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瑞斯: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学术研究对象的格林童话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4-20 23:15:29

查看( 2101 ) / 评论( 7 )
内容提要:自2005年原版的《格林童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档案遗产之后,产生于19世纪的这部文献又引起了公众高度的重视。正如文学研究所揭示的那样,里面的故事从严格意义上讲并非都是“本真”的民间故事,而是经过格林兄弟改写的文学作品。尽管如此,俄国形态学家普罗普在1928年将其中的一类定义为“魔幻型故事”,认为其中保留了大量的结构性财富。近年来苏黎世心理学家比绍夫(Norbert Bishof)继续发展了这一理论。他认为格林童话和世界其他类似的童话之所以会获得其文化上的重要性、并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反照出了人类成长期(约在16到25岁)的一些本体生成方面的问题,不论这些故事被设置于怎样的文化背景、经过怎样的文学处理和具体内容的变更。因此从深度的心理层面上看,格林童话仍然是相当“本真”的民间文学。
    关键词:童话  民间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格林兄弟  比绍夫  心理学  普罗普

(原载《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格林兄弟原版的《儿童和家庭故事》(Kinder- und Hausmärchen)选为德国的第七个世界档案遗产。  根据该组织1992年建立的规章,将对入选的文献进行有效地保存并促进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这一目标对于格林童话来讲并非是必需的,因为不论是它的手抄本还是第一个印刷版本都在德国的各种学术机构中(特别是在卡塞尔Kassel)得到良好的保存,而童话本身也在德国以及世界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广为流传,在后面我将对此作进一步详述。

格林童话的诞生
雅各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 两兄弟出生于法兰克福附近的哈瑙(Hanau),当他们于1802年在马堡开始学习法律之时,由于受到当时风气正浓的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产生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1806他们结识了致力于收集德国民歌的阿兴•冯•阿尔尼姆(Achim von Arnim 1781-1831)和克莱门•布伦塔诺(Clemens Brentano 1778-1842) ,后者成为他们早期的导师和朋友。格林兄弟与这两位浪漫主义者交换思想和作品,并在他们的激发下从1807年起开始在已出版的作品或收藏在图书馆的手抄本中搜集德语区的民间故事,其中包括了汉斯•萨克斯(Hans Sachs 1494-1576),卡尔•穆萨依斯(Karl August Musäus 1782-7, 5卷),汉斯•冯•格雷门斯豪森(Hans Jakob Christoffel von Grimmelshausen 1621/2-1676)和与他们并无亲属关系的阿尔伯特•格林(Albert Ludwig Grimm 1786-1872) 的作品。他们搜集传说故事的工作原本是为了给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筹备的新著提供材料,但是书籍计划最终并未实现。然而由此发展出的兴趣使他们自1811年起开始以民俗学的研究方式自发地搜集新的传说故事。他们搜集故事的区域主要限于他们的故乡黑森(Hessen)地区,对象则包括了他们的亲戚、朋友和熟人等。他们自己曾这样写道:“除了少数几个例外,几乎只在黑森、美因河(Main)和金翠奚河(Kinzig)地区附近以及我们的故乡哈瑙(搜集)。”另一个较重要的故事来源地是距卡塞尔(Kassel)西北将近100公里远的威斯特法伦(Westfalen)。格林童话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有明确的文字或口头传承的出处,一部分格林兄弟自己给出了来源,另一部分则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阐明。  1812年他们出版了第一册故事集,1815年出版了第二册,在此后整本故事集直到1857年通过小幅的增删改动不断再版。  1857年版是格林童话的最后一次改动,因自1819年起就一直负责格林童话版本工作的威廉•格林在此两年后去世。而这最后一版的《儿童和家庭故事》也是现代传播最广、并以之作为研究基础和故事编码来源的版本。此后格林童话仍有新版本出现,例如1983年罗耶克(Heinz Rölleke)编辑出版的新版格林童话。在德语区出版的格林童话迄今为止共有270个传说故事。
格林童话中的传说故事,从民间口头上或档案馆的故纸堆中到出版成书,经过了什么样的编辑和改动?忠于故事原貌的再现曾是格林兄弟理想中编撰的基本原则,用他们在原序中纲领性的表达就是“从民众的口中来”,“以尽可能纯粹和准确的方式重现语言的特质而不加以任何所谓的美化。”然而由于他们受浪漫主义影响、希望激起民众认同从而间接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形成 的强烈意愿、以及对美学的追求都使这一理想的原则在实际执行中大打折扣。作为热诚的浪漫主义者,他们沉迷于从民间故事中追寻民族精神和它的创造力。格林兄弟特别是主笔威廉•格林在文风的运用上更为自由,他使用流畅雅致的文字对故事进行润色,这招来了同时代人及后来的学者对他们的一些批评。
除了文字润色的问题外,当时的民间故事都是使用当地的方言讲述的,而不是使用标准化的德语,这对于故事的编写也是一个问题。简单地讲,当时的德语存在两大方言族群,也就是以美因河和摩泽尔河(Mosel)为南北分界的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两者中间存在一个广阔的过渡带,而格林兄弟的故乡就处在这一区域。而在大城市所使用的标准德语,则接近于现在的德语书面语。为促进传说故事的普及,使用标准的书面语将是理性的选择。因此即便传说故事大部分来源于格林兄弟的家乡黑森地区,他们却并未采用当地的方言而是使用标准书面语转写全部的故事。绝大多数故事都被彻底地转写,据我的统计在220个格林童话故事当中,只有大概25个故事保留了他们原始的讲述语言,其中有16个使用了低地德语,8个使用了高地德语。此外,在7个故事中所包括的咒语和谚语是否使用了当地方言还有待研究。

