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乌丙安:文化生态不需“打造”

发布: 2009-7-26 23:02 | 作者: 董阳 |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5月26日00:00 | 查看: 602次

人民日报新语:文化生态不需“打造”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DLiZRI

!C!i.V!O\v.['b-R1A

乌丙安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u)CGS#lr

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7F+vvKf8V1t*K

k w\t5s5lVC  在目前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着所谓“打造”、“营造”文化生态的做法。我觉得, 一些所谓的“打造”、“营造”就是折腾,既折腾钱也折腾人,劳民伤财。如果文化生态用这种方式保护下去,不仅达不到保护的目的,反倒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生态。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hjsb A{+V"{,W E6X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y sb})C9}

  什么叫文化生态,就是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生活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像端午节一样,到过节那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早晨起来采艾草、菖蒲开始,包粽子啊,赛龙舟啊。这样过节,不用政府部门通知,不用下命令,老百姓自己有自己过节的一整套程序,文化生态保护区所要保护的正是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融入到百姓生活中的东西。

R*GSl3~

T#cUO:s3Y$yx  又比如,客家文化是中原祖先辗转流离,最后在梅州等地形成的;羌族由北到南流动、迁徙,把羌族文化带到了西南羌寨;苗族的红苗,根就在湘西,至今,苗族文化中祭祖的鼓声依然响彻在湘西的山山寨寨;在闽南,男女老幼随口哼唱的就是古老的“南音”,就是耳熟能详的高甲戏、歌仔戏、梨园戏和闽南山歌……这些文化生态不是我们一两天能打造出来的,那都是人家祖祖辈辈“打造”出来的,是当地家家户户的老百姓“打造”出来的。所以要真正保护这些文化生态,靠的是当地的老百姓,靠的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老婆婆、老公公们。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B k4I"R9t

JO Uu(eu(az  我们现在已经批准建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的做得非常好,因为他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成点,把日常生活作为线,真正串连了起来。老百姓不是天天在过什么文化节,而是怡然自得地过日子!这才是真正的文化生态。我不主张地方政府大张旗鼓地造势,今天这个文化节,明天那个文化节。我们应该想办法逐渐调动其内在的自愿,让习俗自然而然地延续。只有老百姓接受并习惯本地域、本民族或族群的生活方式,用这样的方式安居乐业,其所承载的文化生态才会可持续。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C BBfph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_3hd#dL|y*\

  本报记者董阳采访整理

I0D3UvGN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g3R5]r

  更多“新语”,请见人民网文化频道 http://culture.people.com.cn

%p5A7dJr;^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8tZr hd4O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mQ2Zu(Ys5}

TAG: 文化生态 乌丙安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最新评论

删除 引用 杏雨飞扬   评论时间 2011-10-13 19:45:48
如果文化生态用这种方式保护下去,不仅达不到保护的目的,反倒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生态。
顶!

查看全部评论……(共1条)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