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网开通以来得到了大家的鼎力支持,尤其是各高校师生的加盟,使我们的志愿者团队日益壮大ing。有鉴于此,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的日常管理主要由中国民族文学网志愿者团队负责。从即日起,本管理员ID主要负责后台程序和数据维护。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随时联系各位坛主或相关的版主,也可以通过站内短消息或发帖形式表达意见和观点~~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参与!

春节庙会:要唱经济戏更要唱文化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2-28 20:24:56 / 个人分类:网上民俗学

春节庙会:要唱经济戏更要唱文化
本报记者 何平 李金桀 发布时间: 2008-02-20 09:00 来源:光明日报

  “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清朝文人得硕亭用这首京都竹枝词,道出了传统庙会的热闹景象。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除了传统庙会日渐恢复生机与活力外,还出现了各类以庙会形式出现的节日活动,异彩纷呈。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各具特色的民俗表演、琳琅满目的贺岁物品、特色各异

的风味小吃,让“逛”庙会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节日里必不可少的活动。

  与此同时,庙会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一日能消百万钱”的情况早已不再是稀罕事了。2008年北京地坛庙会小吃摊位拍卖“标王”高达17.2万元;北京龙潭庙会紧接着以17.5万元刷新了这一记录。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刘剑雄博士认为,庙会是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的集散地,大规模的参与和颇丰的收入,使得庙会成了春节“假日经济”的“亮点”。

摊位拍卖水涨船高

  位于北京地坛南门内的十号小吃摊位,近几年地坛春节庙会期间拍卖价格一路上扬。2004年时它的价格是3.2万元,2005年到了6万元,2006年则涨到8.6万元,2007年达到12.05万元,2008年一下子涨到了17.2万元,四年涨了近六倍!

  拍下十号小吃摊位的古胜立,已是连续第三年夺得地坛庙会摊位拍卖“标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看中了地坛庙会的人气旺,加上十号摊位,今年我们一共拍下了三个摊位,全部用于烤羊肉串。”同样经营烤肉的马喜军在龙潭庙会小吃摊位拍卖中以17.5万元的高价蝉联标王。马喜军更看重“标王”带来的连锁效应,“这就是最好的广告,通过庙会这个途径,可以宣传我们店的烤肉,对提高知名度和效益都有好处。”马喜军最喜欢算的一笔账是,龙潭庙会客流量每年近100万,每个逛庙会的人平均花10块钱买小吃,“你想想,这是多么大的资源啊”。

  刘剑雄博士分析说,成功的庙会,必然带来大量的人员流动,而这又必然带动庙会的商品销售,“标王”的出现正是“庙会经济”日渐红火的例证。龙潭庙会今年共设置了近400个摊位,比起去年的600多个摊位,数量虽然减少了三分之一,拍卖总价格却超过了去年。

  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据古胜立透露,2008年地坛庙会期间,他的三个摊位共收入150多万元,纯利润在30万-40万元,在初二、初三的高峰时段曾达到一秒钟卖一串烤肉的记录。“如果不是初五刮大风,初七很多单位已经上班,利润还会更高些。”古胜立说道。

庙会经济缘何红火

  2008年地坛春节庙会小吃类摊位拍卖,小吃类45个摊位共拍出327万元,其余300个年货类摊位费则拍出198万元,共计525万元。游客人数达到100万人次,每张门票10元,今年春节地坛文化庙会光门票收入和摊位拍卖两项就有1500多万元。

  庙会作为一种传统习俗,迎合了老百姓在节日气氛中的消费冲动。今年快四十岁的出租车司机刘师傅认为,逛庙会图的就是个喜庆,“花点钱买个心情舒畅,图个吉利,值得。”

  刘剑雄博士说,一些庙会之所以红火,是因为它足够贴近群众,加上现在的庙会主办方,往往把固有民俗与现代庙会相结合,更多地体现了民俗文化。在挖掘传统庙会内涵的同时,推陈出新,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使庙会更具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求新求美求异的心理,符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群体的要求,“照顾老年人,争夺年轻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庙会活动中,使老百姓在春节期间更有得玩,有得乐。