表一:格林童话中保留了方言的故事
故事编号        故事名称                  长度(德语版)        方言种类
19        渔夫和他的妻子        9 页        低地德语
47        杜松树的故事        9 页        低地德语
66        小兔子的新娘        1 页        高地德语: 施瓦本方言
68        小偷和他的师父        2 页        低地德语
82        赌鬼汉斯                  3 页        高地德语: 阿拉曼尼方言?
91        地下矮人                  5 页        低地德语
95        老希尔德布兰特        4 页        高地德语: 阿拉曼尼方言
96        三只小鸟                   4 页        低地德语
113        两个国王的孩子        9 页        低地德语
119        七个施瓦本人        3 页        故事内容使用书面语;谚语使用高地德语中的施瓦本方言
126        忠实的费尔南德
和不忠实的费尔南德        5 页        低地德语
137        三个黑公主        2 页        低地德语
138        三个儿子        ½ 页        低地德语
139        布拉克尔的姑娘        ½ 页        低地德语
140        家仆        ½ 页        低地德语
141        小羊和小鱼        2 页        故事内容使用书面语;谚语使用低地德语
143        旅行去        1 页        低地德语
156        扔掉的料子        1 页        故事内容使用书面语;谚语使用低地德语
165        大鹏鸟        7 页        高地德语: 阿拉曼尼语
167        进入天堂的农夫        ½ 页        高地德语:阿拉曼尼语
171        篱笆王        3 页        故事内容使用书面语;谚语使用低地德语
172        比目鱼        ½ 页        故事内容使用书面语;谚语使用低地德语
187        兔子和刺猬        4 页        低地德语
190        桌子上的面包屑        ½ 页        高地德语: 阿拉曼尼语
196        老林克兰克        2 页        低地德语
198        马琳姑娘        6 ½ 页        故事内容使用书面语;谚语使用低地德语
KL3        玫瑰花        ½ 页        低地德语
A13        梨树        2 页        高地德语: 阿拉曼尼语
A23        野人        3 页        低地德语


