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住这个社区,不太熟,最近事情又多,所以家里简陋了一些,更新跟不上,请多包涵啊!
开写之前先谈一个问题,叶老师说本博客要以学术为主,这可吓到我了,弱弱问一句:“啥叫学术啊?”这个问题同样出现在上学期的专业英语考试上,考试题目是让我们写自己的学术经历,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也“学术”了。咿咿呀呀的用自己拙劣的英语写完了所谓的“学术”经历,考试算是交了差,且不说语法词汇上必然是错误百出,文章内容上也是可笑,费尽心思回顾了半天,写出来的不过是“学习”经历而已。在我眼中,学术似乎是学者的专利,而自己作为民俗学的一个小学生,只是学习而已。因此,我在这里把自己幼稚的学习心得壮着胆子写出来,绝不以学术标榜,以免丢了自己和导师的颜面,等我成长为一个学者的时候,再“学术学术”吧。
下午开了读书会,可能是因为早上上了两个小时叽里咕噜外语课,下午又聚精会神的听了大胡子和师姐的发言,累得我直做眼保健操。不过读书会的目的恐怕不是让我们眼睛酸胀,而应该是脑袋的充实。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大家始终在历史学和民俗学这两个名词中周旋,而我在悄悄想着这俩是怎么搞到一块去的,又为什么会搞到一起去呢?
其实本来想梳理一番,好好写写自己的想法,可是明天一早又要上叽里咕噜的外语课,只好简单说一下:历史学怎么就和民俗学掺和到一起去了呢?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历史学扩张挤占了民俗学的地盘,另外就是民俗学和历史学好像合唱团里的高低两个声部,本应各唱各的,展现出动听的和声的效果,可是不幸的是民俗学没有坚持自己的声调,而是跟着历史学唱了起来,于是掺和了。
在这两种可能性中,我个人倾向于后者,至于原因暂且不表。民俗学为什么跟着历史学跑了呢?这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
今天浩浩老师说让大家少谈概念,少谈理论,多写事实的追求,多做些实际的工作,很有道理,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民俗学的学生来说。可是我常想一个问题,我们每年做那么多的调查,如今除了传统的笔纸的记录,还有DV、DC的帮忙,这些工作除了积累海量的资料之外,对于民俗学的理论方法建设来说其意义在于何处?
在我看来,我们做了很多调查,拿了很多的资料,我们常觉得这些资料都有用,可又不知道怎么用,就像现在所里沙发上的五大麻袋资料一样,从村里搬来到现在一年多,没人再动过。这其实是因为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薄弱让大家常常感到手拿资料却无的放矢。而历史学家者,或者说是从事区域社会研究的历史学家者正在利用这些资料做着他们的研究,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和理论,未必成熟,但却比民俗学先行一步,手拿资料却茫然无措的民俗学工作者在左顾右盼中看到人家历史学的步伐,就跟了上去,于是民俗学和历史学就这样搅到一起去了。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解决此问题的根本还是要回到民俗学本身,如果我们自己的理论、方法成熟了,自然不会跟着人家跑调了。所以民俗学的学生们可以多些实际的工作,而民俗学的学者们,不妨多些学术的野心,努力于理论和概念的建设,这样民俗学才能唱好自己的声部。
随便一说,赶紧睡觉啦,如果有人对我的学习心得有兴趣的话可以慢慢讨论,明日的外语课任务艰巨,要学7个新句型~~晕死,年纪大了,脑子不好用了,学起来吃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