  在2008年北京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上,体现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河北唐山皮影、津门贡掸、老北京门楼等18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北京物件展,最能吸引游客眼球。曾是清廷贡品的津门贡掸,制作精良、寓意吉祥,大受游客青睐,标价3600元的墨龙掸子大年初一就被买走,而用藤子杆外包红色或金色皮条,下缀红色中国结的小掸每天也能卖出几十把。

  “老北京城有多少城门楼?内城、外城在什么位置?”天桥八大怪之一曹麻子的嫡传弟子孟欣表演的牛骨数来宝《数说老北京城》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赏。在老北京天桥绝活和民间花会的舞狮表演舞台前,挤满了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目不转睛的观众,孩子们坐上了大人的肩膀,惟恐漏掉一个精彩的动作。“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最能聚集人气。”地坛管理处的曹祺如是说。

  北京史研究会理事李鸿斌认为,庙会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人,关键在于它的民俗特色,这是它与常规经济的最大不同。民俗特色越鲜明,越能吸引老百姓,庙会经济也就越成功。现今很多春节庙会的主办者所注重的一个思路,就是文化和商业的结合。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的古老载体,庙会其实就是一个舞台,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也是展现老百姓生活风貌的一个窗口,还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

  与以往庙会活动不同的是,现今春节庙会的组织模式和商业运作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刘剑雄博士说:“传统意义上的庙会多是约定俗成的、自发的,营利性目的不强,而现今庙会引入了商业运作模式,这也是如今庙会经济红火的原因之一。”

庙会经济根本在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刘铁梁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俗的价值是在自身的交换价值体系中实现的,庙会活动的文化特性符合老百姓内心对民俗、对传统的心理需求,“文化在老百姓的心中是最重要的。”

  其实地坛庙会一开始时全称就叫“北京地坛春节文化庙会”,这名字本身就突出了“文化”二字。这种文化首先应体现在对人的关注上。“庙会是以人为本的。古人云‘市之日,族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谒乎庙者一’就是说,庙会上游客占十分之六,商贩占十分之三,香客占十分之一。游客才是春节庙会的主人,是文化产品的共同创造者,而不能仅仅把游客当成消费者。”李鸿斌说。

  谈及今年的地坛春节文化庙会,李鸿斌认为,越能体现传统文化和民俗特色的活动,越能吸引游客。他表示,文化的“原真性”是今年地坛春节文化庙会的最大特点。李鸿斌庆幸在地坛庙会上展示的18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过度进行商业包装。“否则就不能完全体现出它们的文化内涵来了。”作为传统庙会的艺术符号,风车和大糖葫芦今年也一起亮相,让年味更足。“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保持文化的‘原真性’应该成为庙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李鸿斌指出。

  刘剑雄博士认为,庙会本来就是人们利用长假愉悦精神之所,它寄托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人们在这里感受到悠久的传统文化,找到传统、现实和未来的连接点。对于商业化运作的庙会,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引导,使庙会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让年轻一代在传统民族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同时,庙会也应体现“公益性”,让市民尤其是一些低收入的市民能够有条件观赏到有品位、有特色的民俗表演。“只有坚持庙会的文化品位,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华,庙会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工具。”

  李鸿斌认为,庙会经济要提升文化品位,还须消除弱化庙会文化特色的因素,比如对如今按届给庙会排序的方法。“数字化可能会冲淡文化之脉,而且也不尽合理。”他建议采用历史上使用的干支纪年法来区分届数,比如今年是戊子年,就可以说是戊子年春节文化庙会,“这样更符合中国的年景文化,也会增加庙会的吸引力。”

  2月12日,市民在合肥城隍庙内观看庐剧表演。在今年安徽合肥城隍庙新春文化庙会上,猜灯谜及舞龙、庐剧、黄梅戏等精彩演出丰富了市民的节日文化生活。

  新华社发


TAG: 春节 庙会 文化 经济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99610
  • 日志数: 90
  • 图片数: 6
  • 影音数: 13
  • 文件数: 3
  • 书签数: 20
  • 建立时间: 2008-02-20
  • 更新时间: 2009-07-30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