格林童话的成书过程还存在第三个问题。由于格林兄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将性、色情以及与成长生理相关的事物视作禁忌,在公开的场合禁止谈论相关话题。而他们所出版的《儿童和家庭故事》又号称是以儿童为读者,于是他们删除了故事中所有与明显的性暗示有关的段落,或使用象征的手法加以掩饰。例如在《莴苣姑娘》这篇故事的初版中,情节直接暗示了莴苣姑娘的怀孕是由于王子的多次到访,因为关押她的巫婆看到她的衣服越来越紧才发现她怀孕,并由此断定她在与男性交往。在后来的版本中,相关的情节被修改成为:莴苣姑娘问巫婆为什么用自己的长发把王子拉到塔上要比拉她更容易,从而自己泄露了有人造访她的秘密。同样的,我怀疑在《生命之水》中也有类似的改动,当王子在城堡里见到公主后要去找生命之水前却在一张床上独自睡去,而此时公主却坐在另一个房间里。这一情节不但与剧情无关而且缺乏逻辑,也无法解释后来公主怀孕的原因。这显然是为了掩盖与性相关的内容而做的修改。

格林童话的特色
因格林童话作为民族文学的特点早已被人熟知,这里仅做简单的介绍。
格林童话总是使用中立客观的口吻叙述故事,文风条理清晰。其中的编号32和131号故事则是例外,采用对话的形式;编号A13的故事则通篇使用诗歌的形式。此外还有一些固定的叙述模式,特别是故事的开篇常常使用“从前有个”、“很久以前”等发语词(“es war einmal“  88, 94, “es lebte einmal“ 89, “et gien mal“ 139 “in den alten Zeiten“171, “vor langer Zeit“)。而常见的结尾句则是“他们就这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死去”(6,11)。偶尔也会有一些特殊的、诙谐的开头或结尾,暗示了这可能是对原来的叙述人表达方式的一种保留(159)。所有的故事都不太长,最短的只有半页而已,而最长的篇幅则达到25页(61)。据我的估计,故事的讲述时间在一到五十分钟之间。而所有故事都没有具体的时代背景,仅被笼统地称作过去。故事的时间则限于人生中的一小段,而没有持续一生的那么长。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总是不明,只有几个在威斯特法伦附近的地名被提及:Werl(138),Soest(138),Brakel(139),还有《城市音乐家》中的不莱梅。
格林童话中的故事背景体现了欧洲中世纪晚期到17世纪的社会风貌。例如故事中还未出现火车、汽车等发明物,赶路的方式是步行、骑马、坐马车或是使用魔法。而故事中火枪和火炮的出现则很普遍,还有一些新发明的事物例如铁炉等证明故事时间距19世纪早期不远。故事中体现的政治形态也与欧洲19世纪开始普及的官僚民主制政体不符,而仍是封建王权体制。
在《儿童与家庭故事》所收入的220个童话故事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魔法有关,在下面我将着重介绍这一方面。此外还有关于动物的故事、以圣经为背景的宗教故事、将工具和食物等拟人化作为主角的故事以及一些幽默故事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格林童话的影响
格林童话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读者的巨大反响上。自颇受欢迎的1825年版开始,格林童话在德国国外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在英国。 这要归功于格林兄弟的不断修订工作以及平价的简装本的发行。由于不断的再版和翻译使格林童话广为流传,这引起了众多后起之秀效仿格林兄弟搜集和出版民间故事。其中重要的人物包括了F. Zischka (1822), A. Stöber (1842), Ludwig Bechstein (1845 & 1856, 德国境内), I. & J. Zingerle Edler von Summersberg (1852-4, Tirol及德国南部), Colshorn (1854), K. Seifart (1854, 希尔登海姆), Schönwerth (1859, 法尔茨高地), Vermalken (1864), O. Sutermeister (1869, 瑞士)。
还不清楚传说故事的广泛普及是否取代了它原始的口耳相传的传播模式。而自格林兄弟的时代起,民间口述故事的情形已经出现了巨大变化,从之前常见的在工作之余、晚上在酒馆中或夏日在村庄的空地上、大树下人们聚集起来讲故事,逐渐演变为较为单独的情形,例如家长在孩子入睡前讲述或朗读故事,以至到后来的独自阅读。
