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家,你们准备好了吗?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1-06 08:00:45

民俗学家,你们准备好了吗?

 

2008122728日,中国民俗学会在天津召开了年会。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此次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从大会到分组会议,与会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表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和民俗学家参与的观点。而一位以人类学家闻名的徐杰舜教授在会议上不经意地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给民俗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遇,但民俗学家还没有准备好。

这话有些刺耳,但我们的民俗学家,在与以往如此不同的工作面前,你们准备好了吗?

大多民俗学家都认为,对于民俗学科来说,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是呀,确实是机遇。但民俗学家能抓住机遇吗?在离开会议的宾馆前,我还在与我的同屋,北京大学的陈岗龙先生讨论这一问题。原因是这次会议上有的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仅仅是一次利用民俗学家给政府打工的事,民俗学家犯不上打这种工。是的,看上去好象有点象打工的样子。但我昨天在会议上也曾调侃着就说,现在打工,今后就有可能做老板。

大家知道,民俗学不是书斋当中的学问,你无法离开社会,离开实践。但一直以来,民俗受到诟病的重要原因就是与社会保持了太长的距离,自以为清高地做学问,完全脱离了社会的所思、所想、所需。民俗学无法解决社会在现实以及转型中面临的各种生活问题、社会问题、历史问题,不受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也就是自然不过的事。所以,民俗学一直处于被边缘化、被弱化、被欺凌的位置。怪谁?只能怪自己。一门完全是与生活、与民众走得最近的学问,却被做成了完全是书斋中的学问。别说政府、学术界不重视,连民众也未必看得起。试想一下,今天中国的民俗学界,那些教授、博士(包括我自己),代表着学术的精英,有几个是熟知一地一种一类具体的民俗过程、形态、仪式的?也许我们都有一整套所谓的理论来解释民俗的规律、现象、发展、消亡,但有几个能在婚俗的仪式、葬礼的过程,春节过年中如何祭祖,龙舟如何制造、保存、如何祭祀,如何起动,如何团,如何舞上拥有发言权说得清这一切细节?实际上,民俗非常的具体和细致,但我们的民俗学家又有几个掌握了这种具体和细致?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和独特的内容来决定项目的独特性、地方性、生活性的时候,我们却未必能如数家珍地将一个具体的民俗事象,完整地加以叙述,那么,我们标榜我们是民俗学家,但我们与那些不是民俗学家的其他人或学者又有什么区别?

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民俗学的全部,然而,既然是机遇。民俗学可以通过这次机遇,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学科研究的本体,在对民俗的存在和现实意义、价值,在民俗研究中参与对社会更大的发言权,在改变民俗学研究的边缘化趋势和走向传统文化保护与研究的前台方面,在建立真正的民俗学研究主体和学科边界,一句话,民俗学可以彻底地从新开始。而这一切,民俗学家,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20081229


分享到:

TAG: 民俗学家

尹虎彬空间 引用 删除 尹虎彬   /   2009-01-15 19:39:21
深有同感;民俗学是动手的学问呢!因此,我们需要克服传统文人只说不能做的毛病。我个人觉得还是不标榜自己是民俗学者好一点呢。做个旁观者不是也很快乐吗?
笛威辛亢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笛威辛亢   /   2009-01-06 08:36:41
陈老师,说得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8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1796
  • 日志数: 27
  • 图片数: 10
  • 影音数: 8
  • 建立时间: 2008-12-28
  • 更新时间: 2010-08-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