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读《挖参》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5-19 13:56:17 / 个人分类:随感

读《挖参》,其实是来自一个偶然的机缘。今年200910月份,由文化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十套集成志书表彰大会及学术研讨会北京举行,我们省民协作为其中的三套集成的主编单位应邀参加会议。按照会议的规格,应该由夏秘书长去参加这次会议,很感谢夏老师把这个机会给了我,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尤其是在研讨会上聆听那些七八十岁高龄的老民间文艺家们讲述的从事民间文化工作的艰辛经历及他们所阐释的民间文化的价值,让我非常的感动和震撼,让我为以前对民间文艺的肤浅认识感到惭愧。

在这次活动中的另一重大收获就是认识了《挖参》这本书的作者曹保明。曹保明是中国民协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对于曹保明老师我以前是听说过的,但是以前我对他仅限于知道并不了解,在这次活动中才发现,很多搞民间文化的人都很佩服他。他在研讨会上的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他讲到他在田野调查中,曾差点被淘金工棚子里的一氧化碳熏死,差点从木排上掉进松花江中被淹死,在深山老林感冒发烧差点病死;30年来,每到年节他就背上行装走向民间,到一些敬老院和大车店、到一些老年人集中的村屯去做调查,很少在家过团圆节。

离会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从网络上查了一下他的相关资料,发现他学术成果的丰硕真可以用著述等身来形容:他创办了《民间故事》杂志,出版了《东北土匪习俗》、《东北土匪考察手记》、《东北马贼史》、《东北木帮史》、《东北妓院史》、《东北挖参史》、《东北淘金史》、《东北渔猎史》、《东北狩猎史》、《东北烟麻史》、《东北吹鼓扎彩史》、《关东十怪》、《关东粮行》、《关东店铺》、《世上最后一个懂鸟兽语言的人》等54部专著。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介都对他的研究成果做过报道并邀请他前去讲学。国内外评介文章达三、四十种。于是我到省图书馆借了其中可以找到的《挖参》、《盐帮》、《作坊》。在这几本书相比我比较喜欢的是《挖参》,读的也比较细致。从总体上说,这部书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既遵守严谨的学术规范,又采取了平易朴实的书写风格。

所谓遵守严谨的学术规范主要指此书具有清晰完整的结构,论证也较为充分。就它的结构而言,《挖参》主要脉络大体是这样的:一、历史上的挖参活动;二、人参源流考;三、挖参的主要过程;四、挖参的组织结构;五、挖参行信奉习俗;六、挖参行祖师爷;七、挖参人行话隐语;八、挖参歌谣;九、神奇的人身鸟;十、闯关东与人参文化;十一、挖参活动与尸骨还家;十二、挖参故事中的主要形象;十三、人参涉及的地域文化等。这完全是遵遁着一部民俗学著作的结构规范,对挖参这一民俗事项做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详尽阐释和研究。但是作者使用的并不是当今学界惯用的充满艰涩的专业术语和难读的翻译体长句的语言风格,而是在力求准确表述的基础上,使用了平易朴实的日常语言。这就把专业性和普及性结合在了一起,很大程度地扩展了这部书的读者范围,不仅可供专业人士研究,也可供非专业的大众阅读。

(二)书中包含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多种多样的民间文学形式。

《挖参》的知识含量是相当丰富的。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与挖参相关的丰富的民俗事项:如关于人参的常识,对人参型号的命名有四叶参、五叶参、六叶参,人参按照重量大小又称呼七两为参八两为宝;如挖参过程中的禁忌习俗,挖参时碰到蛇不能直呼其名要叫“钱串子”,迷路不说迷路叫“麻达山”,而麻达山了不能乱呼救命,要通过敲棍的方式传信号,敲棍还要讲究节奏。另外在这本书中我还发现一则小故事,是关于小斜眼发现长在枯树上的大人参的故事……我觉得这书中的许多内容有似曾相识之感,后来终于想起,是在《闯关东》第一部电视剧里。这部电视剧我以前只看过几集,发现了这点后我就下载了这部电视剧细细看完,发现这部电视剧如果剥离了淘金、马帮、土匪、妓女、木帮、作坊、店铺等对于当代观众来说已经显得陌生而新奇的民俗内容,就会逊色很多。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是东北的民间文化成就了这部剧作。发现了这些,作为民间文化工作者我也是很兴奋的,有段时间很想写点关于这个话题的东西,我取题为《东北民间文化模铸下的关东剧》,并且在心底有了一些构想,可是这是一个大题目,仅就对东北民间文化的把握来说我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别说对关东剧这一影视题材的认识和了解了,因此这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时间的积淀。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由挖参派生出的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歌谣、俗语、谚语、隐语、行话等诸多形式。它们都被灵活地编排在了阐释的过程中,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则是大大地增强了可读性。

(三)详细的田野作业记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挖参》这部书采取了把田野调查与民俗文化阐释和故事讲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独特书写方式,于字里行间渗透了进行田野调查的原则和方法。其中涉及到如何科学地选取进行调查的时间和地点以便获得具有代表性的一手资料,如何与民间被采访对象实现有效的沟通,如何识别有价值的民间文化内容并快速地做下记录,如何对获得的材料进行整理使之既实现了逻辑化、系统化又不丧失本真性……这些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进入民俗学研究的初学者和刚刚开始从事民间文化工作的新手来说,当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这种将调查和故事、将综合分析和具体描绘结合在一起的写作方式,这种把资料性和可读性、理论性和描述性、宏观性和微观性有机融合的研究方法,本身就给民俗学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了一种“另一种可能”,提供了一个值得尝试的新思路。

《挖参》使我受益匪浅的,不仅有上述的在这部书的字里行间可以寻觅到的知识、思路和方法,也有隐藏在书背后的那种治学精神。读了《挖参》后,我对民间文化工作的兴趣提高了,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民间文化遗产之重要价值的认识。《挖参》,就像前面提到的曹保明的大部分著作一样,是用艰险的长途跋涉换来的,这种对民间文化遗产高度珍视、对民俗研究事业爱若生命的态度让人动容。掩卷时,我的脑海中似乎浮现出一个行走在路上的身影,穿过莽莽林海,攀过巍巍群山,渡过滔滔江水,走遍了“三教九流”所在的地方;并且想起了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多次重复的的一句话:“每当过年时,大家都阖家团聚,我知道有一个人却在路上,他就是曹保明。许多东北文化是他抢救下来、保护下来的。如果中国有更多的曹保明,我们民族的文化该会保护得更好啊。” 

 

                 


TAG: 挖参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