在格林兄弟在世的年代,插图版的格林童话就已刊行,很多版本都配有插图,创作者包括了很多著名的漫画家,例如前面提到的路德维希•格林,自1825年起他就为格林童话制作插图,此外还有Franz Graf Pocci (1807-1876), 自己也在下萨克森的故乡搜集童话的Wilhelm Busch (1832-1908),Otto Ubbelohde (1867-1922), Adolf Münzer (1870-1953), Heinrich Vogeler ( 1872-1942), Alfred Kubin (1877-1959) 等人。
在《儿童与家庭故事》最后一版出版的50年后,也就是在20世纪初,格林童话已经成为德国所有市民家庭的必备书籍并且成为德国文化的标志之一。  此后,格林童话也开始出现在其他的媒体和艺术形式中。特别是表演的方式远比单纯的讲述和枯燥的文字更受欢迎。以我自身的经历为例,大约在1950年夏在北部德国富尔岛的儿童之家里,曾经上演过《糖果屋》这则故事的情景剧。儿童之家所拥有的一块在小树林中动物棚舍(养牛、猪和鸡)前的草地作为演出的舞台,观众坐在草地前的椅子上观看,面对观众的棚舍正面则用姜蜜饼装饰成“糖果屋”。演员则是8到12岁的儿童,穿着各自角色的服装。我也记得在童年时期听过的一首使用简单的民歌旋律改编自《糖果屋》的儿歌。  格林童话故事很早就被搬上了专业的舞台,在剧院中作为戏剧或音乐剧表演。甚至在格林兄弟之前的年代,其中的一些故事就可能在舞台上表演过,例如蒂克(Tieck)创作的童话剧《穿靴子的猫》,J. F. Reichhardt和Engelbert Humperdinck各自创作的歌剧《糖果屋》,还有罗西尼(G. Rossinis)创作的歌剧《灰姑娘》等。而当时的木偶剧也很可能表演过这些故事。当电影和动画片被发明后,大量的格林童话故事开始被拍成影片,例如1906年拍摄的无声影片《霍勒太太》,还有1937年拍摄的动画片《白雪公主》。
自1985年起,格林兄弟的故乡哈瑙市开始举行一年一度的童话戏剧节,表演格林童话中的故事。2010年夏季上演的节目是《魔鬼头上的三根金发》和《白雪公主》。而格林兄弟也曾经住过的邻近城市施黛瑙也在此时上演相关的木偶剧。在20世纪晚期开始在德国出现的游乐园常以格林童话为主题的树林场景 作为宣传主打,一座在上巴伐利亚州Wolfratshausen地方开设的森林主题乐园宣称拥有20个童话的相关场景。
我在表二中列举了德国的两个国家电视台在2008/9年录制和播放的格林童话电影作为对于格林童话在当今德国流传形式的例证。 这些影片长度都在45分钟左右,与表一对比,其表演的时间长度是讲故事的十倍左右。

表二:德国电视一台和二台2008-2010年播放的新版格林童话
故事编号        故事名称        电视台        播出时间
1        青蛙王子        德国电视一台  2008
11        小弟弟和小妹妹        德国电视一台        2008
12        莴苣姑娘        德国电视一台        2009
15        汉赛尔和格莱特        德国电视二台        2009
20        勇敢的小裁缝        德国电视一台        2008
21        灰姑娘        德国电视二台        2008, 2009
24        霍勒太太        德国电视一台/二台        2008/2009
27        不莱梅的城市音乐家        德国电视一台        2009, 2010
29        魔鬼的三根金发        德国电视二台        2009
36        桌子、驴子和棍子        德国电视一台        2008
50        睡美人        德国电视二台        2008, 2009
52        尖下巴国王        德国电视一台/二台        2008/2009
53        白雪公主        德国电视一台        2009
55        古怪的姓氏        德国电视一台/二台        2009/2009
89        牧鹅姑娘        德国电视一台        2009,2010
94        聪明的农家女        德国电视一台        2009
A5        穿靴子的猫        德国电视一台        2009



