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7-28 20:48:25 来源:
山东大众网 作者:记者 刘国栋 特约记者 施晓亮 点击: 231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最新人口统计显示仅有1.6万多人,其中90%以上聚居在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下辖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7月26日,“党旗漫卷
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风活动”采访团抵达积石山县,走近了这个大众很陌生的
少数民族。
在进入积石山县之前,我们在临夏州结识了“保安族文化网”的创办人、总编马沛霆。马沛霆是保安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研究生,3个月前,他在百度“积石山吧”上看到领队施晓亮发的寻人贴,主动联系施晓亮,两人网上神交已久,算是未曾谋面的老友了。在积石山县,采访团听他讲述了自己为宣传、保护民族文化而上下奔走的十年“文化苦旅”。
保安族的第一个研究生
白T恤、白运动鞋,带着黑框眼镜,刚刚而立之年,马沛霆已经是对保安族文化有了十年研究的知名学者。
2000年开始,国家民委联合
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组织了一次人口少于10万的少数民族
生活状况调查,这次调查的报告后来被中央领导签批,并由此出台了对这些人口较少的民族的扶持政策。那时候的马沛霆正上高二,刚好是假期,这个调查组邀请他做了临时的向导,“在这之前也没有太多接触过,他们对保安族方方面面的关注,让我感觉到
田野采风的价值,可以为我们这些民族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同时我也认识到了我们保安族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考大学时,我有意报考民族学院。”
第二年,马沛霆如愿以偿考入了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学
人类学与
民俗学学院(今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刚进入大学,同学们听说我是保安族的,竟然很奇怪地问我,‘保安族?有没有警察族啊?’”马沛霆说,自己当时感到很愤懑,“后来平静下来慢慢思考,其实不能怪那些同学,这是因为我们保安族对外宣传太少了,所以才不为人知。”
2002年,
云南大学组织了一次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村寨情况的调查,调查保安族时选的正好是马沛霆所在的村子,正上大二的马沛霆就陪着去了,负责保安族部分的调研撰写。那也是马沛霆第一次为自己的民族写书,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当时是夏天,在老师特别小的一个办公室里,热得很,蚊子多,连续熬夜,25天,写了5万多字。”
自此马沛霆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一发不可收拾。2005年,马沛霆考上了西北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成为保安族的第一个研究生,也就是从这一年起,马沛霆陆续参与了一系列民族文化的研究,参与撰写并出版的相关书籍就有五六本之多,论述上百万字。
为“保安腰刀”等
申遗 马沛霆一直想为自己这个“小民族”做些实在的事。这方面他最有成就感的是以他为主申报“保安腰刀”进入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
2006年,马沛霆正在西北民大读研二,他听说自己的老师马自祥正在申报东乡族的《米拉尕黑》(叙事长诗)国家级
非遗,脑筋一转:“为什么保安族不申报呢?”
但是,难题随后而来,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保安族要为自己的民族申报什么呢?而且申请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作》的申报表要求非常严格,三万字的申请书要包括文化遗产所处区域概况、主要内容、传承谱系、主要价值、基本特征、濒危状况、已采取的措施,保护内容,保障措施,按年限分的一个保护计划,还需要一份十分钟的影像资料。这些东西怎么去准备?
