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主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7-23 13:31:28
/ 个人分类:学林漫步
成主也叫题主、点主,是为先人建立木主。古人认为,家鬼依木不依墓,“形归于土,而后依神于木主”。另外与火崇拜与祖先崇拜有关,郭沫若先生考证说“祖”是男性生殖的象形,甲骨文中的“示”从字形看,“示”字为一倒悬的男性生殖器。与“示”字同字族的“祝”字,代表的是一个对生殖器进行跪拜的人。根据唐兰先生的分析,“示”与“主”为一字,主就是木制的神主牌。《白虎通义·宗庙》:“祭祀以主者何?言神无所依据,孝子以主系心焉。”这主就是祭祖的神的替代品。因此,封建时代,仕宦之家死了人,在治丧期间都要为亡者建立个木制牌位,让死者神魂依附于上,留给后代奉祀。通常人死3年后,这个木主牌位即放进家族的宗亲龛内。这样,死者在宗祠里的地位就确定了。古代,成主多是在灵柩下葬的坟地举行,礼成后由孝子捧主运回丧居。到了清末,变成在家停灵治丧时成主。
柯杨先生认为“主,家长也”,他在《小议寒食与清明两节合并的历史渊源》一文中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说:出土于陕西歧山的西周宣王时的青铜器毛公鼎与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的青铜器父癸鼎上的“父”字皆作“”状,是“以手奉火之形”,其最初的含义,是部落或家族中管火、祀火的人,其地位尊贵而崇高。那个上细下粗如水滴状的竖点是小火苗而非火炬或木棒。理由,我们可以从金文“主”字的释义中得到最有力的旁证。金文中的“主”字作“”状,即小火苗、油盏与灯座三结合之象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主,镫(灯)中火主(炷)也。”所以说,“”与“”字的那一点所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指小火苗。》“主,家长也”的释义,正是从管火、祀火人的崇高地位引申出来的。我国民间把祖先牌位称“神主”或“木主”,正是火崇拜与祖先崇拜两结合意识的明证。我觉得以上分析很有道理,在这隆重的点主仪式中渗透着对祖先的缅怀与思念之情。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点主仪式非常重视。
点主仪式最早比较简单,从亲族中请一位有声望的长者在已写好的某某之王位的“王”字上加一红点,成为“主”字,仪式即成。点主时,被请来的点主人称点主官,另外还要有两位陪主官。点主前要先写主,将主牌全部写好,只留“位”字或“主”字上的一点,请点主官加点。在丧礼中,点主算是喜事,因此点主时孝子要脱去孝服,换上吉服。点主官到达时,孝子要去迎接,并行三拜九叩礼。点主开始,桌上放两块砚台,一个研墨,一个研银朱(红色)。桌边放个鸡笼内装白公鸡。点主官面向东方,吸取生气,吹向笔端,然后向神主的王字上加点,先红后黑,用金针刺破鸡冠后,再用新笔醮血加点,如此3次。点主礼成后,孝子再三拜九叩致谢,然后手捧木主放到灵前。点主官向神主致词,内容多是赞美死者生前功业。致词后仪式完成,孝子脱去吉服,穿上孝服。
成主与葬后的祭礼及宗法家族有联系,大家族中建立的祠堂,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这里的宗亲三代、五代牌位都是通过成主的仪式确立的。由于成主仪式关乎宗族大事,因此十分郑重。其实早在先秦时期的儒家就对祭祖很重视,《论语·学而》“‘君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孔颖达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在儒家看来,注重丧葬,并非因为相信有灵魂的存在;祭祀神灵,也并非为了得到神灵的福佑;甚至也不单纯出于血缘亲子之情,而是体现了君子的诚敬,生死存亡,都没有变化”①。如果说先秦时期对祭祖的重视表现出儒家人道主义的关怀精神。同时通过祭祖加强宗族内部的团结,也是让老百姓受其熏陶,促使社会风气归于淳厚,这无疑有积极的意义。但时下的立碑祭祖除了祭祀祖先之外也有比富的心理在内。为了攀比,不惜花重金铸造豪华的墓碑。这种不良的风气恰恰有背祭祖的初衷。
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许多神灵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销声匿迹,神先神却一直作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祭祀对象而保留着。究其原因,就在于祖先神能庇佑自己的子孙勤勉自理,踏实劳作,甚至能博得高官厚禄、光宗耀祖的荣耀,期望藉勉励祭祖来纪念并效法先人的德性,并透过有血统关系的先祖代为请命,得天福佑。
①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东方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P58.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