格林童话的变体
要将叙述体的格林童话故事改编成以对话和动作为主的戏剧或木偶剧等表演形式,往往使得故事本身只能提供一个背景框架。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大多数的改编都忠实地保留了原著的故事结构和内容。也有些改编进行了更多的想象发挥或仅采用一些原来故事的特征和元素而创作全新的内容。  

对格林童话的学术分析
对格林童话的故事来源和历史的研究已经基本上完成, 而对它的分析解读则远未如此。在文学研究中存在各种分析的方法和理论,并没有哪个占有绝对优势。  这其中包括了保罗•拉丁(Paul Radin)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引入北美印第安传说研究的精神分析学方法, 普罗普(Wladimir Propp)对传说故事的形态学分析方法 以及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évi- Straus)的结构主义神话学分析方法。而最新的还有苏黎世心理学家比绍夫(Nobert Bischof)的利用心理发生理论(Psychogenetic Theory)的研究方法。

表三:普罗普和比绍夫对于魔幻题材故事类型作出的形态学结构划分

A
• 出现了伤害或缺少某物
        敌人造成了某种伤害:
-        他抢了某人或某件贵重物品
-        他使某人或某物消失了
-        他伤害了某人或弄坏了某物
-        他杀死了某人或毁坏了某物
-        他对人或物施法
-        他冒犯了某人
一个家庭成员缺少什么:
-        一位新娘
-        一个朋友
-        一个孩子
-        一个魔法咒语
-        一个具有魔力的事物(例如火鸟)
-        金钱和食物等生活必需品

B
• 主角接到请求或命令
        自主的主角:
-        主角被请求提供帮助
-        主角被派遣
-        主角被许可出发

不幸的主角:
-        主角被强行带走

C
•主角表示完成任务的决心


• 主角离家开始四处寻找
-        沉入睡眠(女主角)
Sch

• 物品主人向主角提出要求
        物品主人是无害和友好的:
-        他对主角进行考验
-        他询问主角
-        他要求主角提供服务
-        他请求主角怜悯
-        他请求主角帮助调解争端

物品主人是有敌意的:
-        他试图杀死主角
-        他与主角战斗
-        他与主角进行欺诈性的交易

H
• 主角完成了要求
        在与物品主人关系良好的情况下:
-        他通过了考验
-        他回应了问候
-        他完成了请求
-        他表现友好

在与物品主人关系恶劣的情况下
-        他脱离了险境
-        他战胜了物品主人
-        他智取了物品
-        他杀死了物品主人


Z
• 主角取得物品需要魔法或其他辅助物的帮助
在与物品主人关系良好的情况下:
-        辅助物被直接授予
-        主角被告知相关线索
-        主角偶然找到该物
-        辅助物自行提供帮助

在与物品主人关系恶劣的情况下:
-        主角抢夺了辅助物

W
•主角向目标地前进
-        他徒步、骑马或借助魔法飞去
-        他被带去
-        有人指给他道路
-        一些标识指示了道路

K

•主角面临一个关键的挑战
        主角被卷入一场对抗:
-        生死战
-        竞赛
-        游戏(卡片、骰子等)

主角接受一个困难的任务

S
• 主角通过考验
        主角在对抗中获胜:
-        杀死对手
-        赶走对手
-        赢得比赛

主角完成困难任务

L
• 不足被弥补
        主角获得了长生不老药:
-        力夺或智取
-        通过使用魔法

直接克服不足:
-        通过解除魔法
-        通过复活

M
•留下记号以便未来相认
        主角自身留下记号:
-        在他的身上做上标记
-        他的身上留下伤痕
-        他被授予某个信物(指环、手绢等)

