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讲中国童话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11-30 07:35:41
/ 个人分类:读书卡
听妈妈讲中国童话
和讯网 2012年11月29日06:48 来源:半岛都市报
《中国童话》:台湾妈妈的“传家宝”
可能对很多大陆读者来说,对《中国童话》还感觉陌生,但是在中国台湾,自1982年出版后其影响了两代人的成长,被称为妈妈的“传家宝”,蔡康永 、林志玲 、周杰伦等都曾在小时候读过《中国童话》,或是将其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中国童话》由中国台湾著名出版人黄永松主编,其创办的《汉声》杂志和出版社在中国台湾文化界声誉卓著,其老店所在的街也被命名为“汉声巷”,谈及《中国童话》的诞生过程时,黄永松说1970年至1980年,中国台湾的孩子多半阅读翻印自欧美、日本的儿童书籍,很少能看到图文优美的中国读物,“孩子们只认识德国的白雪公主、美国的米老鼠、日本的无敌铁金刚……如此失根于自身的文化沃土,无怪乎民族意识一代比一代低落了,这令我们十分忧心。”
在多年的民俗调查工作中,黄永松发现,中国并非没有足够的、好的故事,只是藏匿了。那些庙宇、壁画、浮雕和诗文里,那些民间的刺绣、器物的花样上都描绘着故事,“甚至,在我们采访年老的捏面人时,一个个造型生动、色彩艳丽而又散发着糯米甜香的江米人,每一个不也都牵连着一则相关的人物故事吗?”
362个故事:根据农历节气来编排
《中国童话》共收录了 362个故事,农历节气计时方法,太阳每年从黄经零度开始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中国童话》在360个故事外又首尾各加了一个衔接故事。谈及故事素材的来源时,黄永松说,上世纪20年代左右,北大顾颉刚、钟敬文等教授一起做民俗学,共完成了厚达30册的民间故事珍贵资料,这就是他们的原始资料。在着手做《中国童话》之前 ,黄永松还做过多年的田野调查,并拜访了很多中国台湾的同乡会和养老院,听他们讲述各自家乡和民族的故事传说,也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在内容编排上,《中国童话》是依照农历,以一年每天一个故事为原则,并顺着中国节庆,发展出节令掌故、中国历史和科学故事、伟人故事、神话、民间传说等。用各类故事交替穿插的手法,期望孩子们在读完一年的故事之后,可以奠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虽然五六岁的孩子已经能借着认字来进入这些故事,但在阅读方面,黄永松更希望家长能按照日期,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每天晚上讲述一则给孩子听。为此,在每一篇故事的后面都附加了“给妈妈的话”,增加了故事的诠释和故事所附带的背景知识。“这些故事不仅充分打开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也使讲述者和聆听者自然建立起了中国伦常的亲情。”
让图说话:配图融入民间美术元素
对小孩来说,也许配图比文字还重要。《中国童话》中有843幅经典细腻的传统美术配图,当时黄永松召集了 200多位美术编辑和插画师,成立专门的绘图组。黄永松说:“为了让《 中国童话》更具民族的风格,我们走访了很多民间刺绣、剪纸和木刻世家,实地取材。比如桃花源的故事,我们觉得桃花源是桃红柳绿的,用蔚县的染色剪纸去表达比较贴切,那我们就会专门去染色、剪纸。有些适合用刺绣表达,那我们就专门去找刺绣,还有年画、皮影、木刻等各种形式。”
在故事《匈奴王的响箭》中,图画模仿染色剪纸绘成,冒顿的画像参考京剧胡人大将骑射的造型。而《飞将军李广》的故事配图则模仿传统皮影戏的皮偶风格。《读库》主编老六说:“汉声对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的态度,就是儿子侍奉母亲的态度。我拿到汉声的书之后经常想,这个选题我自己会不会做?能不能做得那么好?最后得出的答案让我很脸红。”
此次推出简体中文版《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为了确保书的品质,已经70岁高龄的黄永松 ,飞抵大陆,全程跟踪印刷。记者从出版方了解到,《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首印10万套,360万本。据悉,在故事方面,简体版换掉了《童子军》和《非洲先生》两个故事。
记者 王法艳
相关阅读:
- 【转自人民网】鹿忆鹿讲台湾原住民的故事 (边缘人, 2012-5-26)
- 雅虎学堂:台湾是怎么留住传统文化之根的? (放牛班的课堂, 2012-5-29)
- 汤素兰:童话与人生 (Robot, 2012-5-30)
- 通灵人之梦:安吉拉·卡特的《黑色维纳斯》 (apple, 2012-6-03)
- 台湾研究生培养一瞥 (silver, 2012-9-15)
- 东宁陈氏番俗图:台湾风土民情的纪实 (Robot, 2012-9-16)
- 校园里的环颈雉 (叶涛, 2012-10-28)
- 东华大学一瞥(1) (叶涛, 2012-11-25)
- 东华大学一瞥(2) (叶涛, 2012-11-25)
- 东华大学一瞥(3) (叶涛, 2012-11-25)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汉声
黄永松
台湾
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