旁观者眼中,当代的祭孔大典,还是很难用“原汁原味”来形容。从总体上看,它不仅文化含量不高,而且缺乏一种老成持重的古典风格。一些学者也曾就此提出了批评,如曲阜孔子研究院副院长杨朝明就曾委婉地指出,今天的祭孔“还处在现时代的‘初级阶段’,还需要一个摸索研究的过程。”包括一些地方官员和孔子后裔,也不一定就完全认同这样的表演形式。例如在2009年9月24日举行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告成颁谱仪式”上,孔氏族人就重演了与此完全两样的传统祭孔礼仪。曲阜市文物局每年在尼山孔庙举行“春祭”时,也是遵循的古礼。他们所依据的,都是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丁祭礼的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