主角对他未来的婚姻对象留下记号:
-        他留下他的地址
-        他在新娘的衣服剪下一块



• 主角踏上归途

V
• 主角被跟踪
-        跟踪者步行或飞行
-        他要求主角交出物品
-        他诱惑主角留下
-        他试图谋害主角

R
•主角从跟踪者手中逃脱
-        他逃跑
-        他躲藏起来
-        他阻挡了跟踪者
-        他乔装易容
-        他躲避了谋害

X
• 主角隐姓埋名会到目的地
-        他回到家
-        他来到异乡

U
• 冒充主角的人领功受赏

P
• 主角接受一个或多个困难的任务
-        他要吃掉或喝掉大量食物或饮料
-        一个严峻的考验
-        猜谜
-        做出正确选择
-        制造某种东西
-        证明自己的胆量和能力
-        证明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 主角借助他的魔法完成了困难的任务

E
•主角的真实身份被承认
-        通过之前留下的记号
-        因为他完成了任务
-        通过被直接认出

Ü
• 冒充者被定罪
-        他没有相关记号
-        他无法完成任务
-        他的错误行为使他暴露了身份

T
•主角转换形态
-        他以新的形象出现
-        他换上新的服装
-        他建造或获得了一座美丽的城堡

St
• 冒充者遭到惩罚
-        被杀死
-        被处罚
-        自杀
-        被赦免

H‡
• 主角与他的情人终成眷属并继承王位

例:用比绍夫的理论分析故事《铁炉子》
下面我将以编号127的《铁炉子》这篇故事为例,介绍这一分析方法。
在比绍夫的心理发生理论看来,魔幻故事中主角的生理状态一般处在青春期接近成人之前的阶段。格林童话中的大部分都属于魔幻题材的故事类型 ,很多欧洲其他民族的传说故事也属于这一类型,例如俄罗斯的民间传说。这也是为什么普罗普从祖国俄罗斯的众多传说故事中发展出了魔幻故事的形态学理论,而比绍夫也使用一个俄罗斯传说故事作为他的理论的主要例证。这里举例的《铁炉子》也属于这一故事类型,我在下面将介绍它的内容和进行相关解读,括号中的是理论分析,字母代表了相关情节所包含的魔幻题材故事类型的形态学结构要素,与表二相对应:

一名王子被巫婆诅咒关在树林中的一个铁炉子里。
(这是伤害[A]。相对于女性被关在树篱 和玻璃棺 里,铁炉则是关押男性的地方。)
一名公主在森林中迷路,九天后她见到了关押王子的铁炉子,王子在铁炉中对她说如果她嫁给他,就会告诉她回家的路[B]。
(王子以铁炉的形象要求公主嫁给他隐含了儿童在8-12岁都会经历的顽皮时期的心理特征,这可以在比绍夫的神话和魔幻故事理论模型中得到解释。)
公主因为迫切想回到父亲的城堡而答应了铁炉(王子)的要求[C]。王子要求公主回到父亲的城堡后带来一把小刀[Sch],并用这把小刀在铁炉上挖个洞把王子放出来。公主回到家后告诉了父亲她的遭遇,这令他的父王吃惊。他让一个漂亮的磨坊主的女儿和一个更美的放猪人的女儿分别假扮成公主回到王子那里,然而两个姑娘无法挖开铁炉并在言语中暴露了她们的真实身份。公主不得已现身并立刻在铁炉上挖出一个洞来[M],从中她看到了英俊体面的王子。她开始尽力地把洞口扩大以救出王子[H]。王子要立即娶她并带她走,然而公主希望先去见他的父亲。王子答应了她,但要求她与她的父亲说话不能超过三个词[Sch]。公主未能遵守规定,当她返回森林时,铁炉和王子都不见了[A]。
(下面将是主角的出逃[W]:一个魔幻题材故事的基本构成要素。这里是从女主角的角度加以表现。一般来讲,当时女性的自由应该屈从于父亲的权威。然而故事却要求女主角打破这一禁锢,它成为主角为成熟而必须通过的考验。而几乎所有魔幻题材故事的主题都与成熟过程有关。)
王子消失后没多久,公主由于思念他毅然决定离家出走,开始寻找她的王子。
(在这我们看到魔幻故事结构的常见顺序:由于缺少什么(A:王子失踪),主角下定决心寻找[C]和主角最终踏上路途[↑])
九天之后,公主来到了森林中一群蟾蜍的家,她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被给予三根魔针。借助魔针的帮助,她越过一座玻璃山、一座剑墙和一片大湖来到王子的国度。
(这里又是常见结构:艰巨的考验[H]、获得魔法[Z]、并利用它克服苦难达到目标[L]。)
公主到达王子的城堡[W],却被告知王子已经忘记了她或以为她已死去,并要娶另一个少女[U]。公主伪装成厨娘[X],并制造机会接近王子[P]。尽管王子的未婚妻一再阻挠,公主终于在第三次成功地与王子见面[Lö]。当王子与她相认后[E],他们立刻按公主来时的原路返回[↓]。他们克服障碍又来到森林中蟾蜍住的小屋。小屋变成了王子的城堡[T],他们也最终在城堡中完婚[H‡]。