马沛霆在跟积石山文化局联系并取得支持后,选取了保安族具有民族特色的七八个点,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走进田间地头百姓家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把保安族民族文化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梳理。
“工作量太大了,田野调查、写20多万的申请书,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别人也插不上手。还有电视片,全是我撰稿,请当地电视台的朋友去拍资料,每个项目大约拍三四个小时的资料,我懂一些电脑非线编,自己做后期,编辑成十分钟,再请电视台主持人帮忙配音,自己上字幕……”
保安族最具有文化代表性的标志是“保安腰刀”,申报定名时,文化部门的有关领导说:“这还有什么异议吗?保安腰刀啊”,但马沛霆认为“保安腰刀”只是最终的产品,而打刀的独特工艺才是保安腰刀的精髓,在他的坚持下,申报名称最终确定为“保安腰刀锻制工艺”。
由于材料充沛、详实,“保安腰刀锻制工艺”顺利通过评定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主导申请其他几项文化遗产,两项进入省级非遗名录,四项进入州级非遗名录。
这一年的苦累和收获同样巨大。他把申遗过程中的积累,逐步整理成为一系列成果。
独办网站,为保安族文化而坚守
2005年,正在读大四的马沛霆接触网络时间不长,看到藏族老师创办了一个“藏族文化网”,深受启发,就萌生了创办保安族文化网的想法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保安族文化。大学三四年也积攒了一些材料,包括自己发表的一些这方面的作品,把这些东西放到网上就是了。”
但谈何容易,他一介穷书生,经费从饭费里抠。当他注册“保安网”域名时,却发现“
www.baoanzu.com”这个域名已经被江西的一个文化公司抢注,只好又花500元买来。“自己注册也就几十块钱。500元,是我俩月的饭钱了”。网站就他一个人,自封总编,兼任编辑、校对,上百万字的文字放到网络上,需要一个一个的敲打出来,马沛霆就跑到打字复印店里的,以1000字5块钱的价格,自费找人打。
2008年,马沛霆的保安族文化网终于初具规模,他借着改版的机会邀请了省州有关领导以及保安族的官员、
民间艺人等上百人,参加了网站的改版开通
仪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网站,网络对于新时期发展民族文化的意义,对他们普及一下网络跟民族文化之间的结合的价值和意义,网站应运而生,是个时代的产物。”
马沛霆目前是临夏州政府秘书处的普通一员,但每天都需要协助领导处理办公室的日常事务,撰写讲话、起草公文,为配合我们采访,州委宣传部协调借调他做我们的“场外指导”时,他身上还压着许多公务。他对这些工作认真负责,陪我们一天后急着回州政府整夜加班赶写公文和讲话。他这样的小人物,工作繁重,收入微薄,却怀揣着一份对本民族文化从不消减的激情,以一已之力,坚守在民族文化保卫战的前沿,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左冲右突。
民族语言尽量让它消失得慢一些
保安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很幸运的是,这个只有16000多人的民族,由于聚居程度高、相对封闭,至今“保安话”还是保安人通用的“官方语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保安人走出去的机会增多,保安语言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马沛霆陪同研究保安语的
日本专家佐藤畅智到积石山做田野调查。“我从没见过如此敬业的专家,他会为简单的一句话,比如这个杯子摆在这里还是那里,而反复询问、记录一个下午。”2008年,马沛霆被日本广岛大学北京研究中心聘为客座研究员,和佐藤畅治亦师亦友、称兄道弟,他们直到现在相互发邮件、短信,还在使用他俩共同发明的保安语拼写方式。
“中国不是所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原来有语言,后来也消失了。本民族语言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底线,丢掉了,就很难再是这个民族了。”马沛霆沉重却坚定地说:“我不想看到保安族在民族文化
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朵浪花。尤其是象我这样的所谓保安族的文化人,更应该有一份责任心,通过自己的力量,尽量把文化消亡的脚步放慢一些。”
6年间,马沛霆田野采风、
搜集整理了近3000条保安语的词汇,用拼音标识,出版了一部保安语言字典。
“为什么是用汉语拼音而不是国际音标?国际音标太专业、太
学术了,不利于推广。我是想让哪怕是没上过几天学的保安族人都能学习自己的语言。顺这个思路,我想再编一套保安语教本,在保安族的小学初中里教授,让这们民族语言好好传承下去。”
马沛霆的想法还有很多,他想把保安族的
神话传说,用创造的保安文字翻译过来,供高年级保安族学生学习;想把一些经典电影,用保安语同声翻译过来,让一些不识字一辈子看不懂电影的老年人看上电影……
作为本民族的第一个研究生,有人向马沛霆祝贺,他说:“这根本不值得骄傲,却恰是保安族教育的悲哀,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国家能为我们保安族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和我一起为传承保安族文化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