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头木偶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上世纪90年代以前,桂平杖头木偶戏曾经有过兴盛时期,当时全桂平木偶艺人总数达到近200人,而到今年6月,已知会演唱木偶戏的艺人仅剩30多位。这30多位艺人中坚持表演的不过几个人,金田镇的温木林、谢志英夫妇就是其中的代表。30年间,温木林一直在金田圩镇有个固定的演出地点,尽管现在木偶戏不景气,每个圩日也有30到40人观看温木林的戏场。
桂平桂平市将解散多年的市木偶艺人协会重新组织成立,接着在6月13日全国文化遗产日让他们亮相城区文化广场。30多名木偶艺人边演唱边流泪,让6000多名观众也感慨不已。
今年5月中旬,演出之后的餐桌上,木偶艺人的戏瘾还在继续,一句唱腔、一个流派,一人一句“斗”得乐此不疲。这30多名艺人大部分生活在各乡镇村街,大多数年事已高,有一半基本没了唱戏的家什,收门票的戏场仅金田镇一个。现在,桂平10岁左右的孩子基本上见都没有见过杖头木偶。
故事进行即兴式的发挥表演,现在这种“爆肚戏”基本上已变成剧本化的表演,这也是其难以生存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传统剧目多,现代剧目少,创作剧目更少。木偶艺人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不具备创作剧本的能力,更没有别人来为他们创作,结果唱来唱去唱走了观众,当然这也是许多其他民间艺术无法发展的症结所在。
桂平杖头木偶戏于清同治年间由北流木偶艺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传入当地,到1955年形成两大派:一是以李辉为代表的李派,即原何派;二是以温健仁为代表的温派,即原黄派。桂平杖头木偶戏都是木偶艺人自做道具,用布幕做背景。以前常常是艺人将不过,从这次桂平市木偶艺人亮相文化广场的情况来看,杖头木偶戏并不是完全没有观众,而是缺少互动。其实可以采取一些手段,比如让唱腔变得更易流传更为人乐意接受;比如建立木偶戏网站,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民间艺术;再比如,杖头木偶本身就有动画元素,如果把木偶与动画有机结合起来,孩子看了觉得有趣,也会乐意舞弄一下木偶。从传承的情况来看,也让人看到杖头木偶的希望。比如新当选的桂平市木偶艺人协会会长梁雁玲今年才40岁,而桂平杖头木偶戏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韦芳的小孙女如今也已成了她的继承人。相关部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组织木偶新人大赛,培养新一代传承人。