对比绍夫理论的评价
比绍夫理论并非是为了取代其他理论而是为了集成它们已得到公认的成果。他特别借鉴了普罗普在对传说故事的形态学分析研究中所做的大量工作,而对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学理论等也有所涉及。
谢尔夫(Scherf 1982)曾肯定心理发生学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但因为研究目的的不同,将魔幻故事视作个体发育中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并非语言学和历史批评的研究范畴,。在谢尔夫看来,不存在不受相关文化背景影响的普遍适用的分析方法。比绍夫的理论解释了从一些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和文学研究(吕蒂)角度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的现象,它指出了在所有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的反映在神话传说之中的人类在青春期逐渐成年过程中的心理特征,而这不一定与某些真实的历史事件有关。
比绍夫的研究和他的成长心理学理论的第二个贡献在于,对于其他重要的神话传说类型,例如宇宙神话、变形神话、骗子故事等也可以进行研究分析,不仅是对其使用的结构和象征,还可对大众对它们稳定持续的接受度作出解释。更进一步说,包括史诗、经典戏剧、文人童话以至现代电影都包括了魔幻题材故事的形态学元素,进而可以利用比绍夫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
利用比绍夫的理论可以对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在不考虑其流传的情况下作出回答:它们都是异常真实的,因为它们反映了人们在生理的成长和成熟过程中真实的心理变化。

参考书目:
Barber, Dieter
Kinder- und Hausmärchen. In: Kindlers Literaturlexikon, Band 12, S.5238-5240. München: Kindler 1974 (Lizenzausgabe des Deutschen Taschenbuch-Verlages)

Bischof, Norbert
Das Kraftfeld der Mythen. Signale aus der Zeit, in der wir die Welt erschaffen haben. München: Pieper 1996

Lévi-Strauss, Claude
La geste d'Asdiwal. In idem, "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II", S.175-233.Paris: Plon 1973

Propp, Vladimir
Morphologie des Märchens. München 1972 &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75 (Russische Originalausgabe 1928)

Propp, Valadimir
Die historischen Wurzeln des Zaubermärchens. Leningrad 1946

Radin, Paul, Kerenyi, Karl & Carl Gustav Jung
Der göttliche Schelm. Ein indianischer Mythenzyklus. Zürich: Rhein-Verlag 1954

Rölleke, Heinz
Märchen aus dem Nachlaß der Brüder Grimm. Bonn 1977 [Chinesische Übersetzung: Beijing 2004]

Rölleke, Heinz
Die KHM der Brüder Grimm. Einige neuere Forschungen und Erkenntnisse. In: Hans-Jörg Uther (Hg.), Märchen in unserer Zeit, S.92-101. München 1990

Rölleke, Heinz
P. O. Runge, J. u. W. Grimm „Von dem Machandelboom“ – „Von dem Fischer und syner Fru“. Trier 2008
Rölleke, Heinz (Hg.)
Brüder Grimm: Kinder- und Hausmärchen.  Stuttgart: Philipp Reclam jun. 1980 (letzter Nachdruck 2009)

Scherf, Walter
Lexikon der Zaubermärchen. ( Kröners Taschenausgabe, Band 472). Stuttgart: Alfred Kröner Verlag 1982


Jacob and Wilhelm Grimm’s Fairy Tales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object of scholarly research
Berthold Riese, University of Bonn

Abstract: Since UNESCO declared Grimm’s fairy tales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2005 this early 19th century collection of German folklore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public. As literary research reveals, these tales cannot be considered authentic folklore in a strict sense but are rather to be classified as literary product of Jacob and Wilhelm Grimm. Nonetheless the tales have preserved to a large extent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genre „fairy tale“ (Zaubermärchen) as defined by the Russian formalist Wladimir Propp in 1928. Recently the Zurich based psychologist has carried on Propp‘s research. He argues that the Grimm-tales and other similar tal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gain their cultural importance and popularity from the fact that they reflect psychic and emotional ontogenetical problems of human adolescence (16 to 25 years of age approximately), irrespective of their cultural setting, literary phrasing and factual content. Thus Grimm’s fairy tales are authentic folklore on a higher level of psychic reality.

Key Words: Fairy Tales, Folklo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acob & Wilhelm Grimm, Norbert Bischof, Psychology, Vladimir Propp

[本帖最后由 王霄冰 于 2011-4-20 23:13 编辑]

TAG:

王霄冰的个人空间 王霄冰 发布于2011-04-20 23:14:21
表一和表二有点乱了,我不会用一键排版,实在抱歉!
放牛班的课堂 放牛班的课堂 发布于2011-04-21 22:54:34
“一键排版”很好用的:
打开“一键排版”,再将word文档打开,拷贝全文后直接点击“粘贴进来”,再点击一下“快速格式化”,接着点击“拷贝出去”,再粘贴到论坛或时博文的编辑窗口就行了,这样所有的注释乃至表格都能得到保留,而且排列有序。

多用几次就好使啦。。。
放牛班的课堂 放牛班的课堂 发布于2011-04-21 22:57:38

QUOTE: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1-4-20 23:06 发表
内容提要:自2005年原版的《格林童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档案遗产之后,产生于19世纪的这部文献又引起了公众高度的重视。正如文学研究所揭示的那样,里面的故事从严格意义上讲并非都是“本真”的民间故事 ...
下载了,一定好好学习。。。

顺便问一下王老师:

“世界档案遗产”是不是就是“世界记忆遗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像应该译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框架中,这应该是两个不同系列的遗产名录?
放牛班的课堂 放牛班的课堂 发布于2011-04-21 23:04:53
回复 4# 的帖子
[奥地利]舒勒:“世界记忆”与非物质遗产保护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viewthread.php?tid=7665
放牛班的课堂 放牛班的课堂 发布于2011-04-21 23:06:13
教科文:“世界记忆工程”与《世界记忆名录》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viewthread.php?tid=8229
王霄冰的个人空间 王霄冰 发布于2011-04-22 18:03:35
回复3#
多谢指点! 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叫“一键排版”的软件,可试了一下,好像不灵。或许是软件下载错了?
王霄冰的个人空间 王霄冰 发布于2011-04-22 18:06:09
回复4#
“档案遗产”应该就是“记忆遗产”,原来译者也是这么译的,被我改过来了。因为我看到也有人把它翻译成“档案遗产”,而且入围的一般也都是珍贵文献,如我们中国曲阜的“孔府档案”,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也被列入了此类遗产。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38875
  • 日志数: 148
  • 图片数: 24
  • 文件数: 44
  • 书签数: 3
  • 建立时间: 2009-06-02
  • 更新时间: 2